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章末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章末总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8-21 12: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总结
1.只有活的成熟植物细胞才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1)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2)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有关细胞物质输入与输出的五个“不一定”
(1)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水跨膜运输不一定是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还可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3)主动运输方向不一定是逆浓度梯度:有时也可以顺浓度梯度,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肠道内的葡萄糖。
(4)消耗能量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5)物质进出细胞不一定是跨膜运输:胞吞和胞吐不跨膜。
题组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
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到的
B.此图无法判断哪侧是膜内,哪侧是膜外
C.①与②可以运动,所以形成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若用荧光对细胞膜进行标记,一般标记在②上
答案D
解析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此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A正确;由于图示细胞膜的两侧都镶嵌有蛋白质,磷脂分子基本对称,所以无法判断哪侧是膜内,哪侧是膜外,B正确;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①是蛋白质,用荧光对细胞膜标记时一般标记在①上,D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但透过的成分不同
B.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使膜很难保持有序的结构,不利于物质交换
C.生物膜的结构主要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D.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是细胞成为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不同生物膜中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对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故A项正确;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物质的交换,故B项错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故C项正确;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整体,D项正确。
3.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
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
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子药物
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优先让生物大分子物质通过
答案B
解析包裹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的微球体是用磷脂制成的,能与患病部位的细胞膜融合,而生物膜之间的融合是建立在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和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可以将药物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内,达到以治疗效果,B正确。
4.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各种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②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润滑作用③红细胞膜上的血型决定④卵细胞膜表面对同物种精子的识别⑤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外来侵入物⑥对O2的运输⑦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
A.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⑦
答案B
题组二物质运输方式及影响因素
5.物质X能顺浓度梯度进入活细胞,若去除该细胞膜中某种蛋白质Y,物质X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入该活细胞。据此判断物质X进入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
答案B
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但协助扩散必须借助载体蛋白。从题干信息判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Y是物质X进入细胞的载体,B项正确。
6.(2018·河南郑州一中期末)某科研小组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动物体内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图解如下,下列分析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细胞能吸收CL-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相关载体有关
B.水分子的移动趋势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有关
C.从图中可以看出,淀粉不能通过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D.图中跨膜运输情况反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答案D
解析细胞吸收CL-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相应的载体和能量,A正确;当细胞内外溶液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出现失水或吸水的现象,所以影响水分子的移动趋势与细胞内外浓度差有关,B正确;淀粉不能直接被动物细胞吸收,它只有被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C正确;图中信息显示,CL-与水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而淀粉不能通过,这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D错误。
7.如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影响A、B两点与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离子浓度、载体蛋白数量 B.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载体蛋白数量、离子浓度 D.载体蛋白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根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A、B两点是在同等氧浓度下得到的,能量相同,其差异只能是因为相应载体蛋白数量的不同造成的。B、C两点的差别则是由于氧浓度不同造成的,因而影响因素是呼吸作用强度。
8.(2018·江苏泰州中学模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如图所示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甲、乙、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A、B两种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图中的方式甲
C.方式乙需要载体,但不需要生物体供能
D.蛋白质进入细胞只能通过方式丙
答案D
解析图中的A为磷脂双分子层,B为蛋白质分子,两种分子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图中的方式甲为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自由扩散,B正确;方式乙为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C正确;图中丙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而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D错误。
9.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乙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相关曲线。则M、N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分别对应图甲中的()
A.B、AB.C、AC.A、BD.C、B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乙可知M、N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可分别对应于图甲中的B、A。
10.如图中曲线A、B表示分子跨膜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被动运输,曲线B代表主动运输
B.曲线A代表的分子跨膜运输一定不需要载体蛋白
C.曲线B运输速率达到饱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D.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从而对曲线A、B代表的运输速率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由图判断曲线A代表被动运输,曲线B代表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物质跨膜运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膜的流动性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11.(2018·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一上期中)如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有关图像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所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能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消化酶的释放方式与图戊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D.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所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和图丙所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A正确;图丁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B正确;消化酶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与图戊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C正确;图甲和图丙均表示自由扩散,图丁可表示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跨膜运输速率不受氧浓度变化的影响,D错误。
12.(2018·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月考)如图1~4表示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或O2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率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1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2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限制图中A、C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限制B、D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同
D.若将图2与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则两曲线的起点均应为坐标系的原点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1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图2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3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图4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B正确;限制图中A、C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和O2浓度,限制B、D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C正确;当O2浓度为零时,细胞能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故图4曲线的起点不能为坐标原点,D错误。
13.(2018·辽宁大连联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闻香识女人”的粤秘。现在我们已知道,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如图为嗅觉受体细胞的细胞膜模式图(局部),请据此回答问题:
(1)D代表________分子;C代表__________。
(2)“闻香识女人”的奥秘在于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____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图中A具有________性,特定的A会识别特定的气味物质分子。
(4)脂溶性物质是借助于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进出细胞的。
(5)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能够运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糖类(2)A糖蛋白(3)特异(4)B(5)BD(两空顺序可颠倒)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解析(1)图中的D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糖类。(2)气味物质分子能够与图中的A识别并结合,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产生嗅觉,这就是“闻香识女人”的奥秘所在。(3)特定的气味物质分子只能与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相结合,即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4)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进出细胞是借助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5)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都能够运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4.(2018·北京师大附中期中)科学家在研究钠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实验: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同位素24NA+,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的24NA+。实验方法和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1
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同位素24NA+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2
同上
加入甲药物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有出现24NA+
3
同上
加入甲药物
加入ATP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4
同上
加入乙药物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有出现24NA+
(1)由实验1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2、3及其现象可知,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____________,据此可判断24NA+通过神经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2和3可知甲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中加入乙药物后,除表中现象外,细胞其他生命活动没有受到影响,乙药物最可能是抑制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1)神经细胞内(2)消耗能量主动运输(3)抑制神经细胞的细胞呼吸(4)载体
解析(1)由实验1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神经细胞内。(2)由实验2、3及其现象可知,实验2、3的自变量是加入了ATP,由此说明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消耗能量,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3)由实验2和3可知甲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的细胞呼吸。(4)实验4中加入乙药物后,除表中现象外,细胞其他生命活动没有受到影响,说明乙药物不影响细胞呼吸,乙药物最可能是抑制了载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