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半考(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蓬街私立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半考(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09 1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半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刘文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考试范围:苏教版必修五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龟裂(jūn) 沉淀(diàn) 乳媪(yùn) 一丘之貉(hé)B.栖息(qī) 联袂(mèi) 筵席(yán) 三缄其口(jiān)C.媲美(bì) 攒(cuán)射 纤维(qiān) 风姿绰约(chuò)D.针砭(biān) 模样(mó) 玫瑰(ɡuì) 长歌当哭(dà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修茸 眩晕 形容枯槁 锃光瓦亮 万籁俱寂B.官邸 苍桑 蛊惑人心 晶莹剔透 长嘘短叹C.俯瞰 蜕变 头昏脑涨 树影婆娑 桀骜不驯D.暮蔼 喋血 形影相吊 姗姗来迟 弥足珍贵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播出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C.一代代江海人在浓郁的江海文化气息中,耳濡目染,熏陶其心,浸润其骨,连血液里都带有地域文化因子。D.同学们对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井喷特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D.2008年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前,伊格娜迪欧表示,作为最高女祭司必须拥有一张典型的希腊面孔,个子要高,能够表现出高贵优雅的气质。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秉持“实录”的精神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莎士比亚也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著名的诗篇。 C.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D.鲁迅的散文诗集是《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二、阅读鉴赏(37分)(一)、阅读下列三个文段,完成6——9题。(11分)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贾谊作品),同生死,轻去就(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去和就一视同仁),又爽然自失矣(感到茫茫然失去了依据)!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且:尚且B.而文采不表后也 表:显露C.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7、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于物 C..及见贾生吊之          之二虫又何知 D.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9、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子。(5分)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8分)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②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10.第②部分文字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2分)“大量的木材”比喻______ __________ ____ “一小块”比喻________________ ___ 11.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3分)答: 12.通读这两部分文字,可知作者对请愿的态度,以及他写此文的用意。(3分)(1)作者对请愿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2分)高处的灿烂 关 瑞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彩。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13.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14.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 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5.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5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6——17题。(6分)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6、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17、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积累和表达(13分)18.古诗文默写。(任选3句)(6分)(1)屈原曰:“______________, ,是以见放。“(屈原《楚辞》)(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4)惨象,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说呢?
(5)但以刘 ,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19.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3分)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数学语言学是
20.阅读下面的画面,以“落日”为重点对画面内容进行描写。要求文段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字。(4分)
四、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会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芬芳。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而不是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界、定、慧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美好的春天呢?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字;⑤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B(A项,“乳媪”的“媪”读ǎo;C项,媲美(pì)“纤维”的“纤”读xiān;D项,“模样”的“模”读mú。玫瑰(ɡuī))
2.C(A茸---葺B项,苍—沧 嘘—吁;D项,蔼—霭。) 3.C
4.D(A项,句式杂糅;B项,缺少主语;C项,“这样”指代不明) 5.B
二、阅读鉴赏(37分)
6、D(2分)7、A(2分)
8、D(2分)
【参考解析】 起初是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又否定了自己先前的看法,对屈原的选择给予深深地同情。
9、(1)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那是有不得已之处的。 (2分)
(2)我到长沙,寻访屈原投江的地方,不禁黯然垂泪,追怀屈原高尚的为人。(3分)
【参考译文】(丙)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10、(2分)“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流血战斗付出的巨大代价;(意思基本相符即可,1分)
“一小块”比喻人类历史前进的成果。(意思基本相符即可,1分)
11、(3分)引用陶潜的《挽歌》呼应了上文“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烈士死难意义的有限度的肯定。(意思相符即可,3分)
12、(3分)(1)不赞成这样的徒手请愿。(意思相符即可,1分)
(2)一是警戒世人不要忘记请愿学生的死难;二是表达自己对这种徒手请愿的不赞成态度。(意思相符即可,每点各1分)
13、(4分)
(1)①第一节的景物描写以路边那株向日葵为中心,用拟人手法,形象行动地描摹了景
物的生机与活力;②抓住景物的色彩,描写景物的神韵;③动静结合。(写出2点即2分)
(2)突出了以向日葵为主体的景物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蓬勃热烈的特点。(写出3个表特点的词语即2分)
14、(3分)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第三节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彩,与第四节中真正向日葵自由的盛开作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结合文章有分析即可)
15、(5分)
①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②原野中的向日葵是作者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
③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只要答出前2点即可5分)
16、(4分)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17、(2分)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1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1分)
三、积累和表达(13分)
18、(6分)(任选3句)
(1)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2)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3)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4)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5)日薄西山,人命危浅。(6)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9、(3分)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0、(4分)要求:文段中的内容必须以“落日”为描写重点,可以涉及其他的描写,但不能冲淡主题。对于图片中人物的画面,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答案略。
四、写作(40分)
21、本文以议论文形式为佳,建议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中心 题目有2个重点:
1、.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
2.、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