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2课时 表格式)+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2课时 表格式)+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18: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敲、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等生字;会写“忘、泼、度、龙、炮、穿、向、令”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师随机板书“傣族”,简介: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板书“泼水节”。学习生字“泼”。)
2.你们知道吗?1961年的泼水节是他们最难忘的。(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音乐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做到以下要求。
(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圈出来。
(2)对于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敲、驶、容、踩、铺、盛、碗、祝、福、健、康、寿”。
(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忘、泼、度、龙、炮、穿、向、令”。
(1)“开火车”读,小老师教读。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书写,学生描红,教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加以运用,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熟读牢记生字,为后面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初知“难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课文里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相互交流。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注意了教学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换成了“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既降低了难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考方法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题中的“难忘”。)
四、课堂小结
通读全文。这篇课文充满着喜悦与热情,适合我们带着激情大声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4月中旬,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3.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4.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傣族泼水节的喜庆气氛。)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引读第2自然段。
师: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
生:高兴。
师:因为──
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2.深入分析。
(1)“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格外)
(2)用“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的内容。
(3)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周总理深入群众,关怀傣族人民。)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人们会怎样迎接他呢?
(课件出示段落)请女生读读第3自然段。
2.傣族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其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的心情。)
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爱的凤凰花铺成地毯来迎接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从“一条条”“一串串”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当周总理到达的消息传来,人们欢呼着——(引读)“周总理来了!”
四、学习第4~8自然段
1.过渡:周总理来了,他来到了人群当中。(出示课文插图。)
2.大家看看,今天他穿着什么衣服。
(1)引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2)他穿的是——傣族的服装。看到周总理这身打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亲切,把他和傣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3.同桌合作读第4、5自然段,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出示句子: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拓展练习: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福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福他们。
总理的祝福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为人们带来了吉祥。人民发自内心地祝福总理健康长寿。他们之间的祝福说明了什么?(关怀、爱)
4.指导朗读。
5.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
(读第6~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此环节教学,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文本的空白,进行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五、课堂总结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含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串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中,在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洋溢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不足之处]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才发现,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再教设计] 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很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感情,有了资料的补充,学生了解了周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