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狐假虎威 教案(2课时 表格式+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狐假虎威 教案(2课时 表格式+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18:3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狐假虎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假、威、扯”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食、物、眼、爷、猪、爪、神、活”等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尝试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狐狸的言行,体会“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及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理解故事。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明理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2)认识生活中“狐假虎威”的现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
揭示寓意。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狐狸和老虎的头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你们读过很多书,谁能说说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吗?(生答)你读的寓言故事真多!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狐假虎威。(伸出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也可以小声读出来。)“威”(注拼音),谁来读这个字?(一声:威)你再来读这个字——指“假”,生读jiǎ。你真不简单,多音字读得很准确,在这里读三声。“假”还读哪个音?谁再来读?(jià)再组词:寒假、暑假、放假。齐读课题。
过渡:老虎和狐狸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看着拼音读几遍?
②检查: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转、爪、兽、猪、受”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寻、转、闷、骗”是前鼻韵母,“嗓、抗、趟”是后鼻韵母等。
③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
(2)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狐假虎威 茂密 扑过去 半信半疑 猴子 野猪 梅花鹿 害怕 威风 胆子 吓跑 寻找 爪子 借着 骨碌 违抗 窜过 一趟 狡猾 百兽
(3)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不会读?自由练读,抢读词语卡片。
3.指导书写。
(1)田字格出示“食、物、眼、爷、猪、爪、神、活”8个字。
(2)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总结并范写。
(4)学生描红。
4.小结:只一会儿工夫,就把字音读得那么准,写这么漂亮。同学们多不简单哪!自己夸夸自己吧!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重复再现中识字,遵循学生的识字规律及年龄特点。识字后,自我夸奖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更鼓励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
(1)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在这句话前面画上“〇”,并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接着往下读。
(2)指名汇报练读的效果。
(3)采用老师范读、学生示范、个别练习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直到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为止。
(4)小结:大家真不简单,这么长的句子都读通顺了,太棒了!
2.再读课文。
(1)同学们选择自己能读好的一自然段认真练读,要求把它读流利,等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2)采用多种形式分段读课文。
(3)各自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后,指名分段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从难句的读通再到段落的读顺,最后是流利地朗读全文,这样分层次教学,为学生通畅地阅读全文铺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阅读文章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书读到这里,你们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2.课后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你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学习第1~6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狐狸和老虎谁更加厉害?(老虎)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词语。
2.指导理解“窜”。
3.狐狸被老虎逮住了,但它才不甘心成为老虎的美餐呢,狡猾的狐狸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4.学生读第2~6自然段,画出狐狸说的话。并练习读一读。
5.指导朗读狐狸说的话。
(1)引读:狐狸被老虎逮住,老虎正要吃掉狐狸时,狐狸的眼珠子——(学生:骨碌一转……)
(2)什么是“眼珠子骨碌一转”?做做看。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让你想到了什么?(狐狸正在想鬼主意。)
(3)想好了主意,它是怎么问老虎的?(扯着嗓子问)什么是“扯着嗓子”?(把声音拉长)请你来扯着嗓子问老虎!(学生读:你敢吃我?)
(4)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问呢?(故意装得很凶,想吓到老虎,给自己壮胆,让老虎不敢吃它。)请你来帮狐狸吓吓老虎,看你能不能吓住它。指名读第2自然段。
6.第4自然段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1)指名读。
(2)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7.听说狐狸是老天爷派来的,这时老虎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老师点评总结:奇怪,一向见到我就怕得不得了的小狐狸,今天胆子怎么这么大?说话这么凶?说不定它真是老天爷派来的。我还是把它放了吧。
8.为了让老虎深信不疑,狡猾的狐狸摇了摇尾巴说——(引读第6自然段)
9.谁来戴上头饰表演一下。
指名表演,引导学生评议。(从动作、神态等方面表演。)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适时评价与引导,抓住重点词语以及狐狸的神态,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文本产生共鸣。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老虎彻底被狐狸蒙住了,就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请大家读读课文第7、8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学生读书,画词。)
2.现在你看到走在前面的狐狸怎么样?跟在后面的老虎呢?(学生回答后出示: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分组读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做动作。
4.森林中的百兽看到狐狸都怎样?(感到“纳闷”)“纳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感到“纳闷”?(因为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
5.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学生读:呀,一只大老虎!)
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出示插图)
6.表演第7、8自然段。(表演时要表现出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和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三、学习第9自然段,明白寓意
1.过渡:其实百兽是看到谁才跑的呀?(老虎)所以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引读(把百兽吓跑的。)这就是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后来人们就把借着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的这种行为叫作“狐假虎威”。
2.你现在知道“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了吗?(借)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狐狸这样的人?
4.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势力去欺负小朋友。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虎
先行?百兽皆走??随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读中悟,落实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避免烦琐的讲解,重视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去感悟,并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的独特感悟、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课文第2~4自然段主要通过狐狸的语言描写,突出狐狸的狡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以读入文,以读析文。先让孩子自读自悟,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适时点拨,如:你敢吃我?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些精彩的段落把狡诈的装腔作势的狐狸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点拨,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狐狸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从而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不足之处]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实现了计划性和预见性,但缺乏多向性与交互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课堂气氛活跃,但提问的趣味性、挑战性不足,提问的广度和开放性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抓住“骨碌一转、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神态“愣、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欺骗的经过。再教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将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