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2 11: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任岩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问学单 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郑淑娟 审核人: 学生姓名: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2、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程。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难点: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基础预学】自学(阅读课本P83—86)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于活动范围有限,认识能力非常有限。
(1)古代 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提出“盖天说”,“浑天说”。
(2)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乌龟背上。
(3)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2、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 消失,桅杆 消失(选填:“先”、“后”)。
(2)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天涯海角”。 (3)站得高,看得 。
(4)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呈弧形。 (5)麦哲伦 航行。
(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现代科技测量证明,地球是一个两级 ,赤道 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 千米,两极方向半径约为 千米,两者仅差 %。
(3)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
4、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可分为 、 、 三层。 和地幔的顶部( 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自学生问】围绕课本活动和实验,进行提问。





【解问展学】
1、探究地球是个球体的方法:请完成课本P83—84的活动,认真填写在课本上。
2、完成课本P84思考与讨论:你还能例举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



3、完成课本P85思考与讨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



4、读课本P85图3-6,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巩固提升】
【拓展】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球厚度变化有规律,其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整个地壳\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



【思学再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