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第一章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件(17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第一章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件(17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2 09:25:32

文档简介


《近代前夜的迟滞与发展》课程设计
(符号说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说出近代前夜“发展”、“迟滞”、“危机”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培养捕捉关键信息,以及通过历史表象发现本质规律的能力;
2、从文明转型的角度理解明清时代中国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的;
3、知道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土壤,掌握辨识标准,理解发展结果,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4、认识近代中西方文明转型的结果及影响,提高横向分类比较能力,辩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1、充分预习
布置预习作业,①完整阅读教材《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②完成学检“自主学习”部分;③使用关键词,指出“发展”“迟滞”“危机”三大重点概念分别指什么。
“自主学习”――理清基本知识;通过三个“指出”――明确重点概念内涵,并分析学生的预习效果,为后续针对性教学做好准备;强调关键词――强化深层理解,提高记忆效率,减轻记忆负担。
2、课堂教学:
(1)、高瞻大势,中建联系,微辩特、质。
跳出明清局部,从文明转型大势的视角,前承近代民族危机之源,后启“工业文明崛起”之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转型入手,以“中”为主,对比西方,抓住新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弱小迟滞这一关键,明确“新”在何处?“弱”在哪里?“迟滞”何因?渐次理清明清落后时代,未能实现转型的严重后果。建立明清时代发展落后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2)、以练带讲,以讲促练,讲练结合。以“题”引发,在解题实践中,发现知识漏洞,思维弱点,以讲补漏弥缺,强化多面认知。
(3)注意发现、提取、使用关键词,提高学生的思辨精度与深度。
(4)运用思维导图,将历史线索明晰化、简练化,历史本质可示化
3、课后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从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心祖国、民族发展的正确的爱国观,大局观。敏于适应时代发展,用开放的胸怀,平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原因,影响。
☆难点: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简略回顾农耕经济的观察角度,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等
☆新授:
▲预习较准:重点强调三个“指出”分别指何?PPT展示较准。具体内容略
▲PPT3
立足近代文明转型历史大势,建立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近代历史趋势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亦即“工业文明崛起”。简单概括西方转型准备和结果。强调该转型的两个关键内容为生产力转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转型。生产力转型: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关系转型: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
其次,介绍明清时代三大中心概念“发展”“迟滞”“危机”的相互关系。并简要对比中西。抑商――重商;闭关锁国――开辟新航路及殖民扩张;封建专制高度强化――资产阶级革命扫清封建障碍;
再次,以两幅代表性工具图片――农耕文明核心工具铁犁牛耕,“工业文明”代表成就蒸汽机车,形象地宣示两种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对撞后果。同时完成知识迁移,起到前承必修一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之迷,后启必修二第二章“工业文明崛起”的作用。
▲展示PPT4--6
应达到三个目的。
检验并强化预习效果;
由②③④复习商品经济的“交换”特征,为理解新经济因素产生土壤预做铺垫;第三,借选项①,引出明清时代生产技术发达。
选择《天工开物》图片,一认识明中期前发达的工农业技术,二引出思考“是否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明”。另以《清代农耕图。耕图》为例题,判断选择,得出没有技术突破这一结论。
▲PPT7—9
继续以题为引,引出“资本主义萌芽”。以思维导图,图示近代经济结构。
掌握辨别“萌芽”的标准。防止疏忽;注意①“资本”②“生产”
结合材料,强化认知。注意辨析关键词。
▲PPT10—14
ppt10
生选择判断     师提问:辨析①②③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①因果;②影响;③特点;     释疑“迥异”     为何萌芽出现即达没落?(注意市场原料依赖造成扩张开放特质;自给自足造成市场狭小造成封闭保守,这一点是前面教学的总结,也是从理论高度认识两种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
题例略,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材料         抑商,锁国,等政策的影响
▲综合练习
1、选择1、2、3;   
2、材料题   视时间机动:或当堂完成;或课下作业。
☆课堂小结:回到PPT3    总结:明清时代既没有出现生产力的革命性质变,也没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其经济结构仍然是稳固的封建农耕经济结构,封闭保守,固守农耕,丧失了社会转型的历史良机,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际,中国已经处于全面落后却自大无知的危机状态。
★布置作业 

强化练习;适当拔高。
课件17张PPT。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之六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第六课,完成下列作业
1、学检“自主学习”部分。
2、回答
①近代前夜的“发展”指什么?
②近代前夜的“迟滞”指什么?
③近代前夜的“危机”指什么?(近代前夜指鸦片战争之前,可上溯至明中后期)①“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康乾盛世”达到顶峰
②“迟滞”: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凝滞
③“危机”:固守封建农耕,封闭落后。封闭落后近代历史
发展趋势同时代的西方固守封建农耕明清时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拓市场政治革命--扫清封建障碍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思想解放--重视人本资本主义确立开放扩张--领先1840重商主义--加强世界联系抑商海禁萌芽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农耕经济分离闭关
锁国农耕
文明工业
文明迟
滞生产力生产关系题例
1、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①当时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④在运河沿线和江南地区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想一想:
明清时代的中国是否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明呢?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左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明清科技虽然先进,但未发生质变,仍属农耕文明的范畴,没有产生出划时代意义生产力变革。题例
1、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当时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④在运河沿线和江南地区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结论: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从中分离出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分离封建经济农耕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居从属地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育弱小、发展迟滞分 离近代前夜经济结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雇工,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拥有资金、原料、机器雇佣;自由身份的雇工市场需要;生产投入资本雇佣关系商品生产手工工场(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工计工受值”
--《永禁机匠叫歇碑》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题例
4、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江南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以下与“萌芽”相关且正确的叙述是
①明清商品货币关系发达 ②封建制度盛极而衰走向没落腐朽 ③它迥异于传统封建经济 ④资本主义萌芽后,迅速成长壮大“迥异”,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决定了其对商品市场和原料的依赖,天生就具有扩张和开放的特质,这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造成的封闭保守性完全相反。理论释疑: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萌芽“迥异”于传统?答案:①②③ 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6、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领域的体现分离注意:
海禁与闭关锁国并非完全一致,明及清初均实行海禁,之后为闭关锁国。海禁,明拒倭寇清防郑,政治目的很强;闭关锁国,侧重于经济、文化等领域,是海禁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限制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
两者也有相同性,都是限制与外界接触的政策。
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影响材料 1793年,英国为了与中国的通商,派马戛尔尼访华。对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回复英王“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问:根据材料说出锁国政策的主观原因?原因:封闭,保守,妄自尊大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错误引导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利用海外市场发展自我的机会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影响影响:
1、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使中国脱离世界近代文明转型的大势,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良机。
3、造成了封闭自大,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危机。封闭自大全面落后近代历史
发展趋势同时代的西方固守封建农耕明清时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拓市场政治革命--扫清封建障碍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思想解放--重视人本资本主义确立开放扩张--领先1840重商主义--加强世界联系抑商海禁萌芽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农耕经济分离闭关
锁国农耕
文明工业
文明迟
滞生





系1、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理解不正确的是?综合练习A.“时势”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安于现状”说明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C.“隔绝于世”表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文化专制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3、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A.海禁 B.重农抑商
C.文化专制 D.腐朽的封建制度封闭自大全面落后近代历史
发展趋势同时代的西方固守封建农耕明清时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拓市场政治革命--扫清封建障碍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思想解放--重视人本资本主义确立开放扩张--领先1840重商主义--加强世界联系抑商海禁萌芽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农耕经济分离闭关
锁国农耕
文明工业
文明迟
滞生





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依据材料指出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综合训练(3)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民主政体形成;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扩展。过程:由渔猎明采集文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达到顶峰,封建统治渐趋衰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评测练习
一、单选
1、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贫困         B.商人不愿扩大再生产
C.同外国的贸易很少       D.封建制度的阻碍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4、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5、17世纪中期的中国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而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保护海外贸易。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中、英两国(   )
A.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因素         B.统治集团的态度
C.在世界市场所处的地位         D.海上力量的强弱
6、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的商品市场
C.对外贸易加以限制         D.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4分)
材料二: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依据材料指出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