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11:22:23

文档简介

15我的叔叔于勒
巩固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拮据( ?)( )  褴褛( ?)( )
煞白(   ?)  张皇( )
2.填空:
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情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计较
糟蹋:
与日俱增:
迟疑不决:
莫名其妙:
  二、思考探究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一、巩固基础
1. 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lán lǚ(衣服)破烂
shà 煞:非常,由于恐慌、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huáng?惊慌、慌张 
2.人物、情节、环境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 计较:本文是争论的意思。
  糟蹋:本文是浪费的意思。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犹豫,不能做出决断。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名:说出。
  二、思考探究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2.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5.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本课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定位,据此挖掘文本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点,引导教师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和基于课标教学的意识。200字左右。)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上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将带领学生走进少年天地,以少年的视角,察世间百态,品人情冷暖。本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让人反思“亲情与金钱”的关系。既真实再现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更让我们探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亲情与金钱的轻重权衡。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来揭示人物心理,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值得学生学习效仿。
【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表述,具体恰当。根据文本特点,可以“一课一得”,也可以“一课多得”,2—3个为宜。要体现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别。)
1.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认识“金钱崇拜”的可悲,正确对待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预习提示】(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困惑,分成“日积月累”“边读边悟”“学贵有疑”三个栏目。既注重学生的自主积累,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初步感受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能力。)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及作品)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
(2)我积累的字词(字词及释意)
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牡蛎lì??
2.边读边悟
(1)文章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你认为这个题目在强调什么?请试着读出重音并阐述你的理由。
(2)速读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全文,是何字?试说出理由。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要做到环节清晰,目的明确,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预设(教的思路)和生成(学的思路)相结合,重视问题解决与任务驱动。板块名称结构基本一致,表述要精要。)
一、共读故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cāo)褴褛(lán lǚ)的衣服,龌龊(wò chuò)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shēn yín)着,他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wǎng rán)无措,惶惑(huáng huò)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lì)的手:
(设计问题:请你猜测一下,故事中的“我”会对这个乞丐怎样称呼?)
(多媒体出示答案)
“请见谅,兄弟!”
乞丐那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的话,兄弟!”他嘟哝(dū nong)说,“这已经是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过渡语:读完故事,我们的内心不禁心生感动和敬意。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这篇文章又讲了什么(板书:乞丐 兄弟)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感知变)
师:文章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你认为这个题目在强调什么?
预设:强调了我和叔叔间永不变更的血缘关系。
师:但文中故事情节起伏,全文围绕一个字展开,你觉得这个字是什么最合适?
预设:于勒的境遇在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变,故“变”字最合适。
三、跳读课文 梳理情节(梳理变)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思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几次变化?并据此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
(在此,再次补充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并重点强调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出示段落始末,生合作归纳小说情切:
第一部分(1—4)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结局——躲于勒。
(屏幕投影小说的相关知识)
四、欣赏语言 分析人物(怎样变?)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的?并注意找一找这些变化体现在什么上最明显,(可以从整句出发,也可以从关键字词出发来品析。)
1、方法示范:
示例: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品析: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因为“我”给叔叔小费而异常愤怒的心理。“流氓”是对于勒带有侮辱性且不准确的评价,表现出母亲对于勒的厌恶心理。
2、自主品读:学生进行圈点批注看看对于勒称呼上的变化,限时五分钟。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借此分析人物形象。
4、总结性格:通过分析和朗读,你看出他们——我的父母亲是怎样的人?
预设:虚荣贪婪、唯利是图、自私无情等。
五、主题探究 (为何而“变”)
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一直变来变去,但是在他们身上,在暗地里,有一种东西始终未变。你们认为不变的是什么?
预设:对金钱的占有欲望,认钱不认人的性格。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语句,多角度探究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原因。
预设:经济原因:学生可能只限于找到菲利普一家贫困的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菲利普夫妇认下于勒,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社会原因:学生可能会泛泛地说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金钱。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船长”“二姐夫”“惯例”来感受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读文章:家人有机会就把于勒的信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一家人总是穿戴整齐等语句来感受菲利普一家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窥视“真我”(坚守不变)
1、谁不变
师问:不过文中有一个人却散发着美好人性的芬芳。他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 通过“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等语句可以看出。
预设:教师让学生采用波浪式语音强化朗读法朗读——一排学生读“这是我的叔叔”,两排学生读“父亲的弟弟”,全班学生读“我的亲叔叔”,并体会在朗读中读出了什么。
2、为何能不变?
师问:同样的境遇,为什么若瑟夫能做出和父母截然不同的选择?
预设:因为他是个孩子,没有收到社会的影响,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
师追问:那么他长大以后是否会变成第二个“菲利普”呢?(师补充被教材编辑删去的开头和结尾)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补充如下,自己加上后试着读一读。注意体会保留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师(总结):原来若瑟夫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如此。同学们,“人之初,性本善”,只不过有的人受到生活的种种影响渐渐丧失了本心,而有的人却能一直坚守本性。作者就是借助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对比,表达了他对金钱和人情的体察,更是对人性的思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请相信——
不是一切大树,都会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会流失在人心的沙漠。
同学们,也请记住——
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皆有之。成长路上,让我们坚守本心,直面人生!
八、作业布置
续写练习: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亲叔叔


兄弟

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