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14:09:50

文档简介

18 怀疑与学问
一、巩固基础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3.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铭坚,中国现代著名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 、 ,五帝指的是 、颛顼 、帝喾 、 、。
二、思考探究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神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这样的人多了,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5.文中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7.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谈谈对下面这件事的认识。(4分)
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 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B(解析:A.“练”应写作“炼”;C.“莹”应写作“萤”;D.“辩”应写作“辨”。)
2.A
3.(1)历史 (2)神农、女娲 ,唐尧、虞舜
4.学贵质疑。(或: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2分)
5.比喻论证(1分),画线句子将多疑、善疑、质疑、探疑的精神比作“金钥匙”,将“知识”“科学”比作有门的“仓库”,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2分)。
6.本文先从阐述“学”“问”“疑”的关系入手,引出中心论点:学贵质疑(1分);中间分别论述分论点:“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1分);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1分)。
7. 【示例】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1分),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1分),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2分)。

18 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作者是顾颉刚,体裁为议论文,文章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怀疑求真的求知态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文章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耐人品味。学习这篇议论文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课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3)我知道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2.边读边悟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任意运用其中的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哦,很多同学知道。
可是在过去,很权威的看法都认为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然而,12岁的农家小女孩聂利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疑问。
2002年春天,聂利和妹妹聂纯到一个养蜂场去玩,一群群归巢的蜜蜂在巢口嗡嗡地叫个不停,这个在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聂利的注意。她想:蜜蜂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可是,它们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没有振动,为什么还会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它另有发音器官呢?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什么》,书中也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
在实验中,她观察到的现象是:不论粘住蜜蜂的翅膀,还是剪去蜜蜂的翅膀,它都会嗡嗡地叫起来。聂利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12岁的小姑娘大胆质疑、反复试验而推倒了各科普资料中的权威观点。
同学们,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让我们走进《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是怎样阐述怀疑和学问的关系的呢?
二、默读感知,理清思路
(一)首先,请同学们细细默读全文,画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预设:
生1:学者先要会疑。
生2:学则须疑。
生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生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生5: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生6: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师:假如把第六段的中心句拆成两个句子,这样文章就由六个段落压缩成了七句话。请同学们把它们连起来大声读两遍。
这样做,简洁是简洁了,可各句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读起来也不顺,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加关联词。用“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可见_______________。其实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填空。
预设: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三)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标题是“怀疑与学问”,屏幕上的七个句子,哪一个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怀疑与学问”关系的看法?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文章的中心论点)
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这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本文的观点,也就是说这篇议论文有两个分论点,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法归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理清文章思路的好方法,是什么?
预设:将中心句连缀成文法
三、研读探究,学会论证
论点解决了一个“是什么”,下面就要论证“为什么”,要写出言之有理、让人心服的议论文,既要从道理上分析“为什么”,还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实,即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3、4、5、6段:
1.批注阅读这四段,作者运用哪些事例和名言来论证两个分论点?请标出来。
2.你还能为课文补充一个论据吗?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都可以。
学生自读,批注,思考,讨论,发言。
预设:
1.国难危急时,有些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不能轻信;“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要怀疑、追问,才会不攻自破;清代学问家戴震读书好发问和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靠怀疑和明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都是事实论据。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
2.事实论据:“哥白尼不迷信1800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建立的天动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对前人成就‘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道理论据:(1)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2)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3)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意大利诗人但丁
……
四、品读合作,体味语言
(一)“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这四个以“常常”开头的句子,它们的顺序能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
不能。因为人之先有怀疑的态度才可能思索,只有经过辩论和评判才可能明辨是非,才能对不适或过时的学说加以修正,这四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二)第3、4、5段和第6段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部分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交流。
预设:
不能互换,因为第6段紧承3、4、5段内容,也是对3、4、5段更进一步的论证。只有做到辨伪去妄,才可能建设新学说、有新发明或创造,这是人类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世界的基本规律,也是议论文布局严谨、逻辑性强的体现。
(三)同学们可不可以再读文章,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呢?
预设:(1)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语看似并列,但它们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安排的,不能随意互换,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强、表达严密的特点。)
(2)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这一句中“学术”和“文化”两词也不能互换,因为“学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样表达逻辑性强,更能强调没有怀疑精神、“墨守前人的旧说”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严重阻碍。)
(四)课堂小结:
刚才的学习活动中,经过同学们的研读和探讨,我们应该感受到了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
预设: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通过学习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做学问,必须具有怀疑精神。可是,同学们想想看,顾老的这篇文章真的就这么尽善尽美了吗?你敢不敢对顾老的这篇文章大胆质疑?推崇怀疑精神,但我们能不从实际出发,对任何事物都胡乱猜疑吗?顾老在文中指明这一点了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说明:无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
六、课堂小结,收束全课。
同学们,课堂开始的小姑娘聂利验证了蜜蜂不是通过翅膀的震动而发声,那蜜蜂是通过什么发声的呢?你知道吗?
聂利继续探究,想解开谜底。她利用节假日,历时3个多月,交替进行42次实验,用去蜜蜂2000多只,写下了3000多字的观察日记,反复试验中,她在蜜蜂双翅的翅根旁各发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她的作品《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获得生物大奖,她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更让人称颂。
课上到这里,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刘彝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怎么办呢?同学们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在读书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敢于质疑,养成严谨的求学作风,好不好?
最后老师把朱熹的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送给大家,下课!

附: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举例论证
学则须疑?? ????????????????????????
?????? ? 积极方面:建“说”启“明” ? 道理论证

中心论点 —————— 分论点 —————— 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