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qīn lüè xiū zhù fěn suì
( ) ( ) ( )
lǐnɡ dǎo dǎ jī bǎo lěi
( ) ( ) ( )
2. 比一比,组一组。
侵( )领( )放( )
浸( )玲( )妨( )
3. 将下列词语与意思连接起来。
堡垒 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智慧 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不计其数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无穷无尽 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4.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强—— 牢靠——
经常—— 发现——
5. 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那船家( )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 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 )是谁,心胸里( ) 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 戳个小洞,( )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 无论……都…… 只有……才……
B.或者……或者…… 无论……都…… 只要……才……
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
D.有的……有的…… 不管……都…… 只有……就……
6.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B.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C.我不知道我的伙伴是些什么人?
D.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课外阅读
这样的中国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⑵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⑶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 建筑学家和作家。
1.从叙述顺序来看,第(5)、(6)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15)段"他们说"的内容。
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4.第(19)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侵略修筑 粉碎
领导 打击 堡垒
2. 侵(侵略 )领(领导 )放(放开 )
浸(浸透 )玲( 李玲 )妨(妨碍 )
3堡垒 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智慧 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不计其数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无穷无尽 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4. 坚强——坚定 牢靠——牢固
经常——常常 发现——发觉
5.C
解析: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要保证语句流畅。正确的是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
6. C.
解析我不知道我的伙伴是些什么人?(本句虽有疑问词但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用句号。)
二、课外阅读
1. (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军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
解析:插叙的作用(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示例:(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军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
2.(1)中国在受难;(2)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解析: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对爱国夫妻,他们不会因为个人的生活而离开苦难的中国,所以,当有人邀请他们去美国定居的时候,他们会说:“中国在受难,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与祖国一起沉浮。
3.表达了林徽因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
解析:根据文章的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亲人一个继一个在战火中为国捐躯,面对现实,他们选择了与祖国共沉浮的决定,所以他们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
4.不能删。“竟然”有出人意料的意思,连用两个“竟然”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钴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 之情。
解析:为了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髙,作者在19段连用了两个“竟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钴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 之情。
5.对日军充满愤慨与仇恨;富有仁爱与责任;追求心中的真理;热爱祖国。
解析: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梁思成进行具体分析即可。(1)对日军充满愤慨与仇恨;(2)梁思成提出保护日本京都、奈良这一行为,显示他的高贵品质,富有仁爱与责任;(3)在疾病缠身、物质匮乏的困苦环境下依旧潜心研究,追求心中的真理;(4)热爱祖国,拒绝定居美国的邀请。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设计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单元
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5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侵略、修筑、碉堡、党员、堡垒、任丘、妨碍、拴住、搁置、隐蔽、陷坑、拐弯、岔道、孑口、吆喝”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写作方法。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地道战》片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课文《冀中的地道战》 。
出示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视频直接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周而复 (1914—2004),现当代作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尔集《诺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
2.写作背景
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们还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3.读准字音
Qǐn luè lěi rèn qiū gē xiàn guǎi chà
侵 略 垒 任 丘 阁 陷 拐 岔
4.朗读词语
侵 略 修筑 碉堡 党员 堡垒
任丘 妨碍 拴住 搁置 隐蔽
陷坑 拐弯 岔道 孑口 吆喝
4.词语释义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守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三、我会写
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侵、略、筑、堡、党、丘、妨、蔽、陷、拐
2.随文识字:
(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四、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冀中人民为了粉碎敌人的 “大扫荡”,创造了地道战。
第二部分(4-7):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第三部分(8):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五、精读感悟
1.默读第1自然段,我们了解什么?
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日军在冀中平原上对我们的人民武装“大扫荡”。
2.第2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地道战产生的目的:为粉碎敌人的扫荡,地道战应运而生。
3.学习第3自然段。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2)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地道的数量多的词语:不计其数
地道的式样多的词语:横的 直的 弯的
地道的范围广的词语: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3)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有什么作用?
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5.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地道的构造。
(1)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一百多种”说明了什么?
突出说明地道的式样多。
“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告诉了我们什么?
特点:地方隐蔽
(2)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说明了什么?高度适宜
(3)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说明了什么?
安全 牢固
(4)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我们知道了什么?
地道构造齐全、容量大。
(5)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说明了什么?
可短期居住;有隐蔽的气孔,有阳光。
5.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地道的出口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地道出口隐蔽
安全 戒备森严 易守难攻
6.学习第6自然段,说说敌人想了哪些方法来破坏地道,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火攻
用土和沙灭火
毒气攻
用“孑口”的吊板挡住
水功
把地道跟枯井暗沟项链
7.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无线电”和“有线电”。
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地道外的信息传递——“无线电”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地道外的信息传递——“有线电”
8.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中蕴含冀中人民怎样的情感吗?
这句话从总体上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9.学习第8自然段,理解“惊人的奇迹”的含义?
照应开头,“奇迹”是对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的高度评价。既坚持生产,又打击敌人,冀中人民的斗志确实“惊人”。
10.归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1.概括课文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展现了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通过分析深刻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侵略( ) 碉堡( )
任丘( ) 妨碍( )
堡垒( ) 陷坑( )
2.比一比,再组词。
侵( ) 碉( )岔( )
浸( ) 调( )盆(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地道战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斗争方式。
B.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站着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C.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或观看有关地道战的电影,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并根据你搜集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式样:地道 地洞 气孔 出口
打击敌人:陷坑 岔道 活道 死道
无穷智慧
顽强斗志
防备敌袭: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
联络自己:“无线电”“有线电”
历史意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课件44张PPT。冀中的地道战部编版 五年级上新知导入播放视频《地道战》片段。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课文《冀中的地道战》 。 周而复 (1914—2004),现当代作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尔集《诺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走进作者 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们还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写作背景侵 略 修筑 碉堡 党员 堡垒 任 丘 妨碍 拴住 搁置 隐蔽 陷坑 拐弯 岔道 孑口 吆喝 读一读ɡēxiànɡuǎichàqīnlüèlěiqiūrén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堡垒:
智慧:
不计其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无穷无尽:
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一个人守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侵 qīn结构:左右音序:q 部首: 亻
组词:侵入 侵占造句:鬼子侵占了我们的家园。 我会写略 lüè结构:左右音序:l 部首: 田
组词:侵略 略微造句:我们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我会写筑 zhù结构:上下音序:zhu 部首: 竹
组词:筑路 筑墙造句:筑路工人来到了我们家中。 我会写堡 bǎo结构:上下音序:b 部首: 土
组词:堡垒 城堡 造句:这个城堡座落在山顶上。 我会写党 dǎng结构:上下音序:d 部首: 儿
组词:共产党 党员造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会写丘 qiū结构:独体音序:q 部首:丿
组词:山丘 丘陵造句:这个山丘上没有一棵树。 我会写妨 fáng结构:左右音序:f 部首:女
组词:妨碍 无妨 造句:这辆车停的,妨碍了交通。 我会写蔽 bì结构:上下音序:b 部首:艹
组词:隐蔽 屏蔽 造句:这个行动很隐蔽,千万不能让人发现。 我会写陷 xiàn结构:左右音序:x 部首: 阝
组词:陷阱 陷坑 造句:这是个陷阱我们千万不能上当。 我会写拐 ɡuǎi结构:左右音序:g 部首:扌
组词:拐弯抹角 拐杖 造句:你不要拐弯抹角的,直说就是了。 我会写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 ):写冀中人民为了粉碎敌人的
“大扫荡”,创造了地道战。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4~7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8快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第一部分( ):1~3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默读第1自然段,我们了解什么?
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日军在冀中平原上对我们的人民武装“大扫荡”。
第2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地道战产生的目的:为粉碎敌人的扫荡,地道战应运而生。精读感悟精读感悟 学习第3自然段。
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精读感悟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地道的数量多的词语:不计其数
地道的式样多的词语:横的 直的 弯的
地道的范围广的词语:家家相连,村村相通。精读感悟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地道有什么作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精读感悟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地道的构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一百多种”说明了什么?突出说明地道的式样多。精读感悟 “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告诉了我们什么?特点:地方隐蔽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说明了什么? 高度适宜精读感悟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说明了什么?
安全牢固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我们知道了什么?
精读感悟地道构造齐全、容量大。精读感悟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说明了什么?可短期居住;有隐蔽的气孔,有阳光。精读感悟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地道的出口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地道出口隐蔽安全 戒备森严 易守难攻 朗读第6自然段,说说敌人想了哪些方法来破坏地道,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把地道跟枯井暗沟相连火攻用土和沙灭火毒气攻用“孑口”的吊板挡住水攻精读感悟 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无线电”和“有线电”。精读感悟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
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
约好了的。精读感悟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中蕴含冀中人民怎样的情感吗?精读感悟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学习第8自然段,理解“惊人的奇迹”的含义。 精读感悟 “奇迹”是对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的高度评价。既坚持生产,又打击敌人,冀中人民的斗志确实“惊人”。精读感悟精读感悟归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精读感悟概括课文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展现了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侵略( ) 碉堡( )
任丘( ) 妨碍( )
堡垒( ) 陷坑( )
·lüèdiāoqiūfánɡlěi xiàn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练习侵( ) 碉( )
浸( ) 调( )2.比一比,再组词。入侵沉浸碉堡调节 岔( )
盆( ) 岔路盆子课堂练习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地道战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斗争方式。
B.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站着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C.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课堂练习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式样:地道 地洞 气孔 出口
打击敌人:陷坑 岔道 活道 死道
防备敌袭: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
联络自己:“无线电”“有线电”
历史意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无穷智慧
顽强斗志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或观看有关地道战的电影,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并根据你搜集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
?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