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别康桥》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再别康桥》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15:53:15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高 一年级必修一
再别康桥新知导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常识。
2.理解本诗体现的的“三美”主张。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独特情感。
5.背诵诗歌。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 shēng xiāo预习检测作家作品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1917年就读北大,后拜梁启超为师。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作家作品 1926年与闻一多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
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云游》等。 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粱实秋等。他们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美”)理论,被人评为“带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理论,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常识新月诗派关于康桥 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
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关于康桥 徐志摩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我所知道的康桥》朗读诗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
徐志摩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朗读诗歌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 . . . . . . . . . . . .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新知讲解 建筑美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学生范读,注意重音字,体会诗歌的美。新知讲解 绘画美 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诗人具体描写康桥美景是在哪几节?2、3、4节新知讲解 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如果这些景物用图画来描述,该如何概括?金柳星辉笙箫清泉青荇夏虫河畔金柳
倒影图青草水底
招摇图榆阴浮藻
清潭图撑篙漫溯
寻梦图黄昏夏虫
沉默图新知讲解 诗人把“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
活物。
“金柳”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色似的,色彩亮丽。“柳”与“留”谐音,含有挽留、离别之意,表达对康桥的不舍之情。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新知讲解 “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传到出难分难舍之情。新知讲解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思考:
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新知讲解 “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招摇”在这里是褒义词,赋予动态感,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康河的明净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自由和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新知讲解 比喻、虚实结合,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诗人此时意乱情迷,完全沉醉在康河的柔波
里,揉碎在浮藻间。所以彩虹似的梦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思考:
那一潭清泉怎么会是
“天上虹”呢?新知讲解 “星辉”象征过去美好的生活。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这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新知讲解 诗人的情感已悄然变化。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惆怅。与小曼不合,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笙箫”已起,离别在即,“夏虫”也不再呢喃,离别的不舍压得他无法放
声。唯有沉默方能表达真情。离别的苦闷尽在不言中。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思考:离别之时唱离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而选择沉默?新知讲解 这首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哪里?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第

节第

节 语句的反复,词语的重叠,加强节奏感。每句诗换韵,依据感情变化,不是一韵到底,富有层次感,如音乐美妙动听。新知讲解 作者“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意象——云。
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合作探究 欢喜
眷恋留恋
不舍惆怅苦闷沉醉
破灭自在
幸福河畔金柳
倒影图青草水底
招摇图榆阴浮藻
清潭图撑篙漫溯
寻梦图黄昏夏虫
沉默图 从全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挥手
依恋招手
落寞课堂练习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课堂练习答案:B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拓展提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拓展提高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C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三美”课堂总结音节和谐,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云彩、金柳、青荇、
清泉、星辉、夏虫。板书设计 金柳
青荇
清泉
星辉
笙箫
夏虫依恋幸福
沉醉
不舍
惆怅
落寞
再别康桥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诗。
2.积累诗歌鉴赏的技巧。
3.完成相关习题。
4.诵读有关徐志摩的诗歌,体会“三美”。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部编版本语文高一年级《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课题
再别康桥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常识。
2.理解本诗体现的的“三美”主张。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独特情感。
5.背诵诗歌。
重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品味意象,感悟意境。
难点
1.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徐志摩)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爱情)谁能说说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这“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时隔2年,徐志摩又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做《再别康桥》,“再别”意味着再次别离,所以,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一次,他和康桥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发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学生齐读
学生抢答。
学生笑着回答。积极踊跃。

由诗歌导入,创色浪漫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
河 畔( pàn ) 荡 漾 ( yang )
青 荇(xìng ) 榆 阴 ( yú )
揉 碎( róu ) 浮 藻 ( zǎo )
长 篙( gāo) 漫 溯 ( sù )
斑 斓( 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二、作家作品
1.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1917年就读北大,后拜梁启超为师。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与闻一多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
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云游》等。
2.新月诗派
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粱实秋等。他们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美”)理论,被人评为“带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理论,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关于康桥
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
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三、朗读诗歌
1.注意朗读重音,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诗歌的建筑美、节奏美。
(2)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3)学生范读,注意重音字,体会诗歌的“三美”。
四、新知讲解
1.建筑美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2.绘画美
(1)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诗人具体描写康桥美景是在哪几节?
(2、3、4)
(2)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如果这些景物用图画来描述,该如何概括?
景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笙箫、夏虫
图画: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诗人把“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金柳”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色似的,色彩亮丽。“柳”与“留”谐音,含有挽留、离别之意,表达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传到出难分难舍之情。
(4)“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思考: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明确:“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招摇”在这里是褒义词,赋予动态感,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康河的明净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自由和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5)“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思考:那一潭清泉怎么会是“天上虹”呢?
明确:比喻、虚实结合,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诗人此时意乱情迷,完全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揉碎在浮藻间。所以彩虹似的梦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6)“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明确:“星辉”象征过去美好的生活。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这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7)“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思考:离别之时唱离歌,可是,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而选择沉默?
诗人的情感已悄然变化。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惆怅。与小曼不合,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笙箫”已起,离别在即,“夏虫”也不再呢喃,离别的不舍压得他无法放
声。唯有沉默方能表达真情。离别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3.这首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哪里?
诵读第一节和第七节
语句的反复,词语的重叠,加强节奏感。每句诗换韵,依据感情变化,不是一韵到底,富有层次感,如音乐美妙动听。
作者“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却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意象——云。
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
五、合作探究
从全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挥手依恋——欢喜眷恋——自在幸福——沉醉破灭——留恋不舍——惆怅苦闷——招手落寞
六、课堂练习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
答案:B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七、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诗歌鉴赏的技巧。
3.完成相关习题。
4.诵读有关徐志摩的诗歌,体会“三美”。
学生大声朗读,在书中做下标记。
学生先自己介绍徐志摩,谈谈个人对他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做补充。
学生齐读,识记他的主张。
学生自读。
听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通过自读、齐读、范读来体会
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想象画面,并概括画面。
学生分析
为什么是“新娘”不是“少女”?
学生朗读
尝试分析
学生朗读
体会语调的变化
学生可谈自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齐读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手法,然后依据诗句来判断
学生自读
结合导入部分的理解来作答
夯实基础
积累重要的文化常识。
了解诗人在创作方面的贡献。
体会他与康桥的情感
初步体会诗歌的建筑美和节奏美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建筑”。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教师指导
“新娘”的地位和情感
教师抓住“是天上虹”来引导学生理解
理解“星辉”和生活的相似特点
强化落实技巧
教师指导做题技巧
课堂小结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音节和谐,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抑扬顿挫。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
清泉、星辉、夏虫。
学生结合对“三美”的理解,整体梳理文章的内容。
再次强化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板书
依恋 金柳
幸福 青荇
沉醉 再别康桥 清泉
不舍 星辉
惆怅 笙箫
落寞 夏虫
学生自读,识记。
落实课文要点,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