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开学第一课
1、生活中的科学
教学目标:
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主动融入课堂。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欢迎来到科学世界!!我就是带你们探索世界的科学老师。
(介绍自己,引入科学课程)
师:那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科学都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科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都能发现科学的影子。你们平时是不是会问很多为什么,我是从哪里来的啊?为什么天会黑呢?为什么我们要睡觉呢?小狗、小猫睡不睡觉呢?我们的身体都有那些器官呢?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学到。
提问激思:
师:那孩子们,我要来考考大家了。提出问题。
1.有没有外星人?外星人在哪?
2.彩虹有几个颜色?为什么呢?
3.大家知道地球为什么叫地球呢?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4.小猫小狗晚上谁不睡觉呢?
老师提问,引出问题,孩子们之间讨论,老师维持秩序,正确引导,让孩子们课后对有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发兴趣。
实验探究: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谈论的问题能不能验证?那用什么验证呢?
师:我们科学还需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什么是严谨呢?就是用实验来验证。做实验,比如彩虹有几种颜色?是不是我们看到彩虹了数一数,或者我们自己制造彩虹出来我们数一数才能真正知道彩虹到底有几种颜色。
师:那好,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
(一)实验一:
《有孔纸片托水》
道具:硬纸片、大头针、玻璃瓶、水、颜料
实验过程: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3.把有孔的纸片盖住瓶口;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原理: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流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了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流出来。如同布做的雨伞,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二)实验三:
《神奇巫师的泡沫特饮》《火山爆发》
道具:小苏打、白醋、杯子、洗洁精若干
实验过程:现在容器里倒好小苏打,然后把白醋滴进色素,变成彩色白醋,然后倒进容器,等神奇的事情发生吧。
提示孩子: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可乐、雪碧摇一摇之后,也会有大量泡沫喷出。
实验原理:白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作业布置:
回家自己试验一下这些实验,体会神奇
五、教学反思
2.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孩子自己收集空气以及多种探究方法进行空气特点的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了解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养成爱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探究空气特点,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粉笔
教学过程:
猜谜:
1、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
让同学猜谜,举手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引出课题: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找空气
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汇报,通过不同的地方法寻找。
组织学生收集空气(班级的不同角落、楼道)。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探究空气。小组找空气、探究观察空气的方法。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
(一年级小朋友第一次进行小组探究,需要老师多引导)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三、空气的流动
先将气球吹胀,让后对着自己的脸或手放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老师演示风车的转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老师总结: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四:空气怎么看得到
空气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想个方法让空气可以看得到呢?
学生回答,老师最后演示。
演示实验:将气球放入水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可以自己看看什么东西里还有空气?
1、走近科学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科学,走进科学,融入课堂,融入学习。
知识与技能:
动脑:学习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如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雨是怎么形成的、热气球为什么可以升降等科学知识,给同学们科学知识的体验;
动手:两个同学合作进行两张白纸向中间吹气的小实验,体验合作与的动手的乐趣;
根据科学活动手册学习折纸飞机。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提出问题,然后观看十万个为什么小视频,解答疑问;
通过同桌合作进行纸片的实验;
自己观看折纸飞机步骤,根据步骤折飞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孩子多问为什么,学会思考,知道科学有很多奥秘,进而学会观察生活;
通过动手和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科学,走进科学,了解科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上了几节实验课了?那现在谈到科学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引发思考。
师:那好,老师来问几个问题。花朵你都见过什么颜色的?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种颜色呢?
天为什么会下雨呢?什么样的气球能飘在空中?为什么呢?
火车为什么跑的那么快?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激发孩子兴趣。
师:那我们来看课本,刚才老师问你们的问题课本上有没有?对,老师问的都是我们课本上的问题,所以以后大家是不是要学会看课本啊。
二、观看视频:
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十万个为什么视频来直观的理解刚才提的问题。
观看完毕,让孩子们来总结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三、小组合作实验:
师:那好,科学当然少不了实验了,那现在老师来给大家发实验要用到的工具。你要好好保管,听清老师要求再做。
同桌合作实验,像两张纸片中间吹气,观察看到的现象。一个吹,一个观察,然后轮换。
学生回答自己看到的现象并且猜想实验原因,老师总结。
实验原理:
当两手各拿一个并向中间吹气时,两个纸片中间的空气流速增大,大气压强减小,而纸片两侧的大气压强不变,所以就会在纸片两侧的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在一起,而不是向两边展开。
生活中的例子:
窗外的风吹过,窗帘往外飞;汽车开过以后,路面尘土上扬。
折纸飞机:
根据学生活动手册进行折飞机的体验,指导学生根据步骤进行,能够看懂步骤,理解意思。
课后拓展:
学习不同的纸飞机折法,观察每种飞机的特点。
课后反思:
2、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认识感官以及感官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幼儿对人体感觉的探索精神及学习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能力及用不同语言表达感官经验的能力。
3、认识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听、看、摸、嗅等感觉途径探索事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以及孩子的观察找出我们的感官,并且说出每个感官的作用;
通过橘子的观察,认识眼睛、鼻子、舌头的作用;
通过摸盒子,思考摸到的是什么物体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感官,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身体,了解感官;
2.通过活动体验知道感官的作用以及对我们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感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感官,并且能够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游戏“指指点点”,激发孩子兴趣。
引发提问:那刚才我们这个游戏里都指了哪啊?那鼻子、嘴巴、眼睛、耳朵,这些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呢?
通过提问引出感觉器官的名称,并且让孩子们更直观的认识感官。
学习感官:
分别提问学生每个感官的作用,了解生活中哪些情况下用到了我们的感官。
关于感官的活动、
活动一:
通过观察橘子,了解每个步骤我们所用到的感官以及其发挥的作用,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学会根据老师的步骤进行观察,学会准守课堂记录。
看一看橘子的特征(提问同学这个时候运用了哪个感官的哪个功能
摸一摸
问一问
尝一尝
活动手册活动一
活动二:
盒子里有什么?
让孩子进行摸盒子里的东西并且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感官,更加加深感官的印象。
进行总结,把答案写在活动手册活动二。
应用拓展:
提问1:我们的感官有多重要,如果没有了嗅觉/听觉/视觉/味觉会怎么样?
提问2: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感官呢?
让孩子们学会保护我们的感官。
四、课后反思:
三、放大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放大镜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能够自制放大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放大镜的观察和使用,了解放大镜的功能;
2.通过提问,了解放大镜可以用到哪些方面;
3.根据活动手册自制放大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工具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工具给人带来了很多方便,能够自己制作放大镜,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放大镜的功能和用处。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放大镜为什么能看清小的东西。
视频导入,也是每节课必备环节。
师:1.那看了视频谁能说一下放大镜为什么能看清小的东西呢?
放大镜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东西?比如呢?
新课学习:
1.观察放大镜,看看他和别的镜子有没有区别。并且猜想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跟什么有关?
2.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让一个孩子上来做示范。
3.小组合作进行放大镜的使用,自己探究放大镜的用法。并且思考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什么物体?
4.小组合作,观察老师准备的缩小的字词条,让同学来读出字条的字。观看之后,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使用的?有怎么样的变化?
提问:那在生活中什么情况我们需要使用放大镜?哪些人群需要使用放大镜?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让孩子们自由的表达,知道放大镜在生活中的用处,和生活联系更加理解。
老师再次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加深孩子理解。
拓展训练:
自制放大镜。自带一个矿泉水瓶,装上水,看能不能观察到和放大镜一样的现象。
让孩子们想一想原理,自由回答。
课后反思:
四、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赏了解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花草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
从自己身边开始观察花草树木。同树比高矮、数开花的植物棵树、统计自己认识的植物种类。
过程与方法:
1、说说自己的观察情况和自己学校中几种常见的花草树木的名字,如:大叶榕、荔枝树、芦荟等,并在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草、树等都是植物。
2、拓展讨论: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身边的植物,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围绕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探究,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提出活动任务。完成对花草树木的认识。
2、了解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知道植物的定义。
教学过程 :
引入主题 请小朋友们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的图片。(课件演示) 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花草树木呢? 生活入手,激发兴趣
主要活动:
说说身边的植物 师解说配课件演示图片 1、请小朋友们也像老师这样介绍一下身边的花草树木(课件出示月季花、鸡冠花、向日葵、毛毛草、柳树、槐树的图片)。 2、谁还能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其他的花草树木。 从自己身边开始观察花草树木。
植物王国庆功大会 1、介绍丝瓜、黄瓜的作用 2、为什么校园里、公园里要栽种花草树木呢?(课件出示植物美化环境的图片。)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些植物可以供人们食用? 2、听花仙子介绍一下花草树木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课件演示) 通过观赏了解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花草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总结 1、指导学生初步观察研究植物的方法。 2、小结:花草和树木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我们要关心它们的成长。与它们成为好朋友。 1、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花草树木较多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并作简单的记录。 2、交流讨论,感受体会。 3、初步认识什么是植物 4、 培养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的好情感。 四、拓展活动,深化研讨。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 讨论: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从课本再次走向生活,走向更大的知识世界。
教学反思 :
5、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植物。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各种作简单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各种植物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植物。
教学难点 能够描述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选择几种植物,供学生观察。
准备几种植物让学生通过闻气味,辨别植物的名称。
教学过程
1、引入:
大家了解仙人掌吗?它生长在哪里?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仙人掌的信息,大家交流。
3、观看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仙人掌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
二、新课讲授:
(1)观察植物有什么特点?1、白萝卜,2、松鼠,3、荷花。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植物。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同学交流。
(4)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能够全面的学会观察植物。
三、观察植物
1、教师出示银杏叶、向日葵、松树、牵牛花图片,让学生来观察他们的颜色形状,并且学会比较。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3、活动:闻气味,辩植物
教师把提前准备水果蔬菜,让每组派代表上来闻气味辨别,然后是说出他的气味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拓展活动
观察花生、国愧、葡萄有什么不同。
从生长环境,颜色,形态等方面观察。
五、教学反思
六、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简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并于同学讨论交流。
3、能认真观察蒲公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蒲公英的观察,用语言来描述蒲公英特点
通过观察知道蒲公英的花、颜色等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观察方法,能够学会总结特点,学会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难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教学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彩笔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小伞兵,
随风飞,
落土地,
扎根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么?
预设:蒲公英
那你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的么?(那你知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回答。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么?
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仔细观察一下蒲公英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片,仔细观察,花是什么颜色的?
它的花是什么味道?
蒲公英长在哪里?
让学生们去讨论蒲公英的花是哪部分?种子是哪部分?
预设:长在地里,花是黄色的/白色的,花是香的/甜的,?
2、同学们除了这些特点你们还知道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它的叶子是锯齿形的。。
试着观察几种植物的叶子,观察他们的不同。
同学们,试着把你们观察到的蒲公英画下来吧,看看谁画的最像。
三、应用拓展:
同学们,下面小组讨论下书上14页下面的这四种植物各有什么不同?
凤仙花(指甲花),菊花,狗尾草
预设:叶子都是绿色的,
叶子的的形状不同,花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教学反思:
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题;
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的动物特征,能轻触表达;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动物,没学会观察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一个有关动物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讲一讲你喜欢的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和它之间有什么故事?
(激发孩子兴趣,从身边入手,让孩子们去观察它们,主动了解而它们)
新课讲授:
教师出示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让同学找一找图片都有什么动物?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你觉得应该怎么观察他们?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
在树上生活的有哪些动物?大树周围会有什么动物?应该可以利用哪些工具观察动物?
学会分析,学会观察、了解动物的时候知道它们生活环境。
说一说你和动物的趣事或者你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趣事(在故事中激发孩子们保护动物的情感,升华主题。)
应用拓展
那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动物,你认为动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让同学们体会动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和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做好朋友。)
四、课堂反思:
八、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动物是人类朋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探究动物秘密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发展观察动物并进行记录有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动物的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师: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里看一看好吗?
学生根据旋律做律动。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二、教授新课
师:你喜欢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动物世界里看一看(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的动物及其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扩大儿童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进行模仿动物的活动。
[学生通过模仿,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表现,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小动物,那么,你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今天,有几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看看是谁?(教师出示动物实物。)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多小动物,但没有真正和他们接触,没有仔细观察,和他们交朋友。动物的出现,激起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并提出要求
(1)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观察小动物吃东西时的表现。
(3)把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在这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和动物交朋友,进一步观察,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1)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小动物。
(2)请一名学生上台为小动物挑食物。
(3)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集体交流,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上台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三、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动物,并愿意和它们交朋友。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动物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录像(放录像)。
[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儿童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采用简单的动画,能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人类和动物友好相处,地球就是人和动物美丽的家园;反之,人们将生活在一片荒凉地带。这样,学生在无形中树立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
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金鱼,总结金鱼的特点;
2、能够认真观察金鱼的生活状态,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
3、根据生活经验,自己能够说出养金鱼的过程中有什么方法能让小鱼生活的更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
2.了解不同金鱼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新课
采用歌曲《荷塘月色》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由歌名“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一词展开想象并观看图片,进而进行讨论:荷塘里都有什么?点出本课重点金鱼,调动学生对金鱼探究的兴趣。板书“金鱼”,并出示金鱼实物。
(二)观察金鱼的形体结构
1.提出问题:仔细观察金鱼,它和前几课学习的小动物差别大吗?(金鱼有自己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目的是激活已有知识,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再次提出一些问题:金鱼在水里做什么呢?(游泳)用什么在游?(鳍)除了有鳍,他的身上还长着什么呀?(鱼鳞)通过问题一一探寻,最终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着画金鱼,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加强学生对金鱼身体结构的理解和巩固。
2.出示多种金鱼图片的课件,目的让学生了解金鱼的品种很多,进而说明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三)观察金鱼的捕食
由问题“金鱼游累了,没劲了,要怎么补充能量呢?”过渡到给金鱼喂食的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给金鱼喂食应注意什么?得到的结论是鱼食不能喂太多,否则会把金鱼胀死。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说出金鱼进食的方式是吞食。可以找学生进行表演,增加趣味性。
(四)观察金鱼的呼吸
学生在观察金鱼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鱼鳃不停的开合,就会产生问题:“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吗?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此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正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发动学生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实验。当学生亲手把滴管悄悄地伸入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后,发现红水由金鱼的嘴部进入,从鳃部流出后,就能够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用鳃呼吸。采用动手实验的教学手段,能够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探索新知,并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比较兔子、鸭子、鲨鱼的相同与不同
布置任务:通过比较,说说三种动物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报告结果。
(六)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教案:绘本《花园里有什么》
一、活动目标:
1、看图阅读画册并观察花园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常识思考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能够运用感官的知识来思考。
二、活动准备:
1、老师展示PPT。
2、学生阅读绘本,站同学来念,大家一起听;
3、蜡笔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主题
1、小朋友,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那你们猜一猜这本书要向我们讲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呢?
语文学习经常用到绘本,那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绘本李有什么有关科学的知识!
(二)重点阅读图书,理解画面上植物、动物的主要特征。
1、和学生一起阅读《花园里有什么》。
2、提问: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
3、画面上,你看到了一些什么?你认为画面上哪些地方很美? 你看了哪些植物?用到了哪些感官?
4、用同样方法,请一名学生在继续阅读。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
老师看了“花园里有什么”的图画书之后,我也做了一本“我眼中的花园”。启发幼儿想一想:
(四)教师讲解、示范,幼儿作画。
讨论:孩子们,这本小画册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教师小结;这本小画册也有一个封面,里面有漂亮的画。
要求:请同学们也来自己做一本漂亮的小画册,先画里面的画,然后再画外面的封面,最后涂色。
展示欣赏,和同学共同分享。
四、教学反思:
绘本阅读活动:我家是动物园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表达并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特征或喜好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2、?尝试用一段话(我是XX,是个XX,其实呢……)来描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相同之处。
3、?体验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活动准备:
1、图画书幻灯片、
2、以图画书中人物与动物对眼的卡片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平时都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动物?
2、这些小动物里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二、阅读封面,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今天,我带来一本书,这本比较的小
1、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介绍祥太)
2、还看到了什么?——(香蕉皮)
你联想到了什么?
3、试看识字“我家是动物园”
为什么说他家是动物园呢?你们来猜猜看!
三、?阅读图书内容,理解人物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1)?结合图片介绍祥太的家人。
完整介绍祥太,猜猜他们是谁,理解曾祖母和爸爸的关系。
在看书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祥太的家人,祥太家一共有几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祥太是怎样介绍他的家人的。
(完整介绍祥太之后,在以后的每一幅图里让幼儿猜想,其实呢……)
(2)?结合幻灯片阅读图书。
(3)?祥太的家里都有谁?他们分别像什么动物?为什么?
(4)学生结合操作卡,进一步理解人物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小结:知道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才形成这种比喻。
四、?思考自己与某种动物之间特征或喜好的相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1、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祥太会说自己的家是动物园了,原来是他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和一种动物有相似的地方,那么现在请你来说说如果你的家是动物园的话,你会是什么动物呢?
五、?学生尝试用“我是**,是个**,其实呢、、、、、、”来描述自己,并用合适的词语、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和动物之间明显的相似之处。
谁会像祥太一样介绍自己呢?
附内容:
我叫祥太
是个小男生
其实呢……
我是只小猴子,
最爱吃香蕉,
爬树很拿手,
也很会模仿别人。
这是我爸爸,
龙太先生。
其实呢……
他是只大狮子。
最爱吃肉,不爱吃蔬菜。
早上他脾气不太好,
头发乱蓬蓬的,
叫起来像狮子吼。
这是我妈妈
明美女士。
其实呢……
她是只大浣熊。
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收去洗。
有一次,妈妈差点连我也一起洗了。
这是我爷爷,
一郎先生。
其实呢……
他是只长颈鹿。
个子高高的,
散步的时候,
我骑在爷爷肩膀上,
看街上的风景
在不停地变幻。
?
这是我奶奶,
早纪子女士。
其实呢……
她是只狐狸。
很善于变化,
出门的时候,她在镜子前一变——
哇!变得连我也认不出来了。
可是她回家时带回的礼物,
肯定是油炸豆腐和饭卷。
这是我妹妹,
茜茜
其实呢……
她是只小白兔。
总是竖起耳朵听别人说话。
她很天真,很可爱,
但吵架的时候,
一定要小心她的踢人功。
?这是金鱼,
太郎和次郎。
其实呢……
爷爷告诉我,
它们是鲸鱼。
等小金鱼变成大鲸鱼,
就要把它们放回大海里去。
?
最后,
介绍我的曾祖母,
阿花老太太。
其实呢……
她是只猫头鹰。
总是打着盹,
半睡半醒。
虽然她平常只会说“啊”“嗯”
只要和她在一起,
就会觉得很温暖、很祥和。
她没有牙齿的嘴巴,
笑起来呵、呵、呵的。
我的家是热闹的动物园。
有空请来玩,
不收你的门票喔!
动物的感官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知环境。
科学探究:
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谈论交流;
能对课本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能对动物的感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愿意倾听、分享 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谈话:之前我们学过人类的感官,那我们的感官还记得有哪些吗?
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人类的感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
那我们人类的感官帮助我们认识世界,那动物们是怎么来认识世界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新授:
既然同学们说了很多动物们的感官,那我们就来看看动物到底是怎么利用感官感知周围环境的。
那看书上出示的第一张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场景?、
盲导盲犬带着一个盲人走路。
那盲人的眼睛看不到,利用导盲犬去超市、商场、回家,那导盲犬是怎么认识回家的路呢?
学生回答,引导说出可用哪些感官来认路的。
探究与发现:
动物感知环境
用小狗的例子让孩子观察四个图片,分别利用率哪些感官,让孩子自己说出。
拓展到其他动物。
观察猪、老鹰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场景?用到了哪些感官?
(猪用鼻子拱土,用鼻子来找食物;老鹰用眼睛发现猎物,进行抓捕。)
动物用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应用拓展:
老师谈话: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可以用眼睛来感知环境,那不同动物的眼睛位置一样吗?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让孩子通过思考去有求知欲望。只要说出来不一样就可以。
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
科学知识:
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科学探究:
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课本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能对常见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基于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教师准备材料如:字典、铅笔盒、乒乓球、橡皮、网球、作业本等常见物体,也可以收集石块、铁钉、玻璃杯等。
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是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物体,建立物体概念。
提出探究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环节。
探究与发现:
观察物体:
明确任务:要有明确目的性。上面的物体有很多不同,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他们的不同。
掌握方法:观察物体前,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注意什么?颜色、厚薄、轻重、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比较:从一个不同点入手。
汇报交流:采用小组形式交流,也可以巨蟹别的例子来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颜色、厚薄、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多方面的不同。
应用拓展:
观察海绵和木棒的不同点,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指导。
教学反思:
给物体分类
科学知识:
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能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能对本课本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能对物体的分类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了解科学分类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那么如果要给物体来分类的话,应该怎么分类呢?你来举个例子。
让孩子们说出分类的概念,教师引导分类就是把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成一类。
出示PPT,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说出分类的理由。教师不固定学生分类标准,只要对就可。
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反问学生。
那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第一个图片,这个场景是在哪出现?
那超市的水果蔬菜是如何分类的?
让学生自己来回答。教师反问。是按颜色吗?形状吗?按大小吗?按轻重吗?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老师提示。
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分类师为了让人们更加方便。区分刚才的分类和生活的实际。
那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超市的分类是相同品种的水果蔬菜放在一起,这样方便人们选购。
三、应用于拓展:
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
文具店、商场的指示牌、垃圾桶、超市、家里的衣柜、卧室等。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引导孩子们了解分类在生活中能够太重要了,能让我们生活的更整洁、方便、安全。
13、常见材料
科学知识:
能说出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能辨别生活中的常见分类。
科学探究:
能根据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科学态度:
能辨别生活中常见材料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基于对常见材料的初步认识,了解垃圾桶的分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孩子们,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玩具?引发孩子兴趣。
那这些玩具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常见的材料。
探究与发现:
第一阶段:分组观察教师里都有哪些材料,分别是哪些东西?
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讨论方向。
那哪个组先来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材料?
桌子:金属 窗帘:布 窗户:玻璃 电扇:金属 书本:纸
在交流时,有些学生会辨认材料不准确,老师要及时指正,引导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乐于表达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
应用与拓展:
那我们每天会产生一些垃圾,那这些垃圾我们应该仍在一起吗?垃圾有没有也能分类?按什么来分呢?
引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认识不一样的材料。
纸质类、玻璃类、金属类、布料、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