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 纪念白求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 纪念白求恩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20:3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有的是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经验的总结,还有的是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体裁丰富,形式多样。这些课文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本单元安排了三篇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诫子书》,一篇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2.继续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和做标注。
3.读书“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4.理解语言的三个层面: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感情层面。
5.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思路展开的一般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②学习默读,侧重圈点勾画和做标注。③把握作者思路。
2.难点:①学会圈点勾画和做标注。②了解文章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
◇课时安排◇
《纪念白求恩》:推荐安排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推荐安排2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推荐安排1课时。
《诫子书》:推荐安排1课时。
12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教材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悼念逝世的白求恩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毛泽东在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升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全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兼顾叙述与抒情,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师生共同讨论本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学习白求恩同志的优秀品德。②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③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④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难点:把握议论文中叙述与议论的关系,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聆听一首配乐诗朗诵:“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而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看看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现代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后转为败血症,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他离世前留下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在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冀(jì)   派遣(qiǎn) 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佩服(pèi)
纯粹(cuì) 鄙薄(bǐ)
拈轻怕重(niān)  见异思迁(qiā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热忱:热情。忱,情意。
鄙薄:轻视。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低级趣味:庸俗的思想情趣。
三、了解文体知识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
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点必须鲜明、正确,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分论点,但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或文章段落的开关,有时需要总结概括。②论据,论述论点的依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分为道理论据(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和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③论证方法,用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流畅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提示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段意。
明确:(第1段)①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②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①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段)①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②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段)①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②段意: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提问:各段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前三段的内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学习他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步骤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分析。
1.【分析层次】这段文字可以分几层?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列宁主义的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分析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
作用: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事迹,既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3.【内容理解】
(1)白求恩同志身上最本质的精神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
(2)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为什么并列提出?
明确: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列宁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清全文内容要点;理解第一段的写作思路;了解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初步理解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巩固第一段知识内容。
2.预习第二、三段内容。
3.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的
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听写课文“读读写写”处的词语。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生朗读第2~3段,教师引导分析,合作探究。
1.【层次分析】
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正面描写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三层(“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论证手法】
(1)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从而证明第二段中两个“极端的”的判断是准确的。
(2)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
明确: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高超的医疗技术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做了概括,没有作过多的论述。
(3)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时,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第二段中,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将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相对比。第三段里,把批评一班人的“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内容组织到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这种对比更鲜明,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
作用:本文不仅是为了颂扬白求恩,还为了教育全党向白求恩学习,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证明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3.【写作手法】
提问: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哪些话是侧面介绍的?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学生阅读第四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一点是白求恩同志所有精神的核心。
本段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内容理解】
(1)作者回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时,写了哪些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热爱和忠诚。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凸显语气的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作者沉痛哀悼的心情。
(4)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句“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句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明确:“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句言之有序,气势磅礴,内容充实,有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
步骤二:主题探究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文简单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三、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采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精练,情感真挚,极具号召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资料,了解白求恩,以《我心目中的白求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纪念/学习
白求恩同志
 中心论点: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教学中,既注重教师的引导,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生通过上述的学习会对议论文有初步的了解。本文是议论文,文风严谨,如何突破严谨和较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较为轻松有趣地学习议论文是本课教学设计中考虑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