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1 20:3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植树的男人》。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全文以叙述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细心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议论深化文章主旨的写法,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与执着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并能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②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多媒体显示〕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了包括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内的三十多项国际大奖。而如此优秀的影片就是改编自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文章。
这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探究竟。〔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及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归类,大多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倾余生精力于阿尔卑斯山的荒原进行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栋(dòng)   拣(jiǎn)   戳(chuō)
慷慨(kāngkǎi) 帐篷(zhàng) 废墟(xū)
坍塌(tān) 呼啸(xiào) 滚烫(tàng)
琢磨(zuó) 流淌(tǎng) 缝隙(fèngxì)
沉默寡言(guǎ)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流淌:指液体在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琢磨:思索;考虑。
酬劳:用钱物答谢出过力的人;付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作动词,长庄稼。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词。
2.学生默读课文,并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予以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及生命的价值。
步骤二: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文章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的词句,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植树前 植树后
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 废弃的村庄 坍塌的钟楼 干涸的泉眼 狂风呼啸 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茂盛的橡树 挺拔的白桦树 鲜嫩的薄荷 源源不断的泉水 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净的农舍,笑声飘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掌握了文章字词,分析了文章结构,明确了文章思路,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深深地为主人公的精神所震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牧羊人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点明了时间,表明了时间跨度之长,照应了文章开头的话。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下文描写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他种树毫无私心,只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等。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却在创造。
步骤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牧羊人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他的形象特点。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明确:无私、慷慨。
2.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明确:自信、平和。
3.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明确:积极生活、干净整洁。
4.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明确:有毅力、无私、伟大。
步骤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主旨,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其次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再次,带领学生理解主旨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分析主旨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主旨带给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坚持不懈,我们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主旨。
步骤四:拓展延伸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感动中国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让我们也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而坚持不懈,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以后,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可以用“牧羊人”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
四、布置作业
1.观看动画短片《种树的牧羊人》,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小说的三要素
    主旨
人的力量
是伟大的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初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写作结构,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征,细心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从而达到美育的感染和渗透。但由于我对学情预设较高,把学生的能力想得较好,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有些多。教学的流畅性和张力不足,个别的教学环节浅尝辄止,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