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欢迎进入语文课堂A组:B组:C组:D组:说我黄河,增长见识看我黄河,展示风采
忧我黄河,还她美丽救我黄河,从我做起黄河,母亲河合作学习小要求1、要把握发言时的语气。2、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概括你的感受。说我黄河黄河知识知多少巴颜喀拉山一、黄河全长多少公里?主要流经我国那些省?5464公里二、知识抢答:二、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又被叫做什么河? 三、“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哪位治水英雄?他用的治水方法是什么? 四、黄河上有一个著名的瀑布,请说出它的名字。 一、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 ?最后流入什么海?第二大河 “几” 渤海“悬河”或者“地上河”大禹 疏导壶口瀑布三、“跳进黄河洗不清”这个俗语是怎么来的?看我黄河欣赏黄河风光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青色的山”。海拔5266米。kā有"全国第二大瀑布"之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之一。1988年10月国务院公布黄河壶口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源
长河落日圆黄水黄土奇观黑三峡九曲黄河黄河龙口黄河公伯峡 欣赏了黄河风光,你有什么感受?忧我黄河母亲河在哭泣历史上的灾难: 泛滥之灾 公元755年,黄河决口于河北沧县、河间一带,淹死100多万人。
1642年,明朝军队为了击退李自成起义军,掘开了黄河大堤,黄河边的开封城有37万人,淹死了35万。
1933年黄河洪水,淹没67个县,灾民364万,死亡1万8千人。
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止日军西犯,国民党军队在郑州扒开了大堤,从天而降的黄河水淹没了29万平方公里,120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 现在的灾难1、水土流失 2、污染之灾 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变成了“排污河”。工业污染多年来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展示成果 我们还搜集到了“母亲河在哭泣”的例子。救我黄河行动起来,保卫黄河 保护母亲河行动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委、全国人大环资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实施的,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等主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一项社会性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广泛动员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在母亲河流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环境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和促进生态平衡作贡献。 小浪底水库位于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 黄河小浪底 献计献策我认为: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 (治泥沙)你有好的治理措施或建议吗? 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黄河是我们的母亲,让我们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一同保护我们的黄河母亲。
诵我黄河读读你搜集的诗句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把自己的感慨串成一篇文字,表达出我们对母亲河的情感。感我黄河(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等。)
再见黄河介绍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于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占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生活。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从发现殷墟可以证明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国。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黄 河 源 头
万里黄河,源头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玛曲)。
有关黄河的源头,中国史籍中有不少记载。两千多年来,尤其是唐以后,不少人曾涉足黄河源地区,进行过多次有关黄河源头的探索。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未能穷达源头,对黄河源头始终未有准确的记载。?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一支60余人的黄河源查勘队,历时四个多月,行程5000公里,查勘后确认约古宗列曲(玛曲)为黄河正源。70年代也有人认为黄河正源为卡日曲,学术界尚无定论。? 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在盆地西南山坡有众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汇入盆地,逐渐形成一条宽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东北边缘流去。经过宛如满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渐再现规顺的流路,先后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黄 河 综 述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三?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 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黄 河 水 资 源 概 述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m3,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40多年来,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21世纪黄河流域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 1 水资源利用现状?1.1水利建设投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了大量的防洪、除涝、治碱、灌溉、供水和水力发电工程,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据统计,到1990年底,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总投资达141.39亿元,占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的18.6%,占黄河流域八省区(未包括四川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62.5%,其中水库工程24.14亿元,灌溉工程88.29亿元,除涝工程2.88亿元,防洪工程17.90亿元,供水工程3.11亿元,其它工程5.07亿元。
40多年来,各个时期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延伸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如三年恢复期增长率为120%;“一五”、“二五”期间增长率50%左右;三年调整期、“三五”、“四五”、“五五”期间为5%~10%;到“六五”、“七五”期间仅为3%~5%(见表l)。由于新中国建立前黄河流域水利基本建设基础薄弱,水利发展水平低,全流域没有一座大型水库,灌溉面积仅80多万公顷,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且开发水资源条件简易,投资效果显著,所以50年代投资的增长率较高。此后,由于水利工程发展到一定水平,修建灌溉等水利工程的难度加大,耗资增多,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因此,增长率较低。
1.2水利工程建设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但直到1949年后才有较大发展,供水范围逐步扩大,由流域内发展到流域外,40多年来,流域内修建了大量的蓄、引、提水工程,为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至1990年黄河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简称黄河地区)已建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m3;其中大型水库18座,总库容501亿m3,兴利库容361亿m3;中型水库150座,总库容42亿m3,兴利库容近20亿m3;小型水库2979座,总库容31亿m3;兴利库容16亿m3;塘、堰、坝1.42万多座,总库容3.4亿m3。引水工程4500多处,年引水能力295亿m3。提水工程2.92万多处,年提水能力48亿m3。机电井87.5万眼。以上各类工程的总供水能力远远超过黄河的天然年径流量。各类工程的地区分布大致为:大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其中大型骨干水库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中小型水库、塘堰坝、提水和机电井工程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而引水工程多位于黄河上游和下游地区。
1.3水资源利用
?
1.3.1新中国建立以来水资源利用状况
虽然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规模较小,且属局部。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进入了全面、高效发展的新阶段,用水规模也迅猛扩大,黄河地区工农业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由1949年的74亿m3,增长到1990年的278亿m3,增加了近3倍。1988~1992年5年平均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308亿m3。
1.3.2各部门用水
黄河地区各部门用水量中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量的比重相对较小。1990年各部门总引用水478亿m3,其中引用地下水114亿m3,引用河川径流364亿m3(耗河川径流278亿m3)。在总用水量中,农业灌溉引水407亿m3,占总引用水的85%,工业、城镇生活用水57亿m3,占12%,农村人畜用水14亿m3,占3%。从引用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和黄河下游沿黄地区,该两区共引用水32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8%。
1.4水资源利用的效益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灌溉面积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80多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近600万hm2 (不包括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纯井灌区,下同),使黄河上游干旱地区变成了繁荣的绿洲经济带;黄土高原地区的高抽灌溉工程,改造了大片低产旱地为高产良田;中游汾渭盆地也建成了较完整的灌溉工程体系;下游引黄范围不断扩大,为进一步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河流域内粮食、油料、棉花等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黄河流域内约占耕地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总产近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还解决了许多地区人畜吃水难的问题,黄河流域内目前已解决饮水困难人数2730万人、牲畜、1560万头,分别占需解决数量的71.6%和68.3%。同时为城镇生活和工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为城镇提供的水量由80年代的3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0多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1950~1995年,黄河地区农业灌溉水利分摊主要粮食作物累计增产量2549亿kg,油料71亿kg,棉花26亿kg,甜菜103亿kg;灌溉效益按当年价计1660亿元,按1995年现价计为4284亿元;除此之外,为农村人畜供水和城市工业、生活供水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1.5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局看,当前水资源利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低,断流和弃水并存,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于流已建水库主要集中在兰州以上,而其它地区河川径流缺乏水库调节。由于水上资源分布不协调,每年春季灌溉用水高峰期来水少,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和部分支流的中下游经常断流,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1972年至1995年7月间黄河利津站共断流548天(日平均流量为零的天数);黄河一些主要支流5、6月份也基本断流。断流的同时,年内还有大量的径流排弃入海。如50年代和60年代平均每年人海水量近500亿m3,其中11月至次年6月约200亿m3;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每年人海水量约300亿m3,其中11月至次年6月约100亿m3这些入海水量,若有大型水库调蓄,不仅可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同时也不致产生断流现象。
?
(2)灌区不配套,管理粗放,用水浪费,效益不高。黄河流域灌区发展迅速,投资不足,新老灌区平均每公顷投资1800元左右,有些省区每公顷不足750元,致使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大部分灌区灌溉技术落后,基本上是大水漫灌,水量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特别是宁、蒙灌区和黄河下游灌区,每公顷引水量有的高达15000m3,每1m3水生产粮食不到0.5kg;管理较好的关中一些灌区,每1m3水生产粮食1.5kg。
(3)工业供水效益低。黄河流域工业供水平均定额300~600m3/万元,而重复利用率40%~60%,供水效益(包括原料、机械设备及管理运营等投入所产生的相应效益)小于30元/m3,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工业供水效益相比,差距很大。如青岛100元/m3,北京40元/m3(1987年)、天津63元/m3(1987年)等。
(4)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面污染。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河流,绝大多数已成为纳污河。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蓬勃发展,若不严加管理和控制,今后河流水质污染将会更加严重。
(5)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有些地区河川径流短缺,主要靠开采地下水。由于城市工业又不断发展,工业与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调,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2 黄河供水能力与可供水量
?
工程的供水能力系指蓄、引、提水工程的设计规模,即蓄水工程设计的有效库容和涵闸设计的引水量等。现状工程供水能力即现状条件下蓄、引、提水工程的实际供水规模。
2.1现状工程的供水能力
2.1.1河川径流供水能力
黄河地区目前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万余座(含塘堰坝),大、中、小型引、提水工程3万余处。河川径流的总设计供水能力达530多亿立方米。但由于工程老化、泥沙淤积及工程设施不配套等,设计供水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因此,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现状总供水能力只有约450亿m3,占总设计供水能力的85%。
2.1.2地下水供水能力
1990年黄河地区共有机电井87.5万眼,供水能力达130多亿立方米。
2.1.3供水能力的利用程度
现状黄河地区工程总供水能力达580多亿m3,但由于水利工程与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协调,加上近年来黄河河川径流偏枯、工程闲置等原因,1990年实际供水量为478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量约364亿m3,占总供水量的76%;地下水供水量114亿m3,占24%。在一些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及纯井灌区,地下水供水量已超过地下水可开采量,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2.2新增工程及供水能力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有很大的增长,现状工程的供水能力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还必须增建一批新的供水工程。我国今后水利建设的方针是: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结合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今后增加供水工程的原则是以内涵为主,适当外延,全河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水资源。近期主要对已有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和配套,提高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供水量和供水保证率。在提高已有工程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可能及水资源条件,适当增建一些新工程。
2.2.1新增水库工程及供水能力
预计2000年前除对现有工程加固、改建外,黄河干流修建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发挥其综合效益,提高黄河干流的供水能力;支流上兴建黑泉水库、石头河水库、黑河水库、汾河二库等大型蓄水工程,还可结合水土保持在支流上修建一些中小型水库。
预计2010年前黄河干流新建大柳树、沙坡头、海勃湾、西霞院等水利枢纽;支流上新建兆河九旬峡、径河东庄、葫芦河南沟门、黑河亭口、沁河马连圪塔等水库及一批中小型水库。经分析,到200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约30亿m3,2000~201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约40亿m3。
2.2.2引、提水工程及供水能力
2000年前,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引、提水工程的引水能力,续建、新建引大入秦、景泰电灌二期、盐环定扬水、阿拉善左旗扬水、山西禹门口提水、陕西东雷二期、甘肃引硫(硫磺沟)济金(金昌)等引提水工程;2010年前拟新建一批引水、调水工程,如引大通河水济湟水、引大通河济西大河、山西北赵电灌、陕西禹门口提水、河南义马提水、陕西引冯家山水库水济羊毛湾水库、山西引沁河水人汾河等工程。2000年前新增引提工程年供水能力约30亿m3;2000~2010年新增约25亿m3。上述新增供水能力加上现状的供水能力,预计2000年总供水能力可达517亿m3;2010年达到582亿m3
2.2.3地下水供水能力
根据现状地下水利用情况,预计今后在一些地下水尚有富余的地区,如宁蒙地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等,将再增加一部分开采量,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3黄河河川径流的可供水量
供水量与供水能力是相互制约的两个不同概念,所谓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来水过程条件下,通过设计的工程规模或现状工程规模,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需水部门提供的水量。虽然黄河有较大的供水能力,因黄河河川径流时空分布不均,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且洪水陡涨陡落,历时短,次数多,水流含沙量大,致使可供水量较少。上游含沙量较小,但洪水较大,可利用程度低;非汛期基本为地下水补给,径流过程较稳定,含沙量较小,除保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外,大部分径流可供引用。根据不同典型年径流过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在保持河口镇断面250~300m3/s基流条件下,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河道外利用的耗水量为140~150亿m3,中等干旱年约130亿m3,枯水年约120亿m3。黄河花园口断面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河道外利用的水量为380~400亿m3,中等干旱年370亿m3,枯水年约300亿m3。
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造成洪水威胁,因而必须保持一定的河川径流量输沙入海,才不致加重下游河道的淤高。据分析,要维持现状河道淤积水平,应保持年入海水量200~240亿m3。据此,黄河可供河道外消耗的径流量多年平均为340~380亿m3。
2.4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在黄委会多年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区的需要与可能,经过沿黄各省、区有关部门的反复协商,在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的原则下,预计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沿黄各省区分配耗用的黄河河川径流量为370亿m3(具体分配方案见表3)。该分配方案国务院原则同意,并以国办发(1987)61号文发送有关省区,并“希望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全局出发,大力推行节水措施,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制定各自的用水规划,并把这项规划与各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紧密联系起来,以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3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
3.1开发原则
近期水资源利用,以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加强水环境保护为原则,上、中、下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其供水原则是:
(1)优先满足人民生活、工业及能源基地用水,适当补给津、冀和青岛用水,并保持必要的输沙入海水量。
(2)农田灌溉要提高经济效益,以现有灌区的内部挖潜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厉行节约用水,适当控制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增加粮食产量。
(3)根据水土资源条件,结合经济承受能力,干、支流适当新建一些调蓄工程,干流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在径流调节时,要从有利于全河出发,统筹兼顾。
(4)地下水开采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使用地下水,对已超采的地区要严格控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实行井渠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位漏斗的发生。
(5)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根据水源条件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耗水定额。
3.2水资源利用预测
根据上述开发利用原则,结合黄河现状供水的实际情况,预测研究的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及鄂尔多斯内流区;对下游海淮平原沿黄地区,除考虑引黄灌区的农业需水外,还考虑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城市的工业及生活需水(如前述,统称黄河地区)。为了反映未来黄河地区可能的缺水程度,本次预测考虑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
3.2.1城镇生活需水
1990年黄河地区总人口100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4万人,城市化水平23%;1985~1990年总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9.8‰,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率15.5‰高出4.3个千分点。国家对人口发展早有明确的政策,宏观控制数为:到本世纪末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21年总人口控制在14.5亿以内;到2049年,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黄河地区人口的发展,主要依据国家的人口政策,同时考虑现状人口增长情况和地区差异进行预测。预计1990~2000年总人口年增长率15‰,城市化水平29%;2000~2010年总人口年增长率11‰,城市化水平36%。2000年总人口将达到116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50万人;2010年总人口130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40万人。城镇生活用水标准与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城镇规模、生活水平及水资源条件等因素有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城镇生活用水标准将逐步提高。现状每人每日用水量134L,2000年水平达到147L/(人·日),需水量约19亿m3;2010年水平达到161L/(人·日),需水量约27亿m3。
3.2.2工业需水
黄河地区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与沿海差距较大。但黄河地区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上、中游水电资源优势特别突出,规划水电梯级总装机容量2340多万kW,年发电量800多亿kW·h;黄河流域煤炭探明保有储量4492多万~占全国的46.5%。中游的长庆油田、延长油田、正在开发建设的陕北油气田储量可观。黄河上、中游地区铝、铜、铅、锌及稀土金属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上述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在21世纪我国的能源建设中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将促进该地区工业的飞速发展。
黄河地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由东向西转移的轴心带和过渡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家采取措施,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这为本地区工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黄河地区各省区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各自的资源情况和工业结构布局,制定了相应的工业发展规划,2000年前工业产值年增长率10%~13%,2000年以后约为7%~10%。结合黄河地区1985~1990年工业实际发展情况,拟定1990~2000年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1.4%;2000~2010年为7.3%。考虑工业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万元产值用水量的减少等因素,2000年水平工业需水量将达到92亿m3,工业用水量的年增长率为7.1%;2010年水平工业需水量146亿m3,工业用水量的年增长率为4.7%。包括向黄河地区外城市供水后,2000年需水128亿m3,2010年需水189亿m3。
3.2.3农业灌溉需水
黄河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1990年黄河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约600万hm2,比1980年增加约108万hm2,年均增加10.8万hm2,年递增率约2%。灌溉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下游,有效灌溉面积10年增加89.9万hm2,年均递增率5%以上;黄河上游灌溉面积稳中有升,10年增加25.9万hm2,而中游有所减少,10年减少8.1万hm2。
根据黄河地区灌区现状,今后灌区建设的重点应为搞好现有灌区改建更新、续建和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提高粮食单产为主,并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适当发展部分节水型新灌区,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之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灌区规划,本世纪末黄河地区灌溉面积将达到696万hm2,比1990年净增加97.5万hm2,年增长率1.5%(上游增加22.o万hm2,中游增加22.1万hm2,下游增加53.4万hm2);根据干支流主要工程生效情况,2010年灌溉面积达到773.5万hm2,比2000年增加77.5万hm2,年增长率1.4%(上、中、下游分别增加24.4万hm2、30.8万hm、22.3万hm2),见表4。
目前黄河地区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灌溉定额普遍较高。现状全河平均综合引水定额7755m3/hm2,今后在推广先进灌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用水管理情况下,灌溉定额将逐步降低,预计2000年为6810m3/hm2,2010年为6255m3/hm2,则2000年和2010年农业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743亿和484亿m3。
3.2.4工农业总需水量
根据上述各部门需水量预测,并考虑农村人畜需水量预测及向黄河地区外城市供水(如天津、河北、青岛、甘肃河西、山西能源基地等),总计需水量2000年640亿m3,2010年723亿m3(见表5),与现状用水量478亿m3相比,分别增加162亿m3和245亿m3。2000年前需水量增长率为3.0%,2000年后为1.2%。这一需水增长率与全国工农业等总需水量年增长率2000年为1.74%、2000年以后为1.33%基本一致。
4水资源供需分析
根据黄河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采用联合运用的方式,进行黄河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2000年水平黄河地区总需水量640亿m3,而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联合供水后,多年平均供水量为620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464亿m3,耗水365亿m3;地下水供水156亿m3。总缺水量约20亿m3,占总需水量的3%。届时人海径流量约210亿m3。黄河河川径流量基本可满足工农业和城乡生活需水及下游输沙用水量。而且各省耗用的黄河河川径流量基本与国务院分水方案相接近,上游和下游用水稍有突破,中游因缺乏骨干工程,分水指标暂有富余。黄河地区总缺水量不大,但地区分布不均,龙门到三门峡区间缺水近10亿m3占总缺水量的50%;
2010年水平,黄河地区总需水723亿m3,若不考虑下游输沙用水,河川径流、地下水联合调度多年平均供水量692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量523亿m3,耗水量达408亿m3;地下水供水量169亿m3。黄河地区总缺水量31亿m3,缺水率4.3%,其中龙门到三门峡区间缺水19亿m3,占总缺水量的6、%;该河段的缺水率高达12%。河川径流的消耗量已超过国务院分配水量38亿m3,其中上游超16亿m3中游富余11亿m3,下游超33亿m3。入海水量仅约160亿m3,不能满足下游输沙入海的水量。若满足下游输沙用水量200亿m3,则黄河地区缺水量将达69亿m3,缺水率为10%。这就是说,在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情况下,2010年水平黄河可供水量已很难全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的要求,水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5远景水资源开发展望
5.1工农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黄河地区具有独特的土地、矿藏、能源等优势,又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自东向西转移的战略要地,预计21世纪上半叶,黄河地区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及生活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21世纪中叶黄河地区工业发展规模可能是2000年的7~8倍,总人口将达到1.4亿,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工业、城镇生活、农村人畜总需水量将达到300~350亿m3。
黄河流域内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据1990年统计,黄河流域内总耕地:180万hm2扣除非农业占地,估计21世纪中叶耕地面积为:100万hm2,其中由于地面坡度及灌溉条件限制等因素,最多可发展灌溉面积为853。3万hm2,黄河流域内现有可垦荒地约140万hm2,主要分布在计划开发的大柳树灌区范围内,按可垦率70%计,开垦后可发展灌溉面积约100万hm2。远期流域内可用于发展灌溉的耕地最多约953.3万hm2左右(包括现有灌区)。远期农业如何发展,难以估计,总的看来,林牧业要加强,粮食单产要提高,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要提高,是可以肯定的。预计远期人均粮食450kg,若考虑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的粮食单产的提高,则黄河流域的需灌溉面积达到733.3万hm2,包括下游流域外的引黄灌溉面积,黄河地区总需灌溉面积达966.7万hm2。
在上述耕地资源和粮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黄河干支流工程布局,预计21世纪中叶黄河地区的灌溉面积将达到993.3万hm2,其中黄河流域内可达766.7万hm2。在提高管理水平、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农业灌溉需水量将达580亿m3。远期黄河地区工农业等总需水量约900亿m3根据黄河地区水资源条件,大力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河川径流,并保持一定的下游河道输沙用水后,经初步供需分析,黄河地区将缺水150~200亿m3。这一缺水量将制约工农业的长足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5.2缓解缺水的措施和对策
缓解黄河地区缺水矛盾的方针是,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具体措施和对策如下:
5.2.1兴建骨干水库
黄河干流除已建、在建的大型水库外,尚有大柳树、碛口、龙门等大型调节水库。干流大型骨干水库总调节库容470亿m3,占花园口天然年径流量的84%,这些水库地理位置分布合理,全流域进行联合调度,对解决上、中游干旱缺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将起重要作用。
5.2.2全面厉行节水
为使有限的水资源长期发挥其效益,促进工农业不断发展,必须全面厉行节约用水,在节水中求发展,从黄河地区用水情况看,节水有潜力,而且势在必行。农业方面灌溉水的利用程度不高,搞好渠系防渗,进一步改革灌溉技术,实行微灌,改善灌溉管理,就可大量节水。近年来一些地区实行不充分灌溉,对作物只灌关键水,灌溉定额3000m3/hm2左右,不仅节约了水,粮食产量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如远期全流域灌溉定额能降到4500m3/hm2,就可节约20%~30%的水,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工业用水,要大力提高重复利用率,这是工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如美国制造工业,2000年重复利用次数将达17.08次,因此,2000年的需水不仅不增加,反而比1978年需水量减少了45%。黄河地区远期工业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0%左右,提高重复利用次数,工业生产就可长期发展,而且也减少了污水排放。
城市生活节水潜力也很大。一些地区推行计量收费,推广各类先进的节水器具,可大量节水。
总之,全社会要提高节水意识,全民都要了解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觉地节约用水。
5.2.3推广旱作农业
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历史悠久,历代逐步形成的耕、耙、糖等为中心的抗旱保墒、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瑰宝,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更要继承和发扬。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占全流域的67%,土地平整,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旱作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旱作农业产量也很高,一般lhm2小麦产量可达3750~4500kg,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推广旱作农业也是行之有效的。
5.2.4加强水环境保护
目前黄河流域水质已有相当程度的污染,一方面水资源缺乏,一方面又在污染破坏。随着工业的发展,若不严加保护和管理,水质污染将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水环境,而且减少了可用水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一定要严加控制废污水排放,做到不处理达标不准排放,保护水环境,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5.2.5西线南水北调
节水是必要的,也是要一直坚持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长远看,节水是有一定限度的,彻底解决黄河地区大量缺水问题,最终还要靠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将来节水与调水并举,可以长期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提出的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总调水200亿m3的工程,对解决黄河流域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