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课课精编精练——12.2 熔化与凝固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或凝固现象的是( )
A.冬天,湖面结冰 B.夏天吃冰棒解热
C.糖放入水中变成糖水 D.糖放入锅内,加热变成糖浆
2.关于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晶体的是( )
A.铅、石英 B.玻璃、明矾 C.蜂蜡、水晶 D.橡胶、塑料
4.火山爆发,常有岩浆喷发出来,在这里发生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5.201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大雪严重影响了民航、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如图所示。在遇到这种天气时,为了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是因为( )
A.“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熔化
B.“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
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
6.铁水、冰块、氧气、干冰、水蒸气中,形状固定的有 ,体积不固定的有 。
7.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
酒精灯加热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图丙是 (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8.在北方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这是因为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选填“高”或“低”)。
9.《自然》杂志曾刊登过一项电解氧化铁的“绿色炼铁”技术。电解之前需要加热固态氧化铁,使其变为液态,这一物态变化是 。
10.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 热,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11.滕州市鲁班纪念馆中鲁班的铜像是纪念馆的标志之一,它是将铜熔化成“铜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铜像”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冰仍然处于固态,没有熔化
B.BC段是一个吸热过程
C.CD段该物质处于液态
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13.用冰冷却比水好,这是由于 ( )
A.冰比水冷 B.冰是固体使用方便
C.冰比水传热快 D.冰熔化时要吸热
14.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B.具有一定的形状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C.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D.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气体
15.根据下表判断将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相比较,使用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是( )
水银
酒精
沸点(℃)
357
78.5
熔点(℃)
﹣38.8
﹣117
A.测量的范围更大 B.能测量更高的温度
C.测量的数值更精确 D.以上三点都是它的优点
16.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象,图象中AB段表示 态, 热,温度 ;BC段表示 态, 热,温度 ;CD段表示 态; 热,温度 ;海波的熔点是 。
17.下表中列出了一些物质的熔点:
物质
钨
纯铁
锡
铝
水
固态煤油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3410
1535
232
660
0
﹣30
﹣117
﹣39
(1)﹣20℃的煤油处于 态。
(2)白炽灯泡的灯丝用钨丝制成的理由是 。
(3)能否用铁锅来熔化铝块? 。
18.小聪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如表为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装置图和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1)实验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 和 。
(2)该晶体的熔点是 。
19.研究下面热现象:
小组进行200g冰的熔化实验,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请你将错误之处找出来,并在其下方改正:
(a)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错误:( ),改正:( )。
(b)在C点时,物质是固体状态。
错误:( ),改正:( )。
(2)根据该图象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 ;
信息二: ;
信息三: 。
20.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 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莱不致冻坏;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 热。雪从空气中 热,周围环境的温度 ,所以化雪时更冷。
20.(2019?长春)水结冰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22.(2019?广西)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 D.樟脑片变小
23.(2019?海南)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24.(2019?哈尔滨)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
D.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25.(2019?襄阳)下列现象或过程中由于熔化而形成的是( )
A.滴水成冰 B.秋天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隆冬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霜 D.冰雪消融
26.(2019?鄂州)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27.(2019?绍兴)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28.(2019?郴州)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判断(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29.(2019?苏州)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30.(2019?株洲)某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
A.是非晶体 B.在t1时刻是固态
C.在t2时刻是液态 D.在t2时刻正放热
31.(2018?潍坊)将某种固态物质放入加热功率恒定的装置中,对其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时是晶体
B.在ab段内能增加
C.在cd段仍需吸收热量
D.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大
32.(2019?阜新)如图甲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可以知道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液态比热容比固态比热容 (选填“大”或“小”)。图乙是酒精沸腾时的图象,由图象信息可以知道,酒精温度计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33.(2019?北京)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
34.(2018?天水)夏天到了有些人运动完之后喜欢喝冰镇饮料解渴,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健康,同学们不要盲目效仿。现有一冰块漂浮于水面如图所示冰块在熔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冰块熔化后杯底受到水的压强 ,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以上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已知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
35.(2018?烟台)小明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实验应选用 方案,其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是 。
36.(2019?辽阳)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取两个相同的试管A、B,在A试管中放入蜂蜡,在B试管中放入冰,已知蜂蜡是非晶体,冰是晶体,且蜂蜡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如图甲所示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杯水中加热。请你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B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2)两种物质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 。观察发现,冰熔化后的升温比熔化前的升温慢,这是因为 。
(3)第22min时B试管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从第12min到第l6min,蜂蜡的内能 (填“增加”或“不变”)。
37.(2019?绥化)图甲是小峰在标准大气压下“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是 ℃。
(3)图丙是小峰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由丙图可知,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是 J/(kg?℃)。
(5)试管中的固体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液体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38.(2019?呼和浩特)用如图(1)左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其过程如下: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如(1)图右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如图(2)所示,是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下对应的三种物理模型,海波在54℃时的状态,应该是(2)图中的 模型。
39.(2019?扬州)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c水=4.2×103J/(kg?℃),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
分析图象可知:
(1)冰的熔点是 ℃,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
(2)该物质在第6min时的内能 (大于/等于/小于)第8min的内能。
(3)熔化后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中空烧杯的质量是22.4g,则水的质量是 g,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J。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课课精编精练——12.2 熔化与凝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分析】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断上升。
【解答】解:A、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选项说法错误;
B、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选项说法正确;
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都相同,选项说法正确;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却不断上升,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目考查的是熔点和凝固点的区别,看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相关知识点是否掌握扎实。
3.【分析】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解答】解:铅、石英、明矾、水晶、冰、海波都是晶体;玻璃、蜂蜡、橡胶、塑料、沥青、松香等都是非晶体,故A都是晶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
4.【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火山喷发物中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炽热的熔岩是液态,是固态岩石形成的,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现象。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分析】影响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物质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是否有杂质。种类不同,熔点一般不同;压力越大,熔点降低;当有杂质掺入时熔点降低。
【解答】解: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
故选:C。
【点评】明确晶体熔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是很必要的。
6.【分析】物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所处的状态与它们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同所处的状态不同,其中气态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解答】解:从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固态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因此形状固定的是冰块和干冰;体积不固定的是水蒸气、氧气;
故答案为:冰块和干冰;水蒸气、氧气。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不同状态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另外要常识性了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7.【分析】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在熔化实验中,我们常采用水浴法给物质加热,这是为了使其受热更均匀。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熔化时吸收热量。
【解答】解:
读图可知,甲图中没有酒精灯,但因为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因此是可行的;
乙图中将试管放在水中进行加热,这种方法称为水浴法,采用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冰属于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蜡属于非晶体,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丙中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丙是冰的熔化图象。
图丁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其示数为52℃;
故答案为:可行;使物质受热均匀;冰;52。
【点评】本题考查冰熔化实验以及由温度﹣时间图象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同时还考查对温度计的读数,都是容易题。
8.【分析】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凝固点降低,液体不容易凝固。
【解答】解: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这说明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不容易凝固。
故答案为:低。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凝固点的知识,此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9.【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固体加热变为液体,这是物质的熔化现象,据此解答
【解答】解:加热固态氧化铁使之由固体变为液体,这是物质的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熔化。
【点评】题考查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解:冬季,湖水结冰是水的凝固过程,凝固是个放热过程。
故答案为:放;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固以及吸放热情况,是基础题。
11.【分析】铜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过程,应先将铜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一段平直的部分,是晶体的图象,是晶体先降温凝固,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
B、铜是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保持温度不变,如图是铜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然后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
C、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
D、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首先要明确,铜是一种晶体,再根据晶体熔化与凝固的特点,结合铸造铜像的实际过程,对图象进行分析判断。
12.【分析】(1)首先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将其分为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沸腾前)、沸腾时几个过程;
(2)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
【解答】解:A、冰为晶体,从熔化图象可看出,0min对应温度为开始加热时温度,AB段为固态,冰吸热温度升高,还没有熔化,故A正确;
B、从第3min开始熔化,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B正确;
C、到第6min熔化完成,冰已经转化为液态了,从C点到D点,是液态的水在吸热升温,故C正确;
D、到第9min水达到沸点,开始沸腾,DE段表示沸腾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将晶体的熔化图象与沸腾图象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将整个过程分为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沸腾前)、沸腾时几个阶段,这样更便于分析。
13.【分析】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因此不难判断谁的冷却效果好。
【解答】解:0℃的冰熔化为0℃的水还要吸收热量,所以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食物,冰的效果好一些。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熔化及熔化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熔化的特点。
14.【分析】做好此题,要搞清楚物质的三态特征,即: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点。然后根据四个选项所给的三态特征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不一定是固态,例如:一杯水有固定的体积,而水是液体。不符合题意。
B、液体,气体都不具有一定的形状。只有固体有特定的形状,符合题意。
C、液体,气体具有流动性,不符合题意。
D、某些液体也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不一定是气体,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的三种形态以及三态所具有的性质。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和气态没有固定的形态,若在容器里具有一定的体积。
15.【分析】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测量范围应在其凝固点和沸点之间。
【解答】解:A、水银的凝固点是﹣38.8℃、沸点是357℃;酒精的凝固点是﹣177℃沸点是78.5℃.故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大;
B、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取决于内部液体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酒精,故水银温度计能测量更高的温度;
C、水银比酒精的比热容小、纯度高,故水银温度计测量的数值更精确;
D、由分析可知,以上三点都是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首先要明确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测量范围应在其凝固点和沸点之间,才能解决这类问题。
16.【分析】(1)晶体首先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晶体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上升,处于液态。
【解答】解:从图象可以看出,AB段,海波还没有达到熔点,即AB段处于固态,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在BC处于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属于固液共存态;CD段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又继续上升,此时海波所处的状态为液态。
在BC段海波的温度保持48℃不变,说明海波是晶体,且海波的熔点是48℃。
故答案为:固;吸;升高;固液共存;吸;不变;液;吸;升高;4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过程的特点。并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考查得很全面。
17.【分析】(1)煤油的凝固点是﹣30℃,﹣20℃高于煤油的凝固点,因此在﹣20℃时还没达到煤油的凝固点,处于液态。
(2)灯丝用熔点高的钨丝制成是为了防止高温时熔断;
(3)晶体高于熔点是液态,低于熔点是固态,等于熔点,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
【解答】解:(1)﹣20℃高于煤油的凝固点﹣30℃,故煤油处于液态;
(2)灯丝用钨丝制成是因为钨丝的熔点高;
(3)铁的熔点是1535℃,铝的熔点是660℃,铁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所以铁锅能熔化铝,铝锅不能熔化铁。
故答案为:(1)液;(2)钨丝的熔点高;(3)能。
【点评】晶体在熔点和沸点之间是液态;高于沸点是气态;低于熔点是固态;等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
18.【分析】(1)知道怎样才能使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根据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来作答: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2)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且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0℃。
故答案为:(1)试管不接触烧杯底;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2)0。
【点评】此题通过实验考查了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注意实验中使晶体均匀受热的方法,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19.【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来作答;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过程,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可以从冰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冰的熔点,以及冰的初温和化成水后水的末温来分析。
【解答】解:(1)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在C点冰没有熔化完,是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不断上升→不变;固体→固液共存。
(2)冰有一定的熔化过程,是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是0℃,冰的熔点是0℃;
冰的初温是﹣10℃,化成水后水的末温是20℃。
故答案为:
冰是晶体;冰的熔点是0℃;冰的初温是﹣10℃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过程,以及我们根据图象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一道好题,尤其是根据图象填写得到的信息,这是近几年中考经常出现的一个题型。
20.【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
【解答】解: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在凝固时放热,可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莱不致冻坏;
下雪不冷消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计降低,所以化雪时更冷。
故答案为:凝固放热;吸;吸;降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理知识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中的,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就要认真分析,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1.【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解答】解:水结冰的过程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固现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2.【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称为熔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结合各选项进行分析哪一个属于此种物态变化。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霜满枝头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片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物态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3.【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熔化现象的理解,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24.【分析】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它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液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秋天,雾淞是固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冰是固体,它是由液态的水放热凝固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25.【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26.【分析】(1)熔化前晶体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后是液态,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3)晶体首先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4)水的比热容比冰大,相同质量的冰和水在吸热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冰升温快,水升温慢。
【解答】解:A、图象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必需吸热,故A错误;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
D、冰完全熔化为水时,质量不变;同一个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冰升温比水快(即冰上升的温度较高),由Q=cm△t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此类图形题,应明确横、纵坐标轴及各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7.【分析】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解答】解:A.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消散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掌握物体变化识别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8.【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
(2)知道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海波的熔化过程。根据图象进行判断熔化时间。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海波从第5分钟开始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50℃,约到第8min时熔化完成,则熔化过程持续了约8min﹣5min=3min,故AB错误,C正确;
(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
29.【分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
(2)从吸收热量相同比较。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大。
(4)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
【解答】解:
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晶体在熔化前后以及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增大,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观察晶体与非晶体图象要学会看关键点,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0.【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变化,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或凝固的过程。
(2)晶体在凝固前处于液态,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凝固完毕处于固态,凝固过程,不断放热。
【解答】解:A、由图知,该物质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在t1时刻该物质还没有开始凝固,处于液态,故B错误;
CD、在t2时刻是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不断放热,但温度没有降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晶体凝固图象的分析。读物质凝固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凝固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
31.【分析】(1)从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进行分析: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2)由图象可知,此物质固态时在相同的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液态时升高的温度大,由此可知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就越小。
【解答】解:
A、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50℃不变,所以熔点为50℃,并且为晶体,故A正确。
B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ab段是熔化过程,晶体熔化时,仍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C正确;
D、由图象可知,相同的时间内OA段升高的温度大于BC段升高的温度,由Q=cm△t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就越小,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小,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学会从熔化图象中获得信息:熔化温度、熔化特点、熔化所用的时间。
32.【分析】(1)当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2)晶在同样吸热的情况下,物质温度上升越快,说明比热容越小;
(3)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解答】解:(1)读图甲可知,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读图甲可知,0~4min与8~12min的时间相等,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前者升高了8℃,后者升高了4℃,说明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3)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位78℃,沸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所以酒精温度计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故答案为:固液共存;大;不能。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所需要解答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读图来获得答案,因此,能正确读图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33.【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
【解答】解: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
故答案为:晶体;有熔点。
【点评】根据图象是否有不变的温度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中每一阶段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状态。
34.【分析】(1)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因冰块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也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冰的重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所以,往水里投入冰块待冰熔化后水面是不会有变化的,根据p=ρgh判断出水对杯底的压强的变化;
由于杯的底面积一定,水对杯底的压力也不变,杯子内的物体质量在前后不变,根据p=判断杯子对桌面的压强的变化。
【解答】解:(1)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因冰块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也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冰的重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冰熔化后质量不变,所以冰的重力等于冰熔化成水的重力,还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所以,往水里投入冰块待冰熔化后水面是不会有变化的,根据p=ρgh知水对杯底的压强的不变;
由于杯的底面积一定,杯子内的物体质量在前后不变,根据p=知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故答案为:吸收;不变;不变。
【点评】本题难度大,考查的内容多:熔化的特点、浮力、压力、压强等方面,并进行了液体的压力、压强;固体的压力、压强知识的比较。
35.【分析】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且可以防止温度上升较快,便于测量温度;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甲装置。
实验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熔化结束后,温度计示数逐渐变大。
故答案为:甲;使物质均匀受热;先升高,后不变,再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熔化特点实验,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
36.【分析】(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看示数在0℃的上方还是下方,然后注意温度计最小分度值,最后进行读数;
(2)晶体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由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在加热时,水温度上升比较慢;
(3)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解:(1)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看示数在0℃的上方还是下方,然后注意温度计最小分度值,最后进行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刻示数在0℃以下,且最小分度值是1℃,故读数是:﹣4℃。
(2)晶体熔化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由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在加热时,水温度上升比较慢;
(3)液体沸腾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烧杯的水处于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在98℃不变,把试管内的水加热到98℃时候不再放出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吸收,所以试管内的水无法沸腾;
第12min到第l6min,蜂蜡已经与烧杯中的水达到热平衡状态,无法继续吸热,故蜂蜡的内能不变。
故答案是:(1)﹣4;(2)温度不变,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3)不能,不变。
【点评】该题考查了沸腾的知识,与液体沸腾过程必须满足的条件。
37.【分析】(1)实验时,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先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温度在0℃以上,分度值为1℃;
(3)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保持不变;
(4)由图可知,该物质在0﹣2min时间内处于固态,由于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可求在1min内吸收的热量,然后利用吸热公式求出固态下的比热容;
(5)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由图乙可知,温度在0℃以下,分度值为1℃,故物质此时的温度是为﹣2℃;
(3)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4)从图象可知,该物质在0﹣2min时间内处于固态,温度从﹣3℃升高到0℃,温度升高了3℃,物质在固态时所吸收的热量Q固=c固m×3℃;在第6﹣10min时间物质处于液态,温度从0℃升高到3℃,温度升高了3℃.则物质在液态时所吸收的热量Q液=c液m×3℃;由于物质的质量不变,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即2Q固=Q液,2c固m×3℃=c液m×3℃,
则c固=c液=×4.2×103J/(kg?℃)=2.1×103J/(kg?℃)。
固态时比热容为2.1×103J/(kg?℃)。
(5)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2;(3)增加;(4)2.1×103;(4)不会。
【点评】像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这样几个方面:①实验数据的分析,判断晶体还是非晶体,绘制温度﹣﹣时间图象,找出熔点或凝固点;
②判断某个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熔化前固态,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熔化后液态;
③实验中需改进的地方,一般常考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也是从烧杯加盖、火焰、水量方面考虑。
38.【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来判断出熔化过程,从而可以从图中读出熔化所需的时间。对于分子的微观结构必须了解并知道它们的宏观特点:①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易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解答】解:(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由图知,海波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0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0min﹣4min=6min。
由图可知:图丙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乙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甲分子排列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海波在54℃时的状态,是气态,应该是(2)图中的甲模型。
故答案为:(1)慢;(2)6;甲。
【点评】此题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不仅要从图象中能判断成晶体或非晶体,并能够从中确定熔点或熔化所需的时间。
39.【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2)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水的质量等于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根据公式Q=cm△t求出吸收的热量。
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10min,
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冰吸=Q水吸=1.68×104J;
故答案为:(1)0;不变;(2)小于;(3)50;1.68×104。
【点评】此题通过考查物体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