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测试卷(基础+提高+中考).doc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测试卷(基础+提高+中考).do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9-03 09: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编精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C
  【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的现象,千万别轻易忽略这些细节,许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自实验中发生的与期望不符合的现象或数据。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就是从类似的意外发现中,不断地探究进而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们也应该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实验和观察外,查找资料、与他人交流等也同样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式。因此A、B、D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答案】B
【解析】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故选B

(1)蜡烛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______,形状______.硬度较______,气味是______,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______(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
(2)蜡烛燃烧既发生了______变化又发生了______变化,火焰分______层,______层最明亮,______最暗.______部分的温度最高,______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______生成,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并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和______两种物质.
(3)熄灭蜡烛时,有一缕______从烛心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______,火焰会顺着______将蜡烛______.。
【答案】(1)石蜡;棉线烛芯;白色;一般为圆柱体;小;轻微;浮在水面上;小;
(2)化学;物理;三;外焰;焰心;外焰;焰心;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3)白烟;白烟;白烟;重新点燃.

【解析】(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白色,形状一般为圆柱体.硬度较小,气味是轻微,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并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3)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心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4.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推理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B、“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C、“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推理,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将实验设计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中。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答案】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要检验冒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

6.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可以在空气中点燃。取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的固体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_______生成________(填物质的颜色、状态),该过程发生了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银白色金属,白色固体粉末,化学变化(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末。
【解析】
(1)镁带燃烧前是银白色金属,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粉末,所以该过程生成了其他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2)注意:不要将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测、结论等相混淆。例如,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应直接指明生成物的名称。本题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才是实验现象。


1.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正确步骤为( )
①充分占有资料 ②设计合理方案 ③明确实验目的 ④进行科学实验 ⑤总结评价与交流
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⑤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有:
(1)充分占有资料;
(2)设计合理的方案;
(3)明确实验目的;
(4)进行科学实验;
(5)充分准备器材.


2.在讨论研究计划时,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小明认为可以通过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B.小亮认为可以去请教老师,得到他们的指导
C.小强认为可以上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D.小英认为不需要查找资料,只要进行实验就可以完成研究
【答案】D
【解析】有目的为课题开展研究,可以先针对问题查阅资料或询问有关这方面的专家,可以上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但是不经教师指点不可盲目的做实验求证,学生在盲目实验时,不但探索途径曲折,还容易出现不良后果。故选D


3.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答案】C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可知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C


4.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做法或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用澄清石灰水去检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B.由“氮气不为人体所吸收”可推测呼出的气体中含氮气
C.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D.用带火星的木条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的氧气比空气中少


【答案】D
【解析】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纯氧的特点,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能使其复燃,呼出的气体更不能,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A
【解析】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产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溶液
C.将气体分别称重量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空气、氧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无法鉴别三瓶气体,故选项错误.
C、将气体分别称重量比较复杂,即使能鉴别但也不是最佳方法,故选项错误.
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个污染时期,以下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
A.烹饪时产生的油烟
B.呼出的二氧化碳
C.石材放出的有害放射性气体氡
D.劣质粘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毒物质
【答案】B
【解析】A、厨房烹饪时产生油烟属于固体小颗粒造成污染,故A不正确.
B、呼出的二氧化碳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故B正确.
C、石材中的有害的放射性气体氡容易致癌,故C不正确.
D、甲醛等属于有害物质,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故D不正确.
故选B


8.夏天从冰箱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因为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较低温度液化为液体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
故选:C



9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学习化学的许多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现象
D.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和现象等信息,但不是研究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的。选D



1.(山东中考)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注意题目中的“这一过程而言”,题目中间的是过程,所以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实验而不是假设。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基础篇

能力提高篇

中考真题篇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


2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