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课件:九年级下册古文精析精炼—曹刿论战(幻灯片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课件:九年级下册古文精析精炼—曹刿论战(幻灯片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2 10: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九年级下册古文精析精练曹刿论战《左传》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全文精析【字词解释】
十年春:《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左传》是解释《春秋》的史书,沿用里面的鲁国纪年。这指的是鲁庄公十年(前684)春。下文说的“我”,指的也是鲁国。
公: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间(jiàn):参与。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安:指安身。
弗:不。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信:实情。
孚(fú):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指诉讼事件。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评析】写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曹刿指出战前的政治准备,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民心。【字词解释】
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评析】写战争的主要经过。叙述曹刿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既谨慎稳重,又抓住了有利战机。【字词解释】
既:已经。
故:原因,缘故。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评析】曹刿战后对取胜原因的论述。
考点解析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直接
默写名句默写①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可追击敌兵的好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③文中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解
默写①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称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②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④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⑤弗敢加也(古义:虚夸。这里指虚报。今义: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安上)
⑥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贱)
⑦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再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古今
异义字词积累①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跟从,跟随)从流飘荡(顺,随)
②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③其:其乡人曰(代词,他的,这里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④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⑤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允许)
⑥加:弗敢加也(虚报)既加冠(戴上)
⑦鄙: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
⑧属:忠之属也(类)属引凄异(连接)一词
多义续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赐福、保佑的意思)
②齐人三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词类
活用续表
内容理解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主旨
感情问战结构
梳理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祭品弗加—小信—神弗信狱必以情—忠属—民跟从取信于民作战齐人三鼓—可矣—齐师败下视登望—可矣—逐齐师掌握战机论战彼竭我盈—反攻—故克之辙乱旗靡—追击—故逐之后发制人以弱胜强1. 详略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 对比手法: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表现了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续表
内容
精析3. 寓议于叙: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通过人物的言论阐述军事斗争中的观点和策略,表面上是在记叙一场战争,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寓议于叙。
4.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①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近臣、神明,而不是百姓。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③“既克,公问其故”,战胜却未知原因。
5.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①战前三问,认为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续表
1. 夫战,勇气也。 , , 。
2. 夫大国,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 。
课内文言文阅读精练一 句子默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难测也惧有伏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 字词解释(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齐师伐我( ) 2. 望其旗靡( )
3. 又何间焉( ) 4. 肉食者鄙( )
5. 弗敢专也( ) 6. 公将鼓之( )
7. 小信未孚( ) 8. 神弗福也( )
9. 彼竭我盈( ) 10. 小惠未遍( )
独自享有军队倒下击鼓进军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参与赐福,保佑使信服<士气>枯竭遍及,普遍(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谋事在人
B.小大之狱/人间地狱
C.遂逐齐师/夸父逐日
D.望其旗靡/所向披靡BD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公问其故/故逐之 B. 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
C. 民弗从/战则请从 D. 必以情/览物之情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
C. 必以信/小信未孚 D. 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乘奔御风 B. 可以一战/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登轼而望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D.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其真无马邪
ACD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句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您的。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士气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都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本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突出特点?从文中还可以看
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2.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谋”。他身份低微,却是一个爱国、谨慎、果断,政治上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的人。四 内容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②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③取胜而不知胜因。3.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为何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4. 文章在叙事详略安排上堪称典范。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文章详写了
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军事上,把握战机,抓住了恰当的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③人物上,有像曹刿这样深谋远虑的贤才辅佐;有像鲁庄公这样虚心纳谏,任人唯才的君王。本文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略写双方交战的起因、状况等。这样安排,能突出曹刿的“远谋”和文章的中心,突出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
术和战争的过程。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作“记言”。《曹刿论战》采用的
就是这种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
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
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B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
战争的议论,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 面对齐军压境,鲁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
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鲁庄公明确了战争
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 文中塑造的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 文章突出了曹刿从容镇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
深谋远虑的特点。C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
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B. 文章以对话为主,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如写战役经过时,
只用“未可”“可矣”等简单话语,便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
而动的性格。
C. 文章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和场面,略写战前
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D. 本文说明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
得战争胜利的道理。C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 B. 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
C.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
D. 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
2. 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见 小 利 不 动 见 小 患 不 避 小 利 小 患 不
足 以 辱 吾 技 也 夫 然 后 有 以 支 大 利 大
患。
3. 本文与《曹刿论战》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主张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