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六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六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2 1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四辑
26.孔鲤趋庭
《论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①对曰:“未也。尝独立②,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以无言②。’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⑦其子也。”
【注释】①陈亢(kàng):字子禽,孔子的学生。伯鱼:即孔鲤,孔子的儿子。子: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指伯鱼。异闻:听到不同的话。陈亢觉得孔鲤会从孔子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的教诲。②尝独立:曾独自一人站着。③过庭:经过庭院。庭,堂前空地。④无以言:无法来讲话,即不善于说话。⑤立:立身做事,即立足于社会。⑥闻斯二者:听到这两件事。闻.听到。斯,这。⑦远:此指陈亢认为孔子应该对自己的儿子更亲近一些,而孔子却一视同仁,与其他学生同样远近,所以陈亢觉得“远”了。
【简析】本文记裁陈亢和伯鱼的对话。陈亢认为老师会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伯鱼讲了两次单独与父亲在一起的事情。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中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经常会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孔子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至今仍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尝独立 尝一脟(脔)肉,而知一镬之味 ,
B.鲤趋而过庭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小趋
C.闻斯二者 登斯楼也
D.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亲贤臣,远小人
2.本文对孔子形象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方法?
3.“闻斯二者”中的“二者’具体指什么?”
【拓展】
“唐初四杰”中的一位诗人,在其文章中曾经引用了孔鲤趋庭这一典故。这位诗人是谁?文章题目和原句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古之教者
《学礼》
古之教者,家有塾,①党有庠②。术有序③,国有学④。比年⑤入学,中年⑥考校,一年视离经⑦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⑧。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⑨。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⑩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间。垫:闾中的学校。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③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④国:京城。学:大学。 ⑤比年:每年 ⑥中年:每隔年。⑦离经:给经书断句。⑧小成:小有成就。⑨大成:大有成就。⑩说:同“悦”。?怀:向往。?记:记言记事的书。?蛾(yǐ)于:小蚂蚁。术,学习。
【简析】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为此,设立一整套的教育制度与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教育制度在先奏时代已发展得比较完善了。尽管它的主要办学宗旨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服务。
【训练】
l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党有庠( )( ) (2)国有学( )( )
(3)谓之小成( ) (4)近者说服( )
2翻译句子。
(1)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谈谈你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1)五百户为党设在遂中的学校 (2)京城大学 (3)小有成就 (4)同“悦”
2.(l)闻中有垫,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2)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3)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
【拓展】
针对目前教育现状结合你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古时教学,闾中有塾,竟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速,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政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8.敖不可长
《曲礼》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②。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③。临财毋苟得④,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⑤,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⑥而勿有。
【注释】①敖:同“傲”,傲慢。②极:达到顶点。③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迁:改变。④善临:遇上,面对:苟:苟且。⑤很:争论,争执。⑥直:明白。
【简析】本文选自《曲礼》上。《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即中庸之道。它对塑造我国民族的人格心理起过重要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思想资源。
【训练】
l.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不可从。(服从.) B. 贤者狎而敬之(亲近)
C.临财毋苟得(下要) D. 疑事毋质(判定,证明)
2.翻译。
(1)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财毋苟得④,临难毋苟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文章中的观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 A(同“纵”,放纵)2.参见译文
【拓展】
能自圆其说即可。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足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递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29.师出必须有名目
《檀弓》
吴侵陈①。斩祀②杀厉。师还,出竟,陈太宰嚭③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④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⑤。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与曰:“反⑥尔地,归尔之,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⑦之罪,又在矜⑧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
【注释】①吴:春秋时诸侯国名,姬姓。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妫( guī)姓。②斩祀:破坏祭神地场所。③太宰:古代官名。嚭(pǐ):人命;④仪:人名。⑤二毛:鬓发斑白的人。⑥反:同“返”,归还。⑦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⑧矜:怜悯。
【简析】春秋不仅多义士,也多辩士。太宰嚭一番巧辩,说得吴王夫差一阵尴尬,不能不使人叹为观止。同时,我们注意到古人打仗极其重视规则:师出必须有名,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也不会让人心服;攻城掠地,烧杀抢夺,擒获俘虏等等,都得有一个说法,否则,会被称作“不义之师”。因此,出征之前要誓师,誓词的主要内容便是罗列各种名目和说法,也就是找理由和借口,以便说服参战的人相信征伐是合乎礼仪和正义的举动。
这倒有点像外国人的决斗,堂堂正正挑明理由,正大光明地按规则进行,甚至还找人当裁判,在公平的前提下决出胜负。
不过,任何战争,不管找出多么堂皇的理由,总该有些界线是不能超越的,诸如杀害伤痛者、俘虏和平民百姓,抢劫财物,抓老弱病残作人质等等,这类不人道的举动,是任何堂皇的名目理由都无法抵消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仗也应当是一种公平的、按一定规则进行的竞争。名目重要,规则同样也重要。
【训练】
l下列各组中加点司解释有误的-项是( )
A.斩祀杀厉(厉害) B师还,出竞(同“境”)
C.夫差谓行人仪曰(官名,负责朝勤聘同) D.盍尝问焉(何不)
2.翻译。
(1)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王讨敝邑之罪,又在矜而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谈谈你对古代人“找理由打仗”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1)古人侵伐他国时,不破坏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疾病的人,不俘获鬓发斑白的人。(2)君王讨伐我国的罪过,却又怜悯并赦免我们。
【拓展】
战争是需要有名目的,否则不会有号召力,但战争本身是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的,那些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即使有很好的借口和理由,也会使无辜人民饱受痛苦。
【译文】吴国侵栈陈国,破坏了祭祀的场所,杀害了患疫病的人。后来物吴军退回,离开陈国边境。陈国的大宰嚭出使吴军。吴王夫差对行人仪说道:“这个人能说会道,我们何不试着问他一下:出师讨伐一定要看个名目,如果人们问起我们的军队来,该怎样称呼呢?”太宰嚭回答道:“古人侵伐他国时,不破坏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俘获鬓发斑白的人。现在吴国军队不是杀了病人吗?不是可以称为杀害病人的军对吗?”夫差说:“要是归还你们土地,归还你们被俘的子士,又该怎样称呼我们的军对昵?”太宰嚭回答说:“君王讨伐我国的罪过,却又怜悯并赦免我们,这样的军队,还能没有好的名目吗?”

30.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 梁惠王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②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③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④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⑤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乐:享乐。③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④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⑤以:介词,相当于“把”。
【简析】
齐宣王住在别墅雪宫里,快乐 ( javascript:;" \t "_self )无比,却不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借晏子教训齐景公的话,来教训齐宣王,希望齐宣王能像齐景公那样,认识到荒淫无度的危害,从而关心自己的百姓,当一个好君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了孟子政治主张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民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被进二步升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享乐 ②以……为乐 ③称王 ④转折,却 2.B  3.C
4.①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5.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1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