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题
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湖北织布局 D. 大生纱厂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鼓舞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
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5.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6.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报人徐铸成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由此可见《申报》( )
A. 是当时国内创办的唯一报纸 B. 是民国政府创办的官方报纸
C. 刊发的内容主要是商业广告 D.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7.“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8.下列关于徐悲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他在绘画上融合中西,有独到成就
B. 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C. 他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奔马图》,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打败日寇的信念
D. 他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资助抗战
9.小赵同学搜索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他要搜索的人物应该是( )
A. 林则徐 B. 张謇 C. 张之洞 D. 詹天佑
10.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C. 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 D. 地区之间发展均衡
11.《一站到底》节目主持人给正在参赛的选手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下列近代交通工具,最先传入中国的是( )
A. 轮船、汽车 B. 飞机、火车 C. 汽车、飞机 D. 轮船、火车
12.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A.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习俗风尚的变革 C. 交通工具的更新 D. 通讯设施的完善
13.下图是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1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 ②吃西餐 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④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5.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 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 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16.央视《百年巨匠——徐悲鸿》等创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作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7.下图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 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18.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个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挽救中华民族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建立民主共和国
19.下列各项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化起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的有( )
①京师大学堂 ②安庆内军械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废除科举制度 ⑤兴办新式学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20.某同学在研究某近代历史专题时,搜集了如图的资料卡片,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专题最可能是( )
A. 近代工业化的艰难步伐 B. 清朝统治逐步衰亡的历程
C. 社会转型下的教育近代化 D. 晚清社会思想潮流的革新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材料二:“《狂人日记》里有吃人的,我要求救救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
(1)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于什么时期?
(2)作者当时思想的基点是什么?“救救孩子”指什么?
(3)鲁迅说的“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指什么?
(4)对于毛泽东说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如何理解?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张謇认识到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所以答案选D。
2.【答案】D
【解析】①清政府的推动,这个是可以排除的,因为在此时期满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了。所以答案选D。
3.【答案】C
【解析】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排除B。所以应选C。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特有的服饰与西方国家无关,A项错误;B项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直接得益于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C项说法显然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所以答案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没有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涉及教育发展的内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等;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解析】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选D。
8.【答案】C
【解析】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巨幅画《愚公移山》,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C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故选B。
10.【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内地非常薄弱,D所述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D。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轮船和火车先后传入中国,成为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20世纪以后汽车和飞机开始传入中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所以答案选B。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大学的前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因此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看《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②吃西餐,1911年辛亥革命后,西餐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1897年创办商务印书馆;④乘坐轮船外出旅行,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可以做到的事是①②③④,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狂人日记》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它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打倒“吃人的礼教”,推翻黑暗的社会。所以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故选择答案A。
17.【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之洞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但是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张謇,他们在近代史上的探索历程,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答案选C。
18.【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主张,B是康有为的,D是孙中山的,张謇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但是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所以答案选A。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其他各项是中国近代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仔细审查①④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涉及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夕阳传教士进入中国,教会学校开始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进行专制教育人才的培养;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些都是在近代社会转型下的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
21.【答案】(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刺激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积极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的增加,可以看出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原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④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回答。通过第一问,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尤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表明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工人的数量增多,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说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
22.【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服饰:由长袍马褂变成中山装
(2)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女人不缠足;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西方风味的食品渐被国人接受;西式建筑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任答一点即可)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解析】(1)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两张图片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图一的发型为阴阳头、长发辫,图二则改成了短发;图一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图二则是中山装。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式发生的改变表现在: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第二小问,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由此可以得出,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第一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废止妇女缠足,将跪拜、作揖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婚姻从包办婚姻走向自主婚姻,婚礼从旧礼俗走向新式婚礼等都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例子;第二小问,除了材料二的原因外,还可以联系近代中国国情进行回答,即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于追求西方文明等。
(4)联系实际生活可知,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盲目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将知识学得更深一些,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等。
23.【答案】(1)《申报》创办于1872年;上海;主要内容:新闻、评论、广告等.
(2)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
(3)现代汉语词典等.
(4)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近代一部“百科全书”式近代化商业性的报刊。
(2)根据图二及文字“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可知,这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是由它出版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报纸和印书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4.【答案】(1)新文化运动时期。
(2)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挽救未来的中国。
(3)推翻封建势力,摆脱民族压迫,建立新中国。
(4)鲁迅以文艺为武器,刺向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深刻揭露了他们的黑暗统治而从不屈服妥协。
【解析】(1)依据教材内容,《狂人日记》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月刊,据此可知,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2)作者通过直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深刻揭露他们的黑暗统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材料中“救救孩子”是指挽救未来的中国。
(3)材料中“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是指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新中国。
(4)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评价说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就是说鲁迅对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并没有屈服,通过以文艺为武器,刺向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深刻揭露了他们的黑暗统治而从不屈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