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8-26 19:3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②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
①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目标: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述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学生间进行调查:1请问这位同学,你住在哪里?那里热不热闹?环境怎样?2这位同学,请问你老家在哪里?那里人口多吗?环境怎样?……(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
[承转] 大家的答案中既有城市也有乡村,可你们知道吗,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板书]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承接] 那什么是聚落呢?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聚落的含义。教师适时给予纠正,使学生们理解聚落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聚落的例子。
[承转]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聚落例子,从这些聚落的例子可看出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那我们就按照聚落规模的大小划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板书:一、聚落的形态)而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特色如何呢?
[启发] 教师利用课件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人口的密集程度,有无农田、果园、鱼塘,是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师生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师生合作完成表格:
?
交通
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
方式
城市
便利
密集、
密集、多高楼
非农业
生产
乡村
不发达
分散、
稀疏、低层建筑
农业
生产
[过渡] 同学们请你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以及刚刚看过的图片,讨论一下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的确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城市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设问]请同学们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讨论城市又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启发]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板书] 聚落与地理环境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这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海陆位置如何呢?(学生回答略)下面请同学们读图分析。
[思考分析] 看下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各属于哪种类型的聚落?
2.上排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因素?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源、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举例]:深圳的变化、海口的变迁,讲述城市的发展过程是由最初人口较少的乡村慢慢演变成集镇,从而向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化发展起来的。?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利用课件依次展示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族的竹楼、蒙古高原的蒙古包、北极地区的冰屋,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讨论] 把学生分成2组,分别代表“东南亚的民居”和“北非的平顶屋”,讨论各自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
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门窗大,通风
高温多雨
北非的
平顶屋
墙厚、少窗,
防日晒、防风沙、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
变化大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进而启发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投影] 北京的四合院等图片,并简单介绍他们的建筑风格
[教师小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和建筑都与自然环境有关。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热带丛林、荒漠、高山地区分布稀疏。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聚落形态的发展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过程,它们既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又与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承转]那么,如果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无视自然环境发展,那将会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呢?
[举例]楼兰古国的消亡,说明如果忽视自然环境的发展,那自然界可能也会给予人类惨痛的教训。所以必须建立起和谐的人地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板书] ?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设问] ?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文化遗产吗?(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投影]各地著名的文化遗产
[教师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活动]?下面的做法正确吗?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课堂巩固]部分习题
[课外延伸] 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就叫聚落。那么,全世界的人们都集中生活在地球村上,对于这个最大的聚落,假如你是地球村的村长,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师肯定答案)
附【板书设计】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