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空气有质量 教案(平铺式+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空气有质量 教案(平铺式+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30 10:39:28

文档简介

2.空气有质量
【教材分析】
《空气有质量》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平衡尺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给一侧的气球充气,将充了气的气球挂在原来的位置,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电子秤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比较充气前和充气后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活动是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中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上学习了“克”,知道了克的概念和1克有多重。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设计的,着眼于学生发展最近区,设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学生能够感知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能用电子秤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二、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简易平衡尺的变化,发现空气有质量。
2.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空气质量很轻。
三、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空气是否有质量产生探究兴趣。
2.敢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3.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实验,重复验证知道空气有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回形针
学生材料:透明的塑料袋,石头、1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铁架台,木棍,打气筒、皮球、电子秤、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分别装有石头、1升的矿泉水和空气的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贴上标签)
1.教师:孩子们,老师准备了3个塑料袋,里面都装了什么?1号石头、2号矿泉水、3号空气(将石头和矿泉水拿出来让学生掂一掂)
2.师: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他们的什么不一样?
3.师:科学上称为质量。
4.师:你们能将3号袋里的空气拿出来掂一掂吗?(不能)
5.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想要抓住空气需要借助容器。
6.师:石头和矿泉水有质量,那空气有质量吗?师:猜一猜,说出你的理由。
7.师: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板书课题,在旁边贴一个问号)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质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有质量的欲望。]
二、感知空气有质量
1.师: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师:这里有一些材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介绍材料)学生介绍,师重点介绍简易平衡尺。
2.师:这个装置叫简易平衡尺。主干是铁架台,上面有一根木棍,木棍的两端可以挂物体。和跷跷板的原理一样,重一端向下倾斜,轻的一端向上翘起。在使用前要使平衡尺保持水平,没有保持平衡,可以使用调节螺帽。
3.师:孩子们,猜一猜这2个气球是用来干嘛的?(装空气)
师:你们怎样把空气装进去?(将气球充大)
5.师:我们要用打气筒给气球充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而且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我们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6.师:你们是想2个都装,还是只装一个,为什么?
第一种:只装一个,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
7.师:怎样来验证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你们有好方法吗?(学生思考)
8.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9.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10.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又做什么?
(挂在原来的位置,观察现象)
11.师:我们来回忆一下,用这些器材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生复述)
12.师:现在我们就根据大家讨论的方案,动手实验。(演示实验)
(师逐步引出完整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复述就行,注意事项要简明扼要)
13.师:为什么挂了充了气的气球一端的平衡尺向下倾斜?
14.师:我们知道这就像座跷跷板一样,重的那一端就向下倾斜。现在说明这端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会增加?(因为加入了空气,增加的质量就是空气的质量。)
15.师:也就是说空气有质量。第二种:2个都装。
16.师:有小朋友希望两个气球都装空气,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右边的气球被刺破,里面的空气慢慢释放出来,它就变轻了。平衡尺由平衡变为倾斜)
17.师:这也说明空气有质量。(将板书中的问号取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空气有质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三、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出示皮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有质量,那你猜猜,这个皮球中的空气有多重呢?(学生猜)
2.师: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将皮球中的空气称出来。
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电子秤。我们要正确使用这个好朋友,请认真看它的使用方法。
播放使用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录制视频插入)
在使用电子秤时我们应该注意哪几点?
(在录制电子称的使用方法时,称量的物体选择约1克的)
3.师:现在我们要用电子秤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要求:(1)每个小组先称出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2)给皮球加气。称出加气后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上的数据进行汇报
4.师:质量是否增加了?
5.师:质量增加说明了什么?
我们还发现质量增加的非常少,说明空气非常轻。
6.师:孩子们你们通过自己探究证明了空气有质量,并能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你们太棒了。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17世纪,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他是怎样证明的呢?请看科学书第6页。
7.师: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出示1升的矿泉水瓶和3枚回形针)空气有质量,但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而且很轻。介绍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很严谨的。]
四、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点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2.空气有质量
空气有质量 很轻
2.空气有质量
【教材分析】
《空气有质量》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平衡尺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给一侧的气球充气,将充了气的气球挂在原来的位置,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电子秤称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比较充气前和充气后电子秤显示的数字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活动是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中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上学习了“克”,知道了克的概念和1克有多重。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设计的,着眼于学生发展最近区,设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学生能够感知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2.能用电子秤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二、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简易平衡尺的变化,发现空气有质量。
2.通过测量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空气质量很轻。
三、科学态度:
1.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空气是否有质量产生探究兴趣。
2.敢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3.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实验,重复验证知道空气有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回形针。
学生材料:透明的塑料袋,石头、1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铁架台,木棍,打气筒、皮球、电子天平、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分别装有石头、1升的矿泉水和空气的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贴上标签)
1.教师:孩子们,老师准备了3个塑料袋,里面都装了什么?1号石头、2号矿泉水、3号空气(将石头和矿泉水拿出来让学生掂一掂)
2.师: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他们的什么不一样?
3.师:科学上称为质量。
4.师:你们能将3号袋里的空气拿出来掂一掂吗?(不能)
5.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想要抓住空气需要借助容器。
6.师:石头和矿泉水有质量,那空气有质量吗?师:猜一猜,说出你的理由。
7.师: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板书课题,在旁边贴一个问号)
1.让学生感知质量,为后面的学生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空气有质量吗?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质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有质量的欲望。]
二、感知空气有质量
1.师:现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师:这里有一些材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介绍材料)学生介绍,师重点介绍简易平衡尺。
2.师:这个装置叫简易平衡尺。主干是铁架台,上面有一根木棍,木棍的两端可以挂物体。和跷跷板的原理一样,重一端向下倾斜,轻的一端向上翘起。在使用前要使平衡尺保持水平,没有保持平衡,可以使用调节螺帽。
3.师:孩子们,猜一猜这2个气球是用来干嘛的?(装空气)
师:你们怎样把空气装进去?(将气球充大)
5.师:我们要用打气筒给气球充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而且不要把气充得太足,以免气球爆炸。我们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6.师:你们是想2个都装,还是只装一个,为什么?
第一种:只装一个,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
7.师:怎样来验证装了空气的气球比没有装空气的气球重,你们有好方法吗?(学生思考)
8.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9.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10.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又做什么?
(挂在原来的位置,观察现象)
11.师:我们来回忆一下,用这些器材探究空气有没有质量。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生复述)
12.师:现在我们就根据大家讨论的方案,动手实验。(演示实验)
(师逐步引出完整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复述就行,注意事项要简明扼要)
13.师:为什么挂了充了气的气球一端的平衡尺向下倾斜?
14.师:我们知道这就像座跷跷板一样,重的那一端就向下倾斜。现在说明这端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会增加?(因为加入了空气,增加的质量就是空气的质量。)
15.师:也就是说空气有质量。第二种:2个都装。
16.师:有小朋友希望两个气球都装空气,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右边的气球被刺破,里面的空气慢慢释放出来,它就变轻了。平衡尺由平衡变为倾斜)
17.师:这也说明空气有质量。(将板书中的问号取走)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2.介绍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使用装置测量空气的质量。
3.学生实验,关注实验注意点。
4.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要求与步骤。
5.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的过程。
6.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空气有质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三、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出示皮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有质量,那你猜猜,这个皮球中的空气有多重呢?(学生猜)
2.师: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将皮球中的空气称出来。
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电子天平。我们要正确使用这个好朋友,请认真看它的使用方法。
播放使用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录制视频插入)
在使用电子天平时我们应该注意哪几点?
(在录制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时,称量的物体选择约1克的)
3.师:现在我们要用电子天平称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要求:(1)每个小组先称出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2)给皮球加气。称出加气后皮球的质量,填写好记录。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上的数据进行汇报
4.师:质量是否增加了?
5.师:质量增加说明了什么?
我们还发现质量增加的非常少,说明空气非常轻。
6.师:孩子们你们通过自己探究证明了空气有质量,并能测出皮球里空气的质量,你们太棒了。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17世纪,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他是怎样证明的呢?请看科学书第6页。
7.师: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出示1升的矿泉水瓶和3枚回形针)空气有质量,但很轻。
1.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质量。
2.让学生猜一猜,充分调动他们的前概念。
3.介绍电子天平。
4.学生回顾天平的使用方法。
5.学生练习使用电子天平。
6.学生利用电子天平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
7.阅读资料,进一步明确空气有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空气有质量,而且很轻。介绍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很严谨的。]
四、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点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2.空气有质量
空气有质量 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