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向及《战国策》有关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荆轲及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成帝即位后,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还撰有《说苑》《新序》,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荆轲刺秦王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用竹
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西汉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并为之命名。】
3.写作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字词汇总字音 樊於(wū)期 血濡(rú)缕(lǚ) 督亢(kàng) 被八创(chuāng)
夏无且(jū) 提(dǐ) 变徵(zhǐ) 目眩(xuàn)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卒起不意 卒,通“猝”。词语活用(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5)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7)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8)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9)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0)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1)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铜;今义:特指黄金。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直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假装借给。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指成条的东西。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重点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文章主要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反抗强暴、扶弱救国、勇敢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理清结构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把握重点【荆轲刺秦王
荆轲为什么会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 1.荆轲和燕国一样具有共同的敌人。荆轲是卫国人,但是卫国在公元254年,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又到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迁到野王县(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荆轲从卫国逃出来,来到燕国。某种程度上,荆轲是亡国之人,他对秦是充满仇恨的。
2.和燕国的田光有关系。荆轲作为一个亡国之人,四处逃窜。在燕国不被当权者所用,甚至连进身之阶都没有,前途几乎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会“痛饮狂歌”。表面看起来是生命的张狂,可是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无奈。荆轲痛饮、狂歌之后和高渐离旁若无人的相泣。这是生命的无奈的彷徨,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迷茫。这时候他遇到了田光。
当秦国攻陷赵国,大有攻击燕国之势的时候,燕太子丹问计策于太傅,太傅没有办法,最后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田光因为自己年龄太大完成不了太子丹的托付,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因为要保守秘密,更为了激励荆轲完成太子丹的任务,就自杀了。荆轲是一个知恩图报,信守诺言的人,自然会把田光的这份知遇之恩记挂在心里,时刻想着如何完成他以死交代的使命。
3.太子丹给予了荆轲很高的待遇。“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对一个四处飘零无所归依的人来说,太子丹的这份付出一定会让荆轲受宠若惊,心生感激。】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一共经历了哪些阻力
1.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
卫国已经被秦所占领,燕国的邻国赵国已经被秦侵占,燕国危在旦夕。而秦王此时更是意气风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自己血肉之躯入强秦行刺秦王,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荆轲的剑术不是特别高明 ,他是个好读书的深沉之人。他掂量过,觉得没有胜算,才会推脱。当时的天下大势就是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国家都是弱小的,荆轲凭借个人之力去刺杀秦王无异于天方夜谭。
2.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
樊於期亡秦来燕,燕太子丹接纳了他,显示出太子丹的仁者之心。当荆轲要用樊於期的人头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的时候,太子丹还是不忍。
荆轲对樊於期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言“秦之遇樊将军,可谓深矣”动之以情;后言“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晓之以理;再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
3.荆轲为等帮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怒”“斥”太子丹进而愤然出。
帮手一直到荆轲死也没有出现,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这个帮手和没有这个帮手,对荆轲而言意义很大。荆轲有自己的计划,他好读书性格深沉,心里早就有计划了。可是这个计划让太子丹给打乱了。老是不出发,而且摆明了是去冒险的事情,是不是荆轲害怕了?是不是后悔了?太子丹有些怀疑了。
对于一个刺客而言,重要的是信守承诺,同时也需要对方的一份信任。太子丹对荆轲的怀疑,让荆轲觉得人格尊严受到了侮辱,“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我们看到荆轲的决绝。你既然怀疑我,那好吧,即使是去死也要立刻出发。可是太子丹你完全是误解我了,“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真正的刺客是有去有回的。怎么才能入强秦还能有去有回,一定是生擒秦王,可这需要帮手。帮手没到,事情就没有把握。这是荆轲的计划,也是他是有谋略的地方,可是你侵犯了我的人格尊严,那即是去送死也不能让尊严受到损害。这是弱者的勇气,是殒身不恤的反抗,是弱者维护自我尊严的决绝。 4.朝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
荆轲立刻“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灵活应变的能力很强。他的这番话把自己摆在弱小者的位置,说些恭维巴结秦王秦国臣子的话,很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再说,人在迎接好事来临之前,一定是放松警惕的,所以此处的笔墨真是很生动而且切合实际。
5.“廷刺秦王”,使矛盾冲突达到了白刃相见的地步。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设置了四个环节: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而笑,荆轲被杀。
廷刺秦王,写出了场面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来展现的。其中动作描写中一些动词用的好,层次分明。
荆轲的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把、持、揕”表明荆轲的机智、敏捷;“逐、提”表明荆轲的勇武,虽主动进攻未遂,但仍进行最后一刺。
秦王的动作:“惊—引—起—拔—走—击”。“惊”表明其惊慌失措;“拔、走、击”表明其机智,由慌乱转为有效反击。从侧面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刺秦最后还是功亏一篑,这显示出荆轲身上的很多令人钦佩的品格:坚毅,知恩图报,捍卫尊严,反抗强权等等。但同时,也写出了荆轲的无奈。
荆轲刺秦王注定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之所动人不是其结果注定失败,而在于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于荆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义”,在于他的誓为知己者死。】
【荆轲刺秦王
易水送别
千古传诵的易水送别,是一个永恒的画面。“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一个环境描写, “萧萧”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秋风萧瑟,是离别,而且可能是死别,自然让人心伤。 而一个“寒”字则一语双关,表面上写天气的寒冷,点明了时间、环境;实则写人物内心的凄楚、悲壮。整句话,暗示时间为秋季,渲染了一种萧索、悲凉、肃杀的氛围。 这是送别的环境和时令。
送别的地点选择在“易水之上”。孔子《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时光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离别之际,易水边,水流无声、浩浩荡荡流逝,是不是在说荆轲此去也会是一去不返。
周围的人集体穿白色的衣服,风俗上往往是祭拜死者。在此是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无论是秋风、易水还是送别之人的白衣冠,都只是从他者的角度去写。看看荆轲此时的表现,看看荆轲引为知己的高渐离的表现: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徵声”悲凉,“羽声”激愤。高渐离和太子丹的身份不一样,他是荆轲的知己,是彼此相知的。他明白荆轲没等到帮手就意味着有去无回,所以他奏的曲调是悲凉的,这也是他内心深处对荆轲的不舍。可是荆轲是刺客,是勇猛之士,是可以为了信义不顾惜死亡的,所以当众人“垂泪涕泣”的时候,他们又变声为激越慷慨了,
这一段描写,让我们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一幅画,荆轲似乎就在我们眼前。他的无奈,他的悲凉,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都是非常动人的。】
【荆轲刺秦王
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宅心仁厚。太子丹对待处境窘迫逃离秦国来到燕国的樊於期,明知道收留樊於期会带来祸患,但仍然不忍心拒绝。
2.礼贤下士。“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却行为导”“跪而蔽席”“避席而请”。
3.重情义和有不忍人之心。得知田光和樊於期的死讯后痛哭流涕。
4.知己知彼和以怨抱怨。在刺杀秦王的事情上,“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可以看出来荆轲对秦王的了解;太子丹在秦国遭遇到不公正待遇,历经苦难才逃回燕国,所以称为耻辱,“归而求为报秦王”。】
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写人物。
如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矛盾冲突的背景上来表现的;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的;最后,是通过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的。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性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3.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志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4.精彩的场面描写。
作者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知识迁移
(2018 河北正定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C.饥,指五谷不熟,馑,指蔬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在《孟子》中,也有关于荒年的说法是“凶”,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
D.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他敢于直言,以至昌邑王和国人都畏惧他。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他黄金,给他加官晋爵。
C.龚遂一直忠诚于昌邑王刘贺。刘贺即位仅27天,就因淫乱而被废黜,而原昌邑群臣都被处死,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D.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参考答案
1. A(A项,可借助日期(二十七日)、地名(昌邑)、人名(遂)以及句子成分等综合理解,准确断句。)
2. D(D 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
3. B (B项,“汉宣帝初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不正确,依据原文“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一句可知,汉宣帝初见龚遂时并不喜欢他,更谈不上赏识。另外“加官晋爵”也不正确。)
4. (1)(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
(2)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诚厚道,刚毅有节操,在朝堂内对昌邑王进行规谏,在朝堂外批评昌邑王的太傅、丞相等左右大臣,引经据义,痛陈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昌邑王曾经长期与养马驾车、宰杀牲畜的奴仆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入宫拜谒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泣?”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大王)给我机会诉说我的看法。”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昌邑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致落到亡国的下场。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您不可以不谨慎啊。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昌邑王答应了。(后来)赶上汉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昌邑王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乱而被废黜。原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为这)被杀掉的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自远处看见,认为龚遂与所听说的不符,心中对他有轻视之感,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当地的)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渤海岸边耍弄耍弄罢了。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外加赏赐黄金给龚遂,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到了,(便)派兵来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传达文书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罢去。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都散去了。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行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渤海郡一带的风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亲自做表率,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足充实。诉讼停止了。
过了几年,宣帝因为龚遂年老不能担任公卿,让他担任水衡都尉一职。宣帝很看重他,龚遂在官任上寿终。
拓展阅读
荆轲单刀对王朝
——易水送别
荆轲踏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不论成功与否,他都必须死;更重要的是,他背负着一个国家濒危的命运。因而这次的送行非同寻常。
这是一支为生者送葬的队列,这一奇特情景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荆轲为兑现承诺,前去刺杀嬴政。送行的队伍皆白衣素冠。燕太子丹走在前列,庄重而沉滞。队伍在易水边停下。所有的女人都走开了,徒留下一个男人的世界。没有吹吹打打,也没有哭哭啼啼,甚至也没有飞舞的冥钱。
残阳像是印在西天,没有一点热力,四周布满血色彤云。北风萧萧,一阵紧似一阵,胡骑般从易水之上飞掠而过,惊起满河麻疯般的寒波。水波不停地鼓荡着,揉皱了送行者的心。
易水之北是燕国,是个出产胭脂的地方;之南是纵横捭阖,横扫六合的嬴政的天下。多少年后,易水这条毫不起眼的河流,因为见证了这次送别而名垂史册,易水之波因此也获得了永恒。
祭司将牺牲虔诚地供奉于河边,旁边插着带血的寒剑。檀香袅袅地升上来,旋即被乱风搅散。祭司领着众人伏下,跪拜叩头,白皑皑一片,遮没了河边的蒿草,像骤然下了一场大雪。烈酒来来回回祭撒在草丛中,渗入干涸的泥土。这像是盟誓,更像是祈祷。燕有大难,天上的神明啊,请降灵于斯吧!声音上薄云天,下布大地。
时间凝固起来,空气紧张得快要爆炸。人们似乎因缺氧而窒息,以至能闻到肺部铁锈般的腥气。
这时,高渐离身披长发,击响了面前的筑。乐声坎坎然,皎皎然,在不经意中传出。因而起初并不那么响亮,在风中倒显得细若游丝,缥缥缈缈。但这天地间至纯至美的声音,把在场者的心猛然揪住。人们眼前仿佛看见一座山脉从远方绵延而来,由最初的模糊隐约,到平缓断续,到轮廓清晰、渐成规模,再到现在的巍峨高耸。一路上穿云破雾,斩关夺隘。某种意志始终贯穿于它的走向中,为之造势,为之呼风唤雨,使之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山脉庄严而神圣,象征着燕国的列祖列宗传承下来的绵绵香火和江山社稷。
音乐跳跃,舒展。人们看见山间、盆地上升起的袅袅轻烟,蜿蜒溪流。百姓们在其间从容不迫地畋猎、耕耘和生息。一派北国田园景象,美妙无比。
但是时世也并不总是那么清明祥和。北有剽悍的游牧民族,南有虎视眈眈的强邻,加上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山地条件,这些都赋予他们以忧郁的气质,这就是所说的“燕赵多悲歌”。但他们骁勇不屈,男儿把悲歌留给女人,宁肯战死沙场保卫家园。弱小,但不失尊严。
高渐离进而以水上跳动的阳光,山间奔流的清泉,长空啾啾的雁鸣等美妙画面,经由音乐续续地演绎出来,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河流、山川和勤劳的人们,无不令人自豪、甘愿为之歌唱和献身。
荆轲应和着旋律,不由得动情地唱起来。就像以往他们在市廛中常有的那样,你弹我唱,配合默契,几近天衣无缝。好友宋意也跟着高声唱和。
琴声中开始出现一缕不和音,并没引起人们多少注意。演变成嘈嘈杂杂,混混浊浊,平衡被无端地打破了。继而天崩地摧,纲乱纪毁,宛若太古洪荒之初。人们仿佛看到失去理性的战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不羁,横冲直撞,它要践踏一切,撕毁一切,再依照它无谓的任性开头重来。所有这些,无不假借着为了天下为了黎民的美名而进行,实则出自人类可怕而又愚蠢的贪婪本性。
高渐离低下身去,几乎贴在筑上,好像伏在危重病人的耳边,聆听深重的叹息。他的长发哀伤地纷披在肩上,表情异常苦戚。琴声转入商调,悲怆,幽咽,如泣如诉。琴弦犹如被血染红,每次颤动,似有血滴落。送行的人们纷纷垂头,掩面而泣,耸动着双肩。
燕国,人们在为你哭泣。命运把你抛入到战争的漩涡,你的国家,你的人民正在经受屈辱和灾难。
在长时的沉郁中,高渐离遭受重创似的,十分虚弱,但他挣扎着从琴弦上直起腰来。就像一个被击倒在地的拳击手,突然听到裁判高喊倒计时,他忍住伤痛,推开地面,支撑身子,试图站起来,流血的嘴角挂上了一丝微笑。
高渐离侧耳,两眼几乎闭上了,双手极度乏力地轻抚琴弦,像柳丝那么绵软。琴声滞重得快要停歇,在风中被抵消到近于无,不知道他还能不能继续。
这时,柳暗花明中,一曲柔曼的乐音又响起来,犹如深海中射入一束光线。尽管微弱,但明快、欢悦,并渐渐增强。危困的燕国幸而有了荆轲,有了英雄,有了一线希望。这无疑是一段回旋曲,对往日美好生活充满眷恋的追溯,但更像是对最后胜利的乐观预见,甚至像是对尘世间荣辱毁誉的断然超越,进入一种诗意的,充满悲悯有如宗教情怀的境地。
所有的目光被琴弦牢牢锁定,心灵被琴声拴住,揉捏,弹拨乃至撕裂。人们泪如雨下,失声痛哭。
突然,高渐离直起身来,长发甩向肩后,一度的乏力感顿时烟消云散,得到神助般高度亢奋。他在筑上俯仰生姿,起落有度。脸上的表情近乎谵妄。目光游离于眼前之物,但却异常坚定地看着他想象中的目标。长发时而如柔丝,时而如剑戟;时而飘洒,时而劲舞。他的呼吸好像跟不上思想的速度,跟不上音乐的进展,几乎也跟着进入形而上的状态,干脆消失了。这分明不是击筑,而是一段灵魂之欢舞。他在期待着与另一个灵魂进行对舞。
夕阳变成一个轻轻的手印,上实下虚。易水折射出冷冷的光芒。天地间一片苍茫。荆轲应和着高渐离,拔剑而舞,剑尖挑着渐弱的夕照,在苍天和四野间电光般游走折冲。他且进且退,且舞且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如洪钟大吕,荡气回肠。
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虽然留下的只有两行诗,但它足以流传千古。荆轲舞之蹈之,歌之唱之,出神入化,酣畅淋漓。他不悲不欣,如入无我之境。
高渐离愤然击弦,乐声骤然增强,变作激越的羽调。铿铿然,铮铮然,如铁骑突出,刀枪乍鸣。不堪屈辱的人们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他们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马匹在河畔徘徊着,不时奋蹄嘶鸣。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怒发冲冠。他们的心被紧紧抓住,比拳头捏得更紧,举得更高,它们在寻找目标,渴望着奋力一击。
荆轲蓦地停住舞步,收回宝剑,插入剑鞘,端起杯酒,一饮而尽,转身登车,绝尘而去。车盖疾驰如飞,跨越关山重阻。荆轲再也没有回过头。
大雁嘹唳着飞过长空,飞到南方一个叫彭蠡的大湖去越冬。荆轲仗剑南行,他却去迎接生命的冬天。他不忍回看身后的那一幕雪色,他要坚定自己,做到内心一定不能下雪。他渴望的是炭与火,是雷与电,是屈辱中的刀光剑影,是压榨下陡然拥有的非凡力量。
巩固练习
基础题
1.下列词或短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忤视(wǔ) 夏无且(qiě) 变徵之声(zhǐ) 振慑(shè)
B.收盛(chéng) 更虑之(gēng) 图穷匕见(jiàn) 卒起不意(cù)
C.嗔目(chēn) 和而歌(hè) 箕踞以骂(jī) 以药淬之(cuì)
D.说见臣(yuè) 被八创(chuàng) 给贡职(jǐ) 愿得谒之(yè)
2.下列句中加红字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B.秦王还柱而走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C.卒惶急不知所为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D.燕王诚振布大王之威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
(1)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
(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
(4)使使以闻大王 ( )
(5)左右既前,斩荆轲 (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红的虚词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
5.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汉__________所编的《__________ 》一书,该书“长于叙事,精于描写”,课文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试根据情节先后,将下列事情或场面排列起来(将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A易水送别 B.图穷匕见 C.配备助手
D怒斥太子 E.准备信物 F.厚遗蒙嘉
G倚柱笑骂 H.顾笑武阳 I.准备利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18 甘肃会宁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袞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9.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参考答案
1.C(A.“且”应为jū;B.“见”应为xiàn;D.“创”应为chuāng)
2.D(A. “决之”的“决”不是通假字,决断;B.“不还”的“还”不是通假字,返还; C.“卒得王千金”的“卒”不是通假字,最终)
3.(1)用盒子(匣子),名作状; (2)以……为迟,嫌晚,意动;
(3)以……为怪,感到奇怪,意动;(4)使……闻,使动;
(5)上前,名作动。
4.(1)有以,有用来……的;(2)无以,没有用来……的;
(3)可以,可能,能够;(4)所以,……的原因
5.刘向、战国策、E I C D A F H B G
6. A(躬:亲自)
7. A(②是世人称赞,⑥是明帝说的。)
8.C(“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原文为阴兴认为其二人“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9.(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很受/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心愿)。
附译文
阴光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 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途,率先期门。凡光武新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 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其所长而推荐其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不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
建武九年,改任待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 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令天下人为之倾慕向往,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 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待中,他 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光,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 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 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待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 闵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给阴兴之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