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部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课文片段(含答案)
7.开国大典
(标准化试题内容与本课所编知识点梳理同步)
一、标准化试题:
(提醒: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huì jí bào fā qí zhì j iǎn yuè lóng dōng
( ) ( ) ( ) ( ) ( )
2. ,死而后已。
3. 课文记叙了_ 年 月 _日,在 举行_ 的盛况。
4、课文是按 和 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写了群众进场、 、 、 等场面。表达了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协(xié)商 估(gū)计 B.擎(qín)着 直奔( bēn )
C.旗帜(zhì) 聂(nì)荣臻(zhēn) D.爆(bào)发 率(suài)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B.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C.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D.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励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7、“举世闻名”的“举”,与( )中带点的字意思相同。
A. 举行典礼 B. 选举干部 C. 举起灯笼 D.举国欢腾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B、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C、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D、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B.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D.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10.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B. 毛泽东不是伟大的文字家,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C. 只要平时从严从难地刻苦训练,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D. 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爱自己的祖国。
11.下列诗句中,与爱国无关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线索非常清楚。
B、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二、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片段一: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 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 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qín 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的句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 。
4、用“ ”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 和 。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以上都正确。
片段二: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 檐)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zì zhì)飘(佛 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④……
⑤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ni niè)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⑥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5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⑦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欢腾( ) 观看 ( http: / / www. / link url=http%3A%2F%2Fguoxue.baike.%2Fquery%2Fview%3Ftype%3Dphrase%26title%3D%25E6%25BD%2587%25E6%25B4%2592&q=%E6%B4%92%E8%84%B1%E7%9A%84%E8%BF%91%E4%B9%89%E8%AF%8D&ts=1565071404&t=ea13f86dbd1cff12dc42739b26475f2" \t "_blank )( )
B.找反义词:喧哗( ) 开始( )
3.第①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 。
第⑥自然段画“﹋﹋”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 。
第⑦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 。
4.细读第 ⑦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 。
5、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B、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C、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D、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6、写三个表现节日人多、热闹的成语: 、 、 。
7、读读描写阅兵式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
. 。
8、谈一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 .
. 。
【答案】
一、标准化试题
1、汇集 爆发 旗帜 检阅 隆冬
2、鞠躬尽瘁 3.1949年10月1日, 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4.时间和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 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 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5A 6D 5D 6D 7D 8D 9B 10A 11 D 12D
二、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片段一:
1 竖 檐 bèn qíng
2、比喻、夸张 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总分总 工人队伍 郊区的农民 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片段二:
1. 檐 zhì 拂 niè
2. 欢跃 瞻仰 肃静 完毕
3、 反复 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国大典热闹非凡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
比喻 把“战士们”比作“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写出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
反复 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信赖的思想感情。
4、群众把嗓子喊哑、手掌拍麻与还不能表达尽内心的情感构成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堆壮激昂的氛围。
5、A
6、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观者如堵、人头攒动
7、描写阅兵式的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场面描写。描写从阅兵的中心部队开始。
先根据排列顺序用概括性语言进行描写,接着,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了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描写以阅兵的观众的表现结束。先写主席,再写群众。这样描写,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全面地反映出整个阅兵的情况。
8、感悟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才终于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受并努力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再富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