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诗经》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诗经》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篇;
3.理解主人公情感,体会赋、比、兴运用的妙处。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雅”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包括《大雅》(74篇)《小雅》(31篇)共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字词汇总
字音
氓(méng)之蚩蚩 愆(qiān)期 徂(cú)尔 帷裳(cháng)
隰(xí)则有泮 靡盬(gǔ) 骙骙(kuí)
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两个词,至,到达,于,介词;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通假字
1.匪来贸丝 “匪”通“非”
2.于嗟鸠兮 “于”通“吁”
3.犹可说也 “说”通“脱”
4.隰则有泮 “泮”通“畔”
5.岁亦莫止 “莫”通“暮”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倒装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氓》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理清结构
《氓》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第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第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采薇》
【采薇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把握重点
《氓》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看起来老实忠厚的人,实际上却是满脸笑嘻嘻,好像不是好人。这反而激发了女子的喜欢,女子一眼就看出来了,“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是很勇敢、很直接的。女子知道了,内心是认可的,所以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
一路上,两人一定是情意绵绵的,而且还商量大事。男子抱怨女子应允了婚事,却故意拖延时间;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没有好的媒人,所以他不要生气,秋天就是他们大婚的日子。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女子具有温婉的性格。在热恋之中,看什么都是好的,连男子的生气也是好的。男子性格有点暴躁,不过也未尝不是他的一种策略,这样急切求婚正显示出其热情和爱意。即使发怒生气,女子也会感受到甜蜜和爱意,这是女子在回忆婚前热恋时情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子对恋人的思念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得不到他的消息,就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心绪不宁,眼巴巴地望着,到底没有见着。“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真是君心不似我心,约好的地方,并没有男子的身影。见着了,或者仅仅是一星半点的音讯,立刻云开雨霁,彩彻区明,心里的得意劲儿,甜蜜都从心里渗透出来。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中有这样的诗句,“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一“断肠”,是女儿家所有的心事,只在男人身上,所以“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女子一旦陷入情网,很难自拔,于是女子成了“人生自是有情痴”的痴情人。女子着急了,既然“尔卜尔筮,体无咎言”,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时候,着急结婚的是女子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热恋中的女人恰如其叶沃若的桑叶,容颜靓丽。桑葚很甜,但吃多了也是会醉的;爱情很像桑葚,很美妙。可是,耽溺于其中,也容易失去理智,容易上当受骗。这是比兴的手法,但同时也写出了“女”与“士”的不同:不可脱和可脱。
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很难挣脱。在爱情面前,多么强大自信的女子也会变得脆弱无力。看张爱玲的文章,觉得这个女子是够强大的,文字那么苍凉。可是她遇到胡兰成却说:“当她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曾说过“迷恋是一种吞食”,迷恋一个人,就仿佛被一种怪兽所吞食,只感觉一点点地失去,很难自我解救。从“沃若”到“黄陨”,不仅是人青春容颜的逝去,更写出了爱情在时光推移中所经历的变化。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辛苦地操持家务,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过着贫苦的生活。在生活的压力下,心力憔悴,未老先衰,容颜不再。生活一如淇水汤汤,于是不和谐产生了。自己并无差错,不过那个人变了,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为氓之妇,多年一直辛勤劳作,起早睡晚。因为她的辛苦操持,男子才可以安心在外做事。“贵易友,富易妻”,有钱的男人大都喜新厌旧。当年的糟糠之妻看着不顺眼了,脾气就变的暴戾冷酷了。
在夫家得不到温暖,就回娘家获得一些安慰。可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太无情了。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嫁人,应该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孟子滕文公》:“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个女子在集市上和“氓”私定终身,之后又“乘彼垝垣”相望,于礼不合。当初父母兄弟一定是警告过她的:“聘则为妻奔是妾”。此时回来,所以遭到了兄弟们的嘲笑。白居易说:“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有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待。”女子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离开丈夫,毕竟这是最后的一块遮羞布,毕竟还有人要,这个女子也只好“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邶风·击鼓》中有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老了却让我埋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什么我的苦楚无边无际呢?文中有三次写到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相恋时候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被抛弃后回到娘家;然后就是这次。望着这水,那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长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想起热恋的时候,那真是美好,“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人处于美好的时候,又怎么能想到之后的不幸呢?所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那真是美好。最重要的第一眼,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眼,可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变心了,好吧,这个女子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句话很给力,很决绝。既然你把我抛弃,我就咬一咬牙,把你给忘记!原来也有这等烈性女子。
可是想一想,这个女子真的能够与男子恩断义绝吗?她真的不再想起那个曾经为之痴狂的男人吗?方润玉先生在《诗经原始》中说“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一个深情如斯的女子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说忘掉就能忘掉的。白居易说“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一个不堪托付的男人毁掉的不仅是一段婚姻,一个女人的青春年华,同时也是她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
《采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部分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继,士兵只好以它充饥。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而且,这样的从春到秋又岂止是一年呢?
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 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比如,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是玁狁害得他有家难归。而第二章则说“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小阳春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牧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曰戒,玁狁孔棘。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戍边生活。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多次打仗,不能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
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情愫,但那一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这些可怜的戍卒,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四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现在读这四句,仍不禁有所感怀,黯然神伤,因为我们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还包含戍卒对父母妻小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这首诗的前三章反复抒写盼归而不得归的忧伤。第四、第五章文笔稍转,从字面上看没有继续写这一层意思,只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而妙处恰在于不动声色地将盼归而不得归的忧思蕴含其中。最后一章,先追写离家之时杨柳如何如何,可重点显然是在眼下的回归上,尤其是在主人公归途中无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
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着要回家、要回家。从薇菜初生时节一直念叨到岁暮,从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当他真地踏上归途时,却竟然是“我心伤悲”,并深深感慨“莫知我哀”。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哀伤,是因为在他摆脱玁狁侵逼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了眼前: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汉代乐府民歌有首《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当那位从征数十年的老战士回到家中时,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坟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为兔子野鸡的乐园,庭中井上的葵菜和谷物是旅生的,舂谷做饭采葵做羹之后竟自无人可送。这首诗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惨剧。不是说《采薇》的主人公一定会面临相同的处境,只是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充满道不尽的悲伤。
末章之所以精彩,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角度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含着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战争给民生造成了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开始。
《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终年盼归乃至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象。】
写作特色
《氓》
全篇用赋,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赋: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采薇》
1.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2.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3.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知识迁移
(2019 南昌二中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萧萧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②鸨翼,集于苞③棘④。王事靡盬,不能艺菽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萧萧鸨⑤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怙,依靠。②肃肃:大雁振动翅膀的声音。③苞:丛生。④栩、棘:树的名字。⑤鸨:鸟名,性不喜欢栖息树上。
1.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
1. “兴”的手法。先写不喜栖于木的野雁,飞来聚在树上不得其所,接着感叹徭役繁重,人民离开家乡不得供养父母,也不得其所。反映奴隶时代农民生活,对徭役繁重,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
拓展阅读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失传的影子,和保留了自由的灵魂?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伯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籍典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伴随坠落的星辰,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或许,这是本该继承的宿命?《诗经》里的雷鸣电闪,使一个失去记忆力的人,蓦然想起如此众多的人类的往事:这是一座不上锁的往事的仓库。
风、雅、颂,赋、比、兴。《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在《诗经》里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可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我们无法忘记它。
  蒹葭,是因为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我们今天的芦苇,前世都曾经是蒹葭——平民化的身份,也无法篡改其贵族的血统。古老的植物,古老的爱情。正如若干年以后,汉乐府的时代,民歌里的爱情,是以陌上桑命名的(因为一位叫罗敷的采桑女子)。
  《诗经》还帮助我们认识了更多古朴的植物,譬如:荇菜、卷耳、苤莒、蘩(白蒿)、薇(野豌豆苗)、栩(柞树)、堇葵……我们通过这些生僻的名字,徒劳地追忆某种遥远的生活和已逝的风景。月光如水的夜晚,窗外洋溢着往事混杂的莫名的芳香,我们仿佛洞察到那些静若处子、纤尘不染的植物,重重封锁住道路、篱笆、井台和远方的家园——像一幅饱经沧桑的褪色的插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先民们的起居安息,也隐约散发出温柔的植物的气息。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诗经》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1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1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1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2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2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边加红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矛戟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涉骐 晏晏帏裳
3.下列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内阅读
(2019 北京东城二模)请阅读此诗,完成6-7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
7.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
阅读《氓》,回答问题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阅读《采薇》,回答问题
10.“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11. “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__________,其反义词是 _____________。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请就其艺术特色作简要鉴赏。(100字左右)

课外阅读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1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1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 江苏高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7. 蒹葭苍苍,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参考答案
1.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C(缓慢)。
4.C(C项“尔”通“苶”“路”通“辂”;A“莫”通“暮”;B没通假字;D“服”通“箙”)。
5.D(“都是”错,应是以四言诗为主)。
6.诗经
7. 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8.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9.清醒、刚烈。
10.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11.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12.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13. 示例:
(1)这四句运用了情景反衬的手法。杨柳依依是昔日离乡之景象,雨雪霏霏是今日还乡之景象,久戍还乡应该高兴,却写哀景,还与昔日的乐景对比,于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相反相成,衬托出一幅离家远戍的悲苦画面。
(2)这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但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分,这一切都在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其中的青春与苍老,美好与哀痛,蕴含强大的情感力量。读后令人,不禁黯然神伤。
(3)诗句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4)诗句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心境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艰苦的征战给士卒心灵上烙成的痛苦力透纸背。
14.赋。
15.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6.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