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楚辞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屡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但丁、哥白尼、莎士比亚)之一。他在吸收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 “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政治抒情诗,其他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楚辞又称“楚词”,主要特点是句子长短不齐,形式灵活多变,句中多用“兮”字。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并称“风骚”。
时代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苦闷的样子)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4)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束缚、约束)
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②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 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②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以……为悲伤)
重点语句
(1)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状语后置句
谣诼谓余以善淫
步余马于兰皋兮
(3)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4)被动句
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理清结构
第一段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和九死未悔的意志。
第二段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把握重点
【离骚
无论是《诗经》,还是诸子百家,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缺乏明显的个体色彩。从屈原开始,确切地说是从《离骚》开始,个人的鲜明色彩开始显现。鲍鹏山先生说“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主要在《离骚》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怀;长叹当然有蒙受冤屈遭贬的无奈痛苦,更多的还是他对于楚国老百姓生活艰辛的哀叹。被贬之后,屈原看到更多的底层社会现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美政”理想的憧憬更强烈。鲁迅的《这也是生活》里面有这样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和屈原一样,具有博大宽广的胸怀。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国君想要贬一个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成立的。屈原因什么被贬谪?是别人的造谣中伤。为什么被造谣中伤?他被楚王宠幸了。他为什么被宠幸?因为他爱国还有才能。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就很值得玩味:一个人因为爱国,因为有才而被中伤。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这真是可怕。屈原的命运一直这样,这是政治对文化的压制。可是,屈原做人是有底线的,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厄,在其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份坚守:是我内心希望的,是我所爱好的,即使是死也不会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屈原有他的理想,也有他埋怨。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被贬的原因:楚王的荒唐。不体察民情,不听民声,被奸臣所包围,朝令夕改,是非颠倒,不正之风蔓延:这些都是亡国的征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可是,屈原的呐喊谁能听得到呢?估计楚王没有听到,否则,屈原还敢这样大放厥词,肆无忌惮地说楚王的坏话;大臣们更是没听到,也不愿意听;屈原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被贬江湖之远,屈原再有创见,再进良言,又有何用?不过徒增烦恼。越是清醒,越是苦恼。屈原太超前了,太有智慧了,所以他的痛苦是注定了的。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是屈原的宣言,义正言辞。有所为有所不为,合乎道义的才能取,不合乎道义的即使是死,那也誓死不从。这是屈原的高贵之处,越是决绝,越是显示出其高贵。《史记》中,司马迁有这样一段描述: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标,卓然独立。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要是非我同类,快乐又怎能有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同样的志趣,怎能相投?道不同不相为谋。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既然彼此志向不同,那只能屈心抑志,保持清白节操。即使是死的代价,也要固守直道。这是古代圣贤们所推崇的,当然也是屈原要坚守的。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做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可是天真的屈原并不知道,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往往只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往往不被宽容。
屈原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美政,容不得半点杂质。无论是对楚王,还是大臣们,他都是高标准去要求,所以屈原注定孤独。只不过,他心中的道义太强大了,所以他依旧矢志不渝,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屈原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形象不太一样。当被贬、被流放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斗争超乎我们的想象。屈原也会后悔,也会迟疑,也要调转车头。印象中,屈原就该是正道直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但是,一条道走到黑不等于说:这一路上没有心灵的徘徊,没有灵魂的斗争。屈原有,而且很鲜明,屈原作为一个人的形象渐渐地丰富起来。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被罢官,被贬谪,那又能如何?回去就穿上以前的服装,过另一种生活,不变的是内心的纯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后世把荷作为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莲的象征意义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可是源头却在屈原这里。屈原身材修长,挺拔俊美,把荷叶荷花穿在身上,一定丰姿神秀,如同天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高贵的心。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一个人高洁已经让人佩服了;如果一个人不仅高洁,而且屡遭致命打击仍然不改初衷,那就是让人敬佩。屈原就是这样: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甚至误解他,那也无损于他的皓皓之白,无损于他的高标洁净。只要内心有道义的坚守,一定散发出真正的馥郁清香,所以他把帽子加的高高的,把佩带增的长长的。因为他所坚持的道义是正确的,纯洁的品质不会腐朽。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他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的斗争。最终,他还是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屈原对楚王有埋怨,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怨妇。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被贬谪的命运。屈原不是一个达观的人,他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所以不会弯曲自我,
不懂得妥协。他是诗人,是纯洁的诗人,是充满激情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政治失意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他犹疑不定,左右为难,指责,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同时他对楚王和群臣的失望就越发彻底。
除此之外,屈原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肯定与赞扬。他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这是在古代诗文中极为少见的个体印记,而且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所以我们说:屈原是爱国诗人,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后一点,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去对抗王权的威力?谁能像他那样,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不惜与整个世界拒绝,最终陷入孤独的绝境?甚至为了他的秉性,为了他的气骨,他选择了死的方式。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史记》)
屈原无论身在那里,一定望着郢都的方向。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8年),秦军大将白起攻入郢都,又杀又烧,掀翻了楚怀王及历代楚王的坟墓。楚国所有的豪华宫殿,皆成焦土。
郢都毁了,都城都被人侵占了,他不想看着亡国。于是,他选择了五月五日,地点是汨罗江,写下最后一首诗《怀沙》“知死不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古代的贤人君子,我明确地告诉你,将以你为同类)。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抱着一块石头,投入万顷波涛。
屈原死了,楚国亡了。可是屈原的《离骚》却响彻大地,而且绵延几千年,还将一直流传下去。刀枪能攻占国土,却对文化无可奈何;强国的战车驰骋千里,弱国的文化悄然反攻长驱直入。屈原活着的时候不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但是死后却以文化的方式赢得了尊重,包括他的敌国。
他一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开拓者是这么开拓的:精神的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形式就是内容。韩愈《送盘谷序》说:“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千年大国之亡,“亡于”屈原之鸣:是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秦汉以降,中国历代文人仰望着屈原。这几千年不衰的仰望是有原因的,符合“充足理由律”。屈原是人的丰富性的开端、阐释者。王逸说:“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规范。”】
写作特色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屈原的比喻是继承了《诗经》中“比”的手法,但又发展了,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和形象性。
2.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错落中见整齐。
3.诗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知识迁移
阅读《湘夫人》,回答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句子中红字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 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C.夕济兮西澨 济:成功
D.将腾驾兮偕逝 偕:同
2.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3.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成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4.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2019 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9题。
屈原塔
苏 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5.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 ,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 。
6.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7.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8.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 )
A.屈原赴死之决绝 世人眷怀之不绝
B.富贵之短暂 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龙舟之竞渡
D.屈原持志之高洁 作者景仰之无限
9.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
10.(2019 宁夏吴忠中学期末)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C.苏轼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同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我们学习的就是苏轼更为有名的《后赤壁赋》。
D.《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参考答案
1.C(济:渡)
2.D(应为“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D(男神没有与女神相聚)
4.B(“没有什么景物描写”说法错误,第一节主要是写景)
5.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6.C
7.D
8.B
9.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10. C项“黄州城外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错误,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当时写了两篇赋,后人习惯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后一赋称为《后赤壁赋》,我们学习的是苏轼更为有名的《前赤壁赋》。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拓展阅读
择生与择死
——屈原与司马迁
安巧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是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风风火火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轰轰烈烈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陶瓷竹简,更为重要的是死而后已、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慷慨赴死。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所以,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
《史记》,鲁迅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生?还是死?”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典型形象。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让猎人获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跑到了云南,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誓死抗日,以雪国耻。这个比喻,正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就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荃(quán) 险隘(ài) 惮殃(dān) 孟陬(zōu)
B.搴(jiǎn) 蕙茝(chǎi) 踵武(zhǒng) 辟芷(zhǐ)
C.扈(hù) 苗裔(yì) 庚寅(yín) 昌被(pī)
D.謇(qiàn) 肇事(zhào) 骐骥(jì) 驰骋(chěng)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盛多
B.纫秋兰以为佩 纫:连缀、联结
C.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道理
D.夫唯灵修之故也 修:远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来吾道夫先路也;
C.指九天以为正兮; D.羌中道而改路。
4.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名余曰正则兮; B.字余曰灵均;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D.与子同裳。
5.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俟我于城隅; D.吾属今为之虏矣。
6.(2019 漳州一中期末)下列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是西汉刘向搜集屈原及汉代宋玉等作家的作品整理而成。
B.《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赋、比、兴”。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句就采用了“赋”的手法。
C.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杜甫的《春望》)、绝句(如王维的《鹿柴》)等。
7.(2019 山东师大附中三模)《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
8.(2019 原平一中期末)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9.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简要分析。
10.“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11.“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2.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
1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赋《怀沙》以自伤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 独嗷嗷其怨慕兮 其如土石何
C. 独茕茕乎中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4.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句读之不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他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参考答案
1.C(A“惮”读“dàn”,B“搴”读“qiān”,D“謇”读“jiǎn”)
2.C(“道”通“导”,先路,前面的大道)
3.D(A锡——赐,B道——导,C正——证)
4.C(A、B、D为名词用作动词,C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5.B(B和例句为宾语前置,A、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被动句)
6.D(A.宋玉是战国时代诗人(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B.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C.谢灵运是东晋诗人(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7.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8.长余佩之陆离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
10.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11.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12.D(勉:努力)
13.C(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为连词“来”和介词“把”;B为助词和副词“将、将要”;D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递进”)
14.C(C为介词结构后置,A、B、D为宾语前置)
15.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