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特点;
2.梳理本单元知识;
3.掌握古代诗歌阅读的方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四言诗
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整首诗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诗经》的句法以四言为主,四言句在节奏上是一顿二拍,以两字为一拍,两个四言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优点是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章法上,《诗经》除《周颂》大部分和《商颂》中三篇不分章外,其余诗篇都分章,最少两章,最多十六章;《国风》则以每篇两章或三章居多。每章句数少则两句,最多可达三十一句。
总之,《诗经》在章法上是以每章四句或八句为基本形式,这两种章法对后世的绝句和律诗的篇章定型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诗经》中的韵式,最重要的是隔句韵式和首句入韵的隔句韵式两种。这两种韵式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它们成为诗歌押韵的标准样式。
骚体诗
骚体,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
《楚辞》的典型句式是五言句和六言句(“兮”作为语气词不计算在内),七言句也占一定比例。《楚辞》的句式比起《诗经》来,不仅字数增多,而且更加灵活自由。《楚辞》一般一个诗句就是一段,容量扩大了。节奏上,五言句以“三二”为主,也间用“二三”节奏;六言句以“三三”为主,也间用“二四”或“四二”节奏。这样,节奏不同、字数不等的句子,互相穿插交错,使得《楚辞》的音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章法上,《楚辞》打破了《诗经》短章复唱的结构形式,篇幅大大加长,而且将铺陈描述的手法发挥到极致。《楚辞》中绝大多数篇章用“兮”,它既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具有变换节奏的功能。“兮”字的运用,已成为《楚辞》诗体形式上的一个突出标志。除“兮”字外,《楚辞》还大量运用“之”“而”“乎”“以”“夫”“焉”等虚词。种类和数量之多,大大超过《诗经》,也使《楚辞》别具一种深婉悠长、声情荡漾的韵味。《楚辞》的韵式基本上是隔句用韵,并以四句二韵为主,同时采用了换韵之法。后世的古体诗、近体诗的隔句韵式和古体诗的转韵方式,经《楚辞》的应用而基本确立。
五言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从乐府到文人五言诗,五言诗逐渐成熟并完善起来,诗体形式上有了一些重要变化。虚字减省,使内容含量增加,情绪的表达更加精确,韵式大大简化。五言诗的基本韵式有两种:一种是隔句末字用韵,一韵到底;另一种是一首诗中间转韵或转多次韵。汉末文人五言诗韵式的简化,对后世五言体韵式的定型起积极作用。对偶句比以往增多,而且更加工整,注意了在上下句之间避免同字,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对称美。大量二、四字异声的诗句出现,即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字音往往轻重、清浊相反,它表明了:汉末文人对字音谐调的初步探索。
字词汇总
字音
氓(méng)之蚩蚩 愆(qiān)期 徂(cú)尔 帷裳(cháng)
隰(xí)则有泮 靡盬(gǔ) 骙骙(kuí) 伶俜(líng pīng)
踯躅(zhí zhú) 葳蕤(wēi ruí) 赍(jī)钱 磐(pán)石
遗(wèi)谁 子衿(jīn) 呦呦(yōu) 可掇(duō)
谈?(yàn) 三匝(zā) 羁(jī)鸟 暧暧(ài)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诗经》两首
《氓》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自诉,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最后从痛苦中醒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
《采薇》是当时一位战士戍边回家时所作,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痛苦,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离骚》
课文所选部分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悲剧,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表达了普通年轻人争取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是诗人远客异地怀念故乡妻子之作,表达了怀乡思亲的感情,又蕴含了作者久客异乡黯然神伤的情感。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忧思”抒情言志。作者面对短暂的人生,抒发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归园田居(其一)》写诗人弃官归田,决心归隐和躬耕。诗人着力描绘田园生活,抒发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和对农村的热爱。
把握重点
【古代诗词赏析
《诗经》语言的特点
二个字为一个节拍,节奏感比较强
《诗经》中的诗篇,无论是《蒹葭》《关雎》,还是《氓》《采薇》,都是四言体的,二个节拍。这个比较符合人说话唱歌的习惯,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重章叠唱
如果把《诗经》的诗篇比作一首交响乐,那么每一个部分呈现的就是一个乐章。《诗经》一般都是三个乐章,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细微的变化。
《采薇》中,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例如,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发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而且,这样的从春到秋又岂止是一年?
形容词摹声摹形
《诗经》擅长运用重言、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这一类形容词的使用量特别大,如《蒹葭》里苍苍、萋萋、采采等;其他篇目里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肃肃、翘翘、晰晰等;双声如参差、踟躇等;叠韵如辗转、窈窕、崔嵬、逍遥等。
这些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用它们来描摹事物的声音与形貌,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一般是押偶句韵,也有句句押韵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方”押韵。《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鼠、黍、女、顾”押韵。某种程度上,《诗经》的语言形式服从于音乐美的要求。《诗经》的押韵,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
表现动态中的美
《卫风?硕人》描绘女主人公形象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五句,分别用五个比喻来比况人物各个部位和肌肤色泽之美。虽然形象生动,但由于静态地表现人物,缺少更大的想象空间,故以后两句描写人物动态,“化美为媚”,作为点睛之笔。一是写巧笑的倩丽,一是写秋波的流转。这样,人物顿时顾盼生姿,风情横生,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也仍然呼之欲出。这一“笑”一“盼”,让人的灵魂为之震荡。
《诗经》语言总体特征:
口语化,散体化,简洁明了,真诚直接
《诗经》的语言特色是一点一点的前进,一点一点的铺成,不断地酝酿,最后水到渠成地抒发情感。诗歌大部分出自劳动人民之口,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的情感抒发,所以语言明白晓畅。即使和我们有几千年的距离,其中的语言非常契合民歌歌唱的范式。
《离骚》语言的特点
从屈原骚体始,“兮”字基本代替了其他语气词,取得了骚体外在表征的重要地位。
一.骚体“兮”字特征:
基本上句句皆用;位置较为固定;除《招魂》“些”、《大招》“只”之外,很少用其他语气词替代。
二.骚体的节奏和句式的特征:
屈原骚体以“兮”字标志前后两大节奏音组,是诗体突破二二节奏音组的自然节奏形式之后,对散体句式进行诗化的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之所以得以实现, 其中“兮”字的作用,便是内在调整节奏、外在规整诗行的功效。
《楚辞》主要是五言、六言、七言体,形式自由奔放,音韵别致优美,开汉唐诗歌之先河。句式是参差不齐的,情绪起伏大,抒情与叙事交汇。
三.《楚辞》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辞采丰富,语言华美。
文字充满了想象力,辞采丰富华丽,句式多变,而且句子内部充满了变化的情绪。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走上文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基本上确立了后世诗歌创作的方向,在语言上的启示更明显。汉朝的大赋以及后世骈文的昌盛,在模仿楚辞尤其是《离骚》上,更是不可估量。游国恩先生指出:这是诗歌形体的大解放。大解放就是大开拓,屈原的精神喷射力,使有碍于这种喷射的诗歌形式自动解体。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特点
清代学者方东树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姜亮夫先生在《楚辞今绎讲录》提到,“汉乐府变为五言句,是由楚辞脱变而来的。楚辞以五言为基础,加‘兮’字。”大量的五言民歌被采入乐府,广泛流传,其内容与形式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使当时从事空洞的辞赋创作的文人们大为惊异。
叠字的运用超凡入圣
《古诗十九首》中用叠字状声的比较少,状色、状情的属于一般,状貌的最多;三十一处叠音词,用于句首的有二十三处,用于句末的有仅八处;八处句末叠音词,有五处前面带“何”以表示强调和感叹,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使用叠字最集中,也最成功的是《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所以说它成功,有以下原因:
第一,连贯而下的六叠字全是形容词,并且都处于句首,既显示出其强调作用,又使句与句之间形成整齐的对偶。
第二,“青青”与“郁郁”“盈盈”与“皎皎”“娥娥”与“纤纤”,分别位于对偶句的句首,这称为三对叠;而“青青”与“盈盈”“郁郁”与“皎皎”“盈盈”与“娥娥”,“皎皎”与“纤纤”,分别位于每一联上下句的句首,联联相对,这称为三联叠。一首诗中,既有联叠又有对叠,形成整齐的对仗。叠音词发展到这里,音节铿锵和谐,具有悠扬的音乐美,鲜明的形象性和充沛的感染力。
第三,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叠字运用得非常高超,毫不给人板滞造作之感,自然妥帖,轻松流利,复而不厌。张庚曰:“《青青》章双叠字六句,连用在前;此章双叠字亦六句,却有二句在结处,遂彼此各成一奇局。”
语言朴实自然,准确精炼,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迢迢牵牛星》,全诗用的都是质朴自然的文字。短短的八句话,就给我们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行行重行行》的第一句,“行行”动词重叠,使得诗歌形象处在连续的动态之中。再重复一下,就产生了丰富的含义:说明“生别离”的缘由,表明相去之远、相别之久,暗示游宦或游学的无结果,预示了会面的无希望。
“与君生别离”的“生”字,表明不当别离而生生别离,其加于女主人公心灵上的伤痕,深锐刺痛,不难想见。其他诗中,用“奄忽若飚尘”“人生忽如寄”来形容人生短暂,贴切形象,用语精警。语言准确精炼,一字千金。
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古诗十九首》,都是自由奔放出色的诗歌。这和他们源自于民歌是大有关系的。民歌、民谣、民俗,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缓慢生长出来的好东西。即使只是劳动人民自发的歌唱,在时间的淘洗下,遗落的诗篇就足够我们为之惊喜。
《诗经》是直截了当的,是干脆的,彻底的,亲近的,可触摸的;《离骚》是瑰丽的,是想象的,到底还是直接的;《古诗十九首》是直接的,可是又是幽微的。
他们的好就在于不做作,还没有沾染后世文人的繁文缛节。】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019 吉林实验中学模拟)3.《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两句:“
, 。
(2019 四川资阳三模)4. 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
(2019 湖北高考)5.涉江采芙蓉, 。
参考答案
1.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和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兰泽多芳草
拓展阅读
古诗如酒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绽亮的意象显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黯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闪亮。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示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分奇妙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十遍之后,熟稔到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升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单元写作
本单元写作训练的要点是学习描写,高一学生主要训练写记叙文。记叙文中记述要素要完整,人物事件要具体实在,对重要人、事、物、景要有较详细、生动形象的描写。
写作引导
1.描写的种类和方法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写手法来分,有白描和细描;从描写的对象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此外,还有细节描写等。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2)白描和细描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特征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善于使用白描手法。用朴素、概括、简洁的白描手法,往往将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可信性勾描得出神入化,并能变叙述为描绘和刻画,捕捉住描写对象的风神。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紧紧抓住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变叙述为描绘,使孔乙己形象化。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鲁迅先生用不多的笔墨对他进行了描绘和刻画,一个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描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这段与第一次出场时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说明他饱受折磨和欺凌,已经陷入了绝境。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例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描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3)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动作描写是指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2.描写应注意的问题
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描写而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的本质,写景要写出景的个性。此外,描写还要适应问题,不同文体对描写有不同的要求。
范文导引
以“啊,______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和完整,然后作文;2)不少于800字。
啊,与你牵手的日子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我的小屋,风儿不知何时悄悄地溜了进来,倚在窗前,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秋的凉意,恍惚间我仿佛又寻觅到那双瘦小而博大、粗糙而又温暖的手。
这是我爷爷的手。
我常常想起与爷爷牵手的日子,那是温暖、安适、幸福的日子……
我喜欢被这双粗糙有力的大手牵着,来到热热闹闹的集市,买一些自己盼望好久的美食。儿时的我爱蹦爱跳,爱把翘起的小辫左右舞动,但更爱被爷爷牵着手。这样,才能寻到一份安全,一份温暖。记得,那时爷爷总会用他粗糙的手,从兜里摸出自己辛苦攒的钱,为我买几串糖葫芦或几块糖果,让我满怀甜蜜地回家。
我喜欢被这双饱经风霜的大手牵着,来到充满生机的田野,寻一片使身心舒畅的天地。初春,贵如油的小雨刚刚下过,这双手便牵着我踏春。每当我走累时,这双手便把我抱起,让我趴在他那宽厚又略显佝偻的背上。此时,田野里青青的小草被小雨打过后,也悄悄地趴在已被北风吹枯的干草上歇息。
我喜欢被这双温暖如春的大手牵着,来到寒意袭人的雪地,找一个可以嬉戏玩耍的乐园。伴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把红红的胡萝卜插到雪人头上时,这才发现自己娇嫩的小手已变得通红,这才感到冬的寒意。于是,这双手便会伸过来,捂住我冻红的小手,阵阵寒风吹过,但我的心却如春天般温暖。因为这双手时刻守护着我。
我怀念这双手,希望被他牵着,因为他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呵护。
我怀念这双手,希望被他牵着,因为他传输着深深的爱意和温暖。
我怀念这双手,希望被他牵着,否则便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挤满心头。
我徘徊在街头,伸手想抓住什么,但伸开手掌,却一无所有。我跑向田野,累了,想被什么托起,却只有一场空,只有含着露珠的小草在无助地摇曳---那是一颗含泪的小草。
一阵风吹过,眼睛模糊了,一切都模糊了。
几度徘徊,几度寻觅,我已渐渐长大,却再也寻不到那份温存,只有在梦中我才能重温那份温暖,那份亲情。
这双瘦削、粗糙,却充满关爱和温暖的手,它将永远陪伴我,伴我坚强地走过生命中的每个黄昏。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作者引入自己对生活的怀念和反思,触及到人们心中最软的地方。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文体鲜明,情感真挚;二是结构脉络清晰;三是语句优美,富有韵味。无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还是回忆部分的场面描写,还是抒情部分的修辞语句,都意境优美,富有意蕴,可谓词美、景美、情美。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氓(ménɡ) 狁(yǔn) 伶俜(línɡ) 否泰(pǐ)
B.愆期(qiān) 戍守(shù) 葳蕤(ruí) 三匝(zhā)
C.垝垣(ɡuǐ) 侘傺(zhà) 蹑(niè) 子衿(jīn)
D.汤汤(shānɡ) 鸷鸟(zhì) 纨素(zhí) 暧暧(ài)
2.对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拙归园田 拙: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厌:满足。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值得同情。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杨柳随风摇曳飘拂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曰归曰归,岁矣莫止
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D.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4.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5.填空
(1)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2)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
(3)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6.翻译下列句子。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7.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复重纷纭(再) 奉事循公姥(公公与婆婆)
B.进止敢自专(岂敢) 昼夜勤作息(深夜)
C.伶俜萦苦辛(缠绕) 谓言无罪过(总觉得,自认为)
D.箱帘六七十(同“奁”) 留待作遗施(留下)
8.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为什么要赠物于仲卿?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刘兰芝所说的“人贱物亦鄙”有何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9 北京西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二)橘 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3.对句中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受命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生南国兮(专指楚国)
B.深固难徙(根深蒂固) 绿叶素荣(素白的花)
C.终不失过兮(过失) 参天地兮(与天地并存)
D.精色内白(心灵洁白) 独立不迁(不可迁往他处种植)
14.下列各句中加红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章烂兮 B.青黄杂糅 C.梗其有理兮 D.苏世独立
15.对下列句中加红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枝剡棘 “曾”通“层”。曾枝,那层层枝条。
B.有以异兮 异,独特,副词。
C.圜果抟兮 “圜”通“圆”。
D.可师长兮 师长,看作师长,名词作动词。
16.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姱而不丑兮”,从不同方面描写橘树的外表和内质,并加以歌颂。第二部分从“嗟尔幼志”至结尾,从橘树的特性引申开来,更进一步地展示了自己向往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
B.诗中所刻画的橘树形象是完整的,并有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橘树特性的描写,衬托出自己所乐于具备的高尚品德和独特志向,诗人颂橘,意不在橘树的本身,可是写的又全是橘树。在这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咏物述怀的笔法。
C.诗中“兮”字的位置,同《离骚》不同,主要用在偶句句尾,以表达对橘树品性的赞美。全诗大都是四字句,类似《诗经》的主要句式。从这里可以看出,“骚”诗也受到了《诗经》影响。
D.第一部分中,诗人描写橘树的内质,突出其特性。突出橘树的“受命不迁”,正是诗人自己热爱故土这一感情的抒发:突出橘树的“更壹志”,正是诗人自己行不改志的节操的体现;突出橘树的“类任道”,正是诗人自己愿负大任这一志向的表达。
作文
17.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项中“匝”应读“zā”; C项中“侘”应读“chà” ;D项?中“纨”应读“wán”。)
2.C(C项中“可怜”应为“可爱”之意。)
3.C(A项中“说”通“脱”;B项中“莫”通“暮”;D项?中“帘”通“奁”。)
4.A(B、C、D三项中的“相”都是“相互”之意。)
5.(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吾将上下而求索;
(3)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4)羁鸟恋旧林。
6.(1)客人远道来访,劳驾来探望。
(2)把荷叶裁成上衣,收集荷花做成下衣。
(3)静静地思前想后,只好自我哀悼。
7.C(A项中“公姥”是偏义复词,意思是“婆婆”;B项中“昼夜”意思是“日夜”;D项中“遗”意思是“赠送”。)
8.遗物为念,赠物之美,衬托了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9.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注重感情)等优秀品质。
10.表现人的地位对物质价值的重要影响,揭露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11.B(三至六句翻译:怎么分别这么久了,一下就到了岁暮之时?王命使得我心绪散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所以B项理解不对。)
12.C(C项语言雄浑,气势壮阔,表达诗人之欲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
13.D(内白:纯洁的内里;不迁:从不变异。)
14.B(杂糅: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
15.B(异:殊异,不同。)
16.B(“有象征意义”不对,应是“有比喻义”。)
17.优秀例文
踮起脚尖
奶奶的个子不是很高,近70岁的年纪压得她愈加矮小,可总有些东西在高处,这时,奶奶不得不踮起脚尖。
父母外出工作,小时候一直都是奶奶带着我,我也甘心地跟着奶奶,奶奶的慈祥与和霭就像童话时的仙女奶奶一样。那时,家里有个大柜子,我知道,那柜子上层有许多零食,可当时不够高的我就是踮起脚尖也是望尘莫及。一次,我终于想到个办法,找来一根长杆,踮起脚尖,使劲儿地把上面的东西往下拨,大概是太用劲儿,上面的东西哗哗而落,除了零食,还有许多书都一股脑儿地砸下来,我来不及防备,就打得哭了起来。奶奶闻声而来,看见满地都是七零八落的东西,明白了缘由,轻声地安慰我,将地上的零食放到我手里。第二天,奶奶拉着我走到一个小柜子面前,原来奶奶己把零食装进这里面。我便不用拿工具,甚至不用踮脚尖了。
不知不觉,我已经长得比奶奶高了许多。许多对我来说,很轻松的动作,奶奶却得踮起脚尖,艰难地完成。
一次数学课,总觉得有个人头在窗户外晃来晃去。教室的窗有些高,而且贴了一层膜,要想看到里面的情形,个子稍矮的都得踮起脚尖。看那身影有些熟悉,我请假出去看看。是奶奶,她往前倾着身子,使劲地踮起脚尖,努力地探着头往教室里看,可总也不够,她又踮直了脚尖。我一出来,她似没回过神来,仍然保持着踮起的姿势,如同一位芭蕾演员,只是没着装,手里还提着送来的水果。我呆住了,没有说话,等回过神来,奶奶已站在身边,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几丝头发顺着汗水贴着。奶奶笑着,我从口袋里拿出纸巾递给奶奶,奶奶笑得更加灿烂了。等奶奶别过身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奶奶却突然转身了,看见了正在哭 的我,赶忙跑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我连说着没事。
在奶奶的执拗下,我先进了教室,可总有一个人影仍在窗口晃来晃去,我知道,是奶奶,她还是不放心,我装着认真听讲,等过了十几分钟,人影离开,我趴在桌子上,泪又肆无忌惮地流出来了……奶奶又多站了十几分钟,又踮起了脚尖十几分钟……
时光流过,奶奶愈加矮小,需要踮起脚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可我长高了,长壮了,绝不要奶奶辛苦地踮起脚尖,我可以趴下来,奶奶踮起的脚尖不过是我身躯的高度!
【名师点评】文章由实到虚,两代人的“踮起脚尖”隐含一种生命承续的象征意义,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主旨表现奶奶对我的深切关爱。切合题意,中心突出;特别是写奶奶踮起脚尖在教室窗外看我的镜头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富有感染力。文章主体在描写两个画面,表达方式切换自然,语言大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