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9讲《 兰亭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9讲《 兰亭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序言”及纪年法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他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代表作品:行书有《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有《初月帖》,正书有《黄庭经》《乐毅论》。
《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论者称其“飘若浮云,矫如游龙”。其中20个“之”字写法各异,犹为后人所称道。唐太宗尊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爱不释手,死时将真迹带入昭陵。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
“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从而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六十个组合,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俗称作“六十一甲子”。
字词汇总
字音
癸(g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 流觞(shāng)
骋(chěng)怀 趣(qǔ)舍 嗟悼(jiē) 彭殇(shāng)
成语
崇山峻岭: 高大险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 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天朗气清: 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修短,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齐,……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带,绕。
一觞一咏 觞,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等同,看作一样。
5.动词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奔驰。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耳目。
一词多义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1.若合一契 一起。
2.其致一也 一样。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觞一咏 一边……一边……。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重点语句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省略句
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1.记叙兰亭盛况;
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把握重点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此处是他们兰亭雅集之地,王羲之眼中所见之景:崇山峻岭,高大的山,险峻的山峰,茂密的树林,修长而高的竹子,而且还有清澈的山泉之水,环绕左右。真是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的描写,突出景致的阔、幽、清。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古人很会玩,玩的还很高雅,这等雅事充盈着的是何等的雅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是漂亮至极的句子,极写暮春之景,令人心旷神怡,使人“喜洋洋者矣”。到了这个时候,所见之景,所听之音,所触之怀都是好的。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一个人的眼界开阔了,胸襟才能博大。在这样一个欢乐到极致的时刻,他们真的暂时忘掉了外在的羁绊。平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沉重的烦忧,只有通过山水才可化其郁结,山川草木才是他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他们关注着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体悟生命,从自然悟道。
“信可乐”三个字,将宴游之乐的气氛渲染到高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寥寥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这一辈子真的很快了,一睁眼一闭眼,一抬头一低头就没了。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只要生活快乐,能够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之中获得快乐的真味,也就可以无愧于生了。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是当时东晋士大夫两种人生态度之一:就是清谈。
清谈是相对于俗事而言的,士族名流相会,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不谈俗事;专谈玄理、老庄、周易。就某一事理展开论辩,反复辩论,“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另一种人生态度“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拘于礼法,比如阮籍之于酒,嵇康之于打铁、弹琴,刘伶之于酒,都是一样的。在那样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社会里,有所喜好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
无论是室内抒发人生的感悟,还是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尽管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年近半百,书法固然赢得大名,可是政治上不得志;也许,书法对王羲之而言,会成为另一种羁绊。此际无论如何,老之将至,一切已为陈迹,岂能不有所感慨?
入世的人,高到圣贤,也知道心安理得之不易。这不易,在对付生死重大问题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就一般人说,是逆来顺受 ;自然,这样也可以度过去,而且通常也许是无言地度过去;但问题仍在,到弥留之际,自己也未必能坦然,心安理得。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份感叹,人生短暂,无可奈何。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只是感慨人生的无常。可是王羲之的感叹并不止于此,他在这一份亘古不变的感叹后,还有自己的情感;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哲学的思辨。直面人生短暂的现实,当然是悲哀的,所以他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真是这样,我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心中自然也有这样的感叹,这是历史的视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自然的铁律,谁也无法改变。科技再发达,改变的不过是一些长度,本质上还是要面对死亡的无奈。尽管也有生命中不顺的无奈,志趣前后欢欣或者已为陈迹的惆怅,甚至生命苦短的悲催。可是,作者此刻遨游于山水之间,逍遥于大自然,已经有些忘我。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本文还展示了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是,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
在王羲之看来,即使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永远无法解决;但他可以跳出个人的生死悲哀,上升到历史和哲学的高度,由个人之悲,扩而大之,到众人之悲、万古之悲, 突破自我的天地,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看待生死,就有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王羲之之所以有具有这样大的胸襟,乃是因为他的深情,对于生命的挚爱,对于生活的热爱。他的感叹越深,对生死探索、思考的也就越深,就越能显示出他的深情。金圣叹评价《兰亭集序》曰:“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眼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知识迁移
阅读《兰亭诗》,完成问题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请写出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自然之景很美,它们只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3.(2019 广东惠来一中期末)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批评把生死等量齐观的观点的两句名句是“?????????????????????,????????????????????????”。
参考答案
1.(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2.这些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了的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拓展阅读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 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⑴癸丑( ) ⑵会稽( ) ⑶修禊( )⑷激湍( )⑸流觞( )
⑹行骸( ) ⑺趣舍( )⑻骋怀( ) ⑼彭殇( ) ⑽嗟悼( )
2.请写出下列各句中“信”字的意思
⑴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⑶言必信,行必果
⑷大丈夫能屈能信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 修竹:高高的竹子。 B.惠风和畅: 惠风:和风。
C.快然自足 快然:高兴的样子。 D.虽世殊事异 世殊:世事悬殊。
4.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
⑵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
⑶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
⑷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古义: 今义:
⑸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群贤毕至 ⑵少长咸集
⑶一觞一咏 ⑷所以游目骋怀
⑸足以极视听之娱 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⑺齐彭殇为妄作
6.填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世称“_______”。王羲之48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_______》。
课内阅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7.翻译正确一组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①用作为流觞的弯曲之水。
②众多贤士到齐后,其他少长者也全聚集了过来。
B.①把它作为流动酒的环渠。
②众多贤人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在一起。
C.①引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曲水。
②众贤才都聚在这里,年长年少的都集在一起。
D.①把清流激湍作为流动酒杯的环形渠水。
②众贤才到了以后,年长年少的才全聚集过来。
8.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段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段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段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9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人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3.把文中加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参考答案
1.⑴guǐ ⑵kuài ⑶xì ⑷tuān ⑸shāng ⑹hái ⑺qū ⑻chěng ⑼shāng ⑽jiē
2.⑴确实,的确; ⑵真实; ⑶讲信用; ⑷同“伸”,伸展。
3.D(世殊:时代不同,时代发生了变化。)
4.⑴其次:古义:它旁边;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⑵品类:古义: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⑶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⑷怀抱: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怀里抱着。
⑸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5.⑴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⑵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老的人。
⑶觞,名词作动词,喝酒。
⑷游、骋,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开阔。
⑸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视、听,动词作名词,眼睛、耳朵。
⑹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⑺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6.书法 书圣 王右军 兰亭集序
7.C(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
8.D(不应是铺垫。)
9.(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A
11.B
12.C
13.(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