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字词汇总
字音
褒bā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ǒng) 深父(fǔ)
怠(dà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 有穴(xué)窈(yǎo)然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形容词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动词活用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1.无物以相之 动词,帮助
2.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扶助盲人的人
3.桓公欲相鲍叔 动词,使为相
4.悔相道之不察兮 动词,省视,察看
5.儿已薄禄相 名词,相貌
6.及时相遣归 代词,(偏指一方)我
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虚词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而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连词,表示转折
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因而 表示因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连词,表示并列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连词,表示递进
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 代词,洞,洞壁
9.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既其出 助词,无义
以
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由于。
2. 无物以相之 介词,来。
3. 险以远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 由山以上 连词,表承接。
重点语句
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此余之所得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舍)
省略句
不随(之)以止也。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3、4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把握重点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命名为褒禅山的原因;而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然后,以慧空禅院为基点,重点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要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本段记叙了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承接上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走出洞后,作者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也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五段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写西汉贾谊的诗歌“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少年得志,可是后来因为馋言,外任长沙太傅,在途径屈原自沉之地写下《吊屈原赋》以示怀念,同时抒发自己不受君王重用的怨恨。但是王安石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 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 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进行对比。写出了一些人对目标,不求深入,只在近处盘桓,只想走坦途,不想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正是学林探路贵险远,无人迹处有奇观。作者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境地,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撷取瑰丽之奇葩,非有志者不能至。首先人要有志,胸怀大志是前提条件;二是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是根本;三是要有外物的帮助;外物是达到理想境界的保证。志、力、物三个条件逐层说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有了三者,便有了力能达险阻的基础。这样如果没有至,别人也无法讥笑,自己也问心无愧了。因为你已经尽力了,这便是最大的安慰。
可见志、力、物是完成人生目标的三个条件,要想跨越褒禅山这个险阻,达到至高境界,就必须在艰险的道路上艰苦跋涉,拥有不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为人先的胆识,叱咤风云的气魄,人生的美丽常在于奋斗追求的过程,只有尽吾志,才无悔。
写作此文时,王安石正想为朝廷兴利除弊,面对着事业中的重重阻碍,他仍然决心变革。他虽壮志未酬,却矢志不渝;虽阻力重重,却坚持不懈;虽孤独无助,却执著进取。他相信:有了志、力、物作基础,跨过困难这座山,便会阅尽世间美景。王安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深刻的,文章没有停留在山山水水的表面范畴,而是闪烁着思考人生价值的智慧之光。
林纾评《游褒禅山记》时说:“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尽吾志’三字,表明荆公之倔强到底……”王安石的文如其人,其中的哲思对我们现代人也是很有教益的。褒禅山是道风景,更是人生中要跨过的那道险阻,越过它,就会览尽人生美景,因为碰撞礁石的浪花才会美丽,跨越险阻领略的风光才会旖旎动人。
“有志”,就是要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反映。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例如清代的彭端淑在其名篇《为学》中就谆谆地告诫下一代,办事为学,是难是易,在于有志无志,天生聪明并不是关键,人能立志才是最重要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这种志应该是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是鸿鹄之志,而非燕雀之志。当然有志才能有动力,有毅力,有渴望,有激情,锲而不舍。《资本论》,马克思写了40年;《本草纲目》,李时珍写了27年;居里夫妇为了弄清射线的来源,历时四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8吨的沥青中,通过5677次试验,遭受458次分离试验的失败,才获得了1/10克氯化镭,终于取得了研究的成功。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谁无壮志?因此,“志”应该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是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思维的神奇灵感与巨大潜能的前提。
“有力”,就是要有能力。一个人要想工作或学习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一个合格的人才也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独立的学习能力,完备的思维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这三种能力需要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涵,没有这些能力,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能力了。首先,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基础。因为知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从而学习也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也不例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纷繁复杂,实际彼此相异,如果没有精于选择、善于归纳、明于分析、勇于批判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不能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也就丧失了人才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大胆地向媒体学习,向实际学习,也要向自己学习,善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才能为今后走向成功之路打下基础。其次,完备的思维能力是关键。它渗透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两者之中,而且又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人才的差异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差异,人才水平的高低关键也取决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融的程度,这也是取决于思维的深刻性、活跃性、开拓性;庄子讲得深,“唯达者知通为一”,讲的就是哲人思维的深刻性。最后,扎实的实践能力是根本。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大、最活、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而且能力来源于实践,品德来源于实践,创新归根结底也来源于实践。因此创新人才不能没有扎实的实践创新能力。当然,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实践表现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不言而喻,对创新人才而言,生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也十分重要。人才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可能曲折漫长,失败乃至严重的挫折也是很自然的。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绝对不行的。而这种强大的身心承受能力也是人才创新的保证条件。
而“有物相之”,就是指办事情一要有客观条件,二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比如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就无法顺利进行,工无利器何以善其事?这是“硬件”。当然还要有“软件”,就是周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要好,要有学术自由,有课题研究。气氛不是一个人所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集体,必须有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气氛的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学习气氛浓的校园,是创新人才成长非常关键的“软”条件,而且将长期乃至终身深刻影响着人才的成长。有物,有客观条件,还要会用,善用。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是借,二是善,能否充分利用客观条件,这也是关系到人成才,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层次的人才要想取得创新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懂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朴素的真理,决不能狂妄自大,不能“老子天下第一”;要有团队精神,能体谅他人,真诚待人,善于共事,密切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只有真心待人,懂得《老子》所阐明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道理,才能充分运用客观条件,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部威武雄壮的创新大剧来。
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是游记,可是不以记叙为主,而以议论为主。在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都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
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知识迁移
(2019-2019 汕头金山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穴窈然?? ?????????????窈:幽深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差错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常在于险远
A.有泉侧出??????????????????? B.其进愈难
C.火尚足以明也????????????????? D.问其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既有一般的游记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又有议论文的特点,记游的内容和说理部分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
B.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这两个观点。
C.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本文语言精当。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4.将文中加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参考答案
1.D(谬,弄错。)
2.D(D项,“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A项,“侧”名词活用作状语,从侧面。B项,“进”,动词活用作名词,进入。C项,“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3.A(“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错,并没有“细致描绘”。)
4. 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能讥笑他吗?
拓展阅读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黄州赏菊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中峡取水
苏轼被贬官黄州时,王安石为他饯行。临别时王安石说:“老夫年少寒窗十年中染成一疾,近年时常复发。太医院诊断是痰火之症,必得阳羡茶方能治愈。现已有阳羡茶,还须瞿塘峡中峡的水来煎泡才能奏效。请您路过时替我汲一瓮瞿塘中峡的水。”苏轼答应而去。
返回时,船经三峡。苏轼被壮丽的景色吸引,陶醉其中。直到江船到达下峡时,苏轼才想起汲水中峡之水的事。心想三峡相连,中间并无什么阻隔,上峡水直入中峡再直泻下峡,都是一样的水何必非得盯住中峡之水呢?就汲满一瓮下峡水送给王安石。
水烧开,药一泡,王安石便问苏轼“这水取于何处?”苏轼大惊!只好如实相告,便请教王安石如何能这般明察秋毫。王安石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东坡离席谢罪拜服。
巧妙求对
一日王安石对苏轼说:“我们师生相处多年,但我还不知你子瞻学问到底怎么样,我今天下自量力,想考你一考。”王安石接着说道:“久闻你善于作对,我就考你对句的能力。我出一个上联,让你对出下联。这一年闰 8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以此为题,出句求对。”说完,王安石叫书童取来纸笔,随手写了一句: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后人已对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东坡虽是奇才,无奈这个对句出得非同寻常,一时竟寻不出对句来,羞颜可掬,面皮通红。
王安石紧接着又说道:“从湖州至黄州,一定要经过苏州、润州,苏州从金阊门外到虎丘,这一带叫做山塘,约有 7里路,其中间叫做半塘,润州古名叫做铁翁城,座落在长江边上,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都有佛僧房,想子瞻都游览过了。”东坡答道:“是。”王安石说道:“老夫再将苏州润州各出一个对子,希望你能够对出下句来。”
苏州的对子上联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后人也已对出: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润州的对子上联为:铁翁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至今无人对出)
苏东坡面对3个对子的上联,苦思冥想,不能续对,只好谢罪而出。王安石知道东坡受的教训不少,今后定能虚心求学了,加上心里非常喜欢苏轼才学,便奏过神宗皇帝,恢复了苏轼翰林院学士的任职。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红字注音有误的是(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āng)之。
2.对加红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可鼻, 则有荷叶之清香, 荷花之异馥 馥: 香气
B.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 责怪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相互帮助
D.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 殆: 大概
3.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A.西门豹为邺令, 名闻天下 B.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C.以起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A.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B.故非笑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C.唯余马首是瞻。 D.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E.人莫予毒。 F.噌者, 周景王之无射也。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6.下面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 庐冢,坟墓。
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一而足。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 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 是姓; 君圭, 是名;君玉, 是字。
C.《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 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一说晋人郭璞)。《水经注》,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 该书对《水经》作注时将其内容作了很多的扩展和补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元丰, 是用帝王年号纪元(年);丁丑, 是以“干支”记日;齐安和临汝都是当时安徽省的地名。“干支”指的是: 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9 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勿斋记(明)
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1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1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14.对第③段加红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1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
1.D(“相”应读“xiàng”。)
2.C(相, 帮助) 。
3.C(名词作动词“起名/命名”)
4.C、E(倒装句, 也叫宾语提前句)。
5.D(“父”是古代在男子名下加的美称。)
6.A(庐冢:“庐”屋舍;“冢”,坟墓。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7.B(观,景观)。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9.D(属于“无中生有”)。
10.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②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11. 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12.D(“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13. 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14.C(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15. 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