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2讲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综合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2讲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综合应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回顾、归纳单元知识;
2.掌握推断诗词意义的方法;
3.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及写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一甲子”。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重点语句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介宾短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而今在安哉)
省略句
省略主语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介词宾语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不随(之)以止也。
省略介词“于”
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谓语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课文精要
理清主旨
《兰亭集序》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赤壁赋》
文章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文章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从而说明: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点
推断实词的意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
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古写作“閒”,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晋书·陈寿传》)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 (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五.联想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学阶段课文中已学过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专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李)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至秦,竟死于秦而归丧。(《史记·屈原列传》)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句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知识迁移
(2019-2019 上海金山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家渴记①???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③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④水石。
④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 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 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2.对第②段加红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加红句。
4.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 写袁家渴的方位(地理位置),及其为永州的幽丽奇处。
2.B((A项错在“无路可行,自然穷困”,应为“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又豁然开朗,变得宽阔无边”。C项错在舟行无路,山多水少,应为“山水均多”。D项错在“句式整齐”“总括上文”。))
3. 画线句描写动态景色:每当大风从四面山上刮下时,摇动着大树,草儿随风倾倒,红花和绿叶被风吹得纷纷乱乱;浓郁的花香四散,浪涛冲击溪水回旋,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无穷。色、香、形多角度描绘,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4. 该文描写了袁家渴的美石、美溪、美木、美草等所组成的美景,抒发作者对受压抑、受摧残的美好事物的无限同情爱护,也寄托了他被贬后的无限惨痛之感。
拓展阅读
【小品文里的江山胜景
(一)
原文
封禅仪记
马第伯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yǎo tiǎo)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
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下。仰视天门,窔(yào)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gēng)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译文
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要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像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山间小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像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头,有的像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
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那样。
赏析
这是最早的一部山水游记。作者极力刻画山水的景象,用种种比喻形容来描摹山景,写山的高,像在谷底空隙处看望高峰,像在穴中仰视上天;写山路的陡峭,颇有后世李白形容的蜀道那般艰难,没有人可以走的路径,行走在山路上的人像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像是小白石,又像是冰雪。“如画重累人”最精当,最有意思,因为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所以远远看来,就有了人影重叠的意思,真切动人。
(二)
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清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跳跃。这里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
(三)
原文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绘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无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清秋季节的清爽天气。从大处落笔,描绘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在一种明朗清澈的色彩中融为一体了,山的轮廓与天的分界只有在仔细观察中才可依稀辨认出来。
写水,区区二十余字,含静溶动,有声有色。从水清现鱼石中的水之柔美神韵,转而骏马奔腾、疾箭划空的水的壮美气势。从江之清幽至水之急深,仅寥寥几笔,便把水之风韵神采尽展读者面前。且动静声色之间,并不显山露水,似不同的画笔随意点染而成,却令江之情态自然统一。作者观察之细腻,心思之慎密,惜墨之如金,学识之广博,已尽显无碍,令人叹为观止。二十余字,是一首水的情态诗,是水的神韵画,水的韵律曲。
写山,似在作画,如在吟诗,又像在塑人。起笔,二十四个字,山之情态,山之气氛,山之神韵,皆展示无疑。尤其“负势”“互相”“争高”六字,含动于静中,使冷峻之山竟带人的情味,这是远观。而近玩,使山有声有色,有明有暗,山间之情韵尽显于纸。“泉、鸟、蝉、猿”在文中奏出一曲和谐的天籁之音,使山,清幽而不失生机,冷峻而不乏热情。既有“蜀道”的险峻,又有“泰山”之雄浑,还有“黄山”之奇绝。小景文,的确是大手笔。】
单元写作
写作引导
抒情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文贵有情,感人心者情为先。好的文章往往是以情感人,没有情感的文章是枯燥的,矫揉造作的文章是虚伪的。考场作文尤其是需要真情,力求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
抒情的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诗,就使用了这种抒情手法。
2.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
也就是说, 间接抒情,就是把要表达的感情,依附于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和议论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表达方式上,分为三类:叙述抒情,议论抒情,描写抒情。
1)叙述抒情:一种寓情于事的的抒情手法,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
2)议论抒情:一种附情于理的的抒情手法,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
3)描写抒情: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写作时必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彩。
抒情需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
2.情感要有寄托,融情于景或事。
3.抒发的感情要健康、向上、鼓舞人心。
4.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
5.在语言表达上,适当运用排比、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气势,可以增强文章抒情效果。
范文导引
我与故事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他是大海,我就是海边的浪花。
后来呀,爸爸对我说:他是森林,我就是森林中的一棵小树。
少年时,爸爸对我说:他是太阳,我就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我的故事也是爸爸的故事,爸爸是我的故事的创作者,我就是爸爸创作的故事中的主角。
小时候,我最喜欢《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因为我就像那个公主,有着无数人的呵护,而爸爸无疑是最关爱我的人。爸爸在我童年的每一个时光里,扬起他大海里的波浪,拍打着我的海岸,让我在无忧无虑中享受童年的幸福。每一个见过我的人都夸我,说我的脸总是笑出两个酒窝,特别可爱,可他们不知道,这样开心的笑,是爸爸给我的。爸爸会伏在地下给我当马骑,爸爸会教我折纸飞机,爸爸会从空空的手心里变出一颗颗甜甜的糖果……在童年的故事里,我总是一个快乐的小公主。
渐渐地,我长大了。在我与爸爸的故事中,主角从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变成了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脸上的小酒窝不知啥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忧伤。这些忧伤有来自学习的压力,有来自与同学相处时的矛盾,还有的是自己无缘无故的失意。在过去的故事里,爸爸是我的参天大树,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他都用巨大的身躯保护着我;现在,故事情节有所改变。爸爸说,我需要自己成长了,我不能再躲在他的绿荫下度日了。但爸爸并没有完全放纵我,而是时不时地给我修整枝丫,薅松泥土,让我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水分。他不远不近地看着我,让我既能独立成长,又具有安全感。当我想重新躲到爸爸过去的故事中,去享受那浓密的树荫时,爸爸却很严肃地对我说: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后来呀,在爸爸的故事里,我真的在一天天长大起来,有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爸爸说,他是太阳,我就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我生活在爸爸的视野里,我有我自己的运行轨迹,我又总是离不开爸爸的照耀。我在自由地旋转,在享受着独自飞翔的快感。爸爸说,我不久就会成为一个真实的自我。可是,我担心有一天,爸爸会在故事中消失,我再也享受不到被爸爸照耀的温暖。
当爸爸把我送进考场的时候,我知道,爸爸在为他创作的故事结尾了。虽然我是多么不情愿退出爸爸的故事,希望永远做他故事的主角。但是,看到爸爸的双鬓都有了白发,曾经英俊的形象渐渐苍老了。于是,我想,我应该与爸爸换换角色了,让我来做故事的创作者,让爸爸成为我故事中的主角。我相信有一天——
我是草原,爸爸就是任意驰骋的骏马;
我是天空,爸爸就是自由翱翔的雄鹰;
我是高山,爸爸就是临风而啸的青松。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抒情意味的作文。作者用抒情的散文笔调来书写“我与故事”的主题,写法上别具一格。文章其实也写了故事,只是并非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而是将自己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对“我”的爱结合在一起,把爸爸假想成为故事的创作者,自己是爸爸创作的故事中的主角;然后,写自己在爸爸的创作之下,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这样的构思异常新巧,比直接讲故事的作文高出一筹。
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首尾的处理。首尾都用了排比的句式,在内容上,既前后勾连又实现了角色转换。可见作者的匠心。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按次序)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东方既白(已经)
B.少长咸集(都)  下江陵(攻占)  正襟危坐(端正)
C.向之所欣(向来)  火尚足以明(明亮)  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D.终期于尽(时期)  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增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兴怀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放浪形骸之外 遗世独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感慨系之 盈虚者如彼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俯仰一世 扣舷独啸   杯盘狼籍
3.下列句中的“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一觞一咏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俯仰一世
4.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举酒属客   七月既望
B.悟言一室之内    冯虚御风   杯盘狼籍
C.齐彭殇为妄作    山川相缪   相与枕藉
D.未尝不临文嗟悼   其下平旷   盖音谬也
5.下列词语中加红词全都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有泉侧出     一觞一咏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不随以止也   茂林修竹   而记游者甚众
C.有穴窈然     卒葬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6.下列句中的“其”的用法和意义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平旷
A.既其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其如土石何  方其破荆州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其进愈难 其孰能讥之乎   其见愈奇
D.其文漫灭  然视其左右  问其深
7.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欲之南海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   悟言一室之内
B.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足以极视听之娱
C.不能喻之于怀   感慨系之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及其所之既倦   之次所旁丛祠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8.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全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
A.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相与枕藉乎舟中
B.何为其然也   死生亦大矣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有碑仆道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B. 窈窕淑女 余音袅袅 正襟危坐 沧海一粟
C.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当务之急
D. 前仆后继 既往不究 深思慎取 奇伟瑰怪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字,完成问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下列句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诸怀抱 取:取得
B. 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C. 感慨系之 系:附着
D. 终期于尽 期:期限
11. 下列句中加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B. 夫人之相与 及其所之既倦
C.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引以为流觞曲水
D. 其致一也 列坐其次
12.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 当其欣于所遇
C. 不能喻之于怀 D.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二)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3.下列各句中“卒”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卒莫消长 B.卒起不意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卒惶急无以击轲
E.而卒葬之
14.下列各句中“适”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始适还家门 B.适得府君书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处分适兄意
E.少无适俗韵
15.对“文赋”的文体特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物写志 B.善于铺陈描写
C.语言骈俪藻饰 D.尤长于说理
(2019 海南文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7题。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①随意作行、草②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①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②行、草:行书、草书。
16.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天久雨且寒( )
(2)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 )
(3)遂悉偿所负( )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作文
18.阅读下文,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竞争激烈,往往失去应有的接触和帮助,也让我们未留心身边发生的那些如阳光般美好的事情。其实,人与人相处,贵在看到别人的美好和可贵。
请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拾起身边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B解析:A.次(旁边);C.向(过去),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D.期(至、及),加(更加)。
2.A解析:所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表原因的虚词。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不平凡,不同寻常。十一:今义,数词,表数字;古义,十分之一。
3.A解析:B.一些(量词);C.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都作动词用;D.一生。
4.B解析:“悟”通“晤”,面对面;“冯”通“凭”,乘;“籍”通“藉”,凌乱。
5.B解析:B.止:停止:茂:茂密;众:多;A.侧:从旁也,名词作状语。觞:喝酒,名词作动词。名:命名,称,名词作动词;C.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D .齐:把……看作相等,形容词作动词。
6.D解析:“其下平旷”中“其”为代词,代华山洞。
7.D解析:吾欲之南海,“之”动词。D项“之”都是动词,意义:去,到。
8.C解析:例句是判断句,C项也全是判断句。
9. D解析:究—咎。
10. D解析:期:至、及。
11. A解析:A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往、到达。C动词,成为/动词,作为。D代词,代人们/代词,代曲水。
12. A解析:A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13.BD解析:BD项中“卒”通“猝”,突然;A.到底;C.士兵;E.死。
14.DE解析:DE项中“适”为“适应”“适于”的意思;A.嫁人;B.刚刚;C.用,享有。
15.A
16.(1)并且(2)商店(3)全部
17.(老板)才出门,有人竟然用一千两银子买一把扇子,(老板)所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
18.优秀例文
拾起身边的阳光
一开始,我其实并不喜欢他们。
他们通常坐在地下通道的入口拐角,或是商场边的小巷子旁边。吉他盒子打开放在面前,里面散落着路人甚至下一秒就会抛诸脑后的施舍。一天之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唱歌,偶尔累了停下来,就拨一些简单的曲调。他们不唱周杰伦、林俊杰,大部分时间唱的都是郑钧、崔健、黄家驹这些歌手,偶尔试试邓丽君和王菲。声音略带沙哑,却别有味道。
然而我不喜欢他们。
在那时的我看来,他们无疑是不务正业。空有年轻的优势与气力,却不愿意好好工作。在我看来,那不算正经工作,因为他们无法养活自己及家人,他们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也在浪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的,那时我看不起他们,打从心底鄙视。
那时,我每周都要去武广那边上课。在武广到中山公园的地下通道中,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长年在同一个位置,衣服、头发长期脏乱,唱唐朝、黑豹、魔岩。可即使是唱到嗓子嘶哑,也永远只有很少的一点点钱。半大的小孩背着书包,漫不经心地丢一枚或几枚硬币在他的盒子里,然后将他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有一天,我和同学一起经过时,她走过去放了几枚硬币在他的盒子里;然后回来对我说:“他好开心啊!”
“开心?”我几乎是怪叫起来。她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解释:“他在活自己的人生。”其他的,我已经记不清了。然而,我一直记得那一瞬间的复杂心情,是的,复杂。我一直以为是在浪费时间的行为,有些人看来却是活出了自我。我一瞬间想到了自己,为了求学,放弃那么多爱好,牺牲了爸爸、妈妈那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我们有着看似正常而充实的生活,但我们并不是比他们多多少快乐。
现在?现在我尊敬他们,可能“尊敬”这个词语并不恰当。可我尊敬他们的勇气,也尊重他们的付出。后来有一次,我经过那位“歌手”身边时,我走过去放下钱,然后他对我笑了笑,说了句谢谢。
那个时候我竟然有些心酸。
走上台阶的时候听见他正在唱那首《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那个时候外面阳光灿烂,我觉得地下通道里面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