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文章。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演讲辞
定义
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通过它,讲话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演讲辞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写作要求   
第一中心必须突出;第二.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作者介绍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元培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48年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1年间,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写作背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我有一个梦想》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余年;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次举世闻名的演讲。
字词汇总
肄业(yì) 弭谤(mǐ) 造诣(yì) 砥砺(dǐ lì)
相勖(xù) 訾詈(zǐ lì) 店肆(sì) 商榷(què)
歧视(qí) 兑现(duì) 给予(jǐ yǔ) 崭新(zhǎn)
履行(lǚ) 拯救(zhěng) 巍峨(wēi é) 蜿蜒(wān yán)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第2到第4自然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第三部分(第5 自然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
《我有一个梦想》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交代集会原因。
第二部分(第2到第16自然段)号召黑人斗争。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梦想平等自由。
把握重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本文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把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我有一个梦想》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了“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明确: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里的“秋天”与“酷暑”指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知识迁移
(2019-2019 淄博一中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历史题文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文中加红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功利???? 异端斜说 ????? 瞻(zhǎn)之在前
B.残痛???? 甘之如怡??????和(hè)者盖寡
C.竖子???? 昌明民主??????抡(lūn)起大棒
D.申斥???? 愤世疾俗??????恪(kè)守真理
2.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 )
A.明日黄花????? 法治????? 我行我素????????
B.过眼云烟????? 法治????? 特立独行
C.过眼云烟????? 法制????? 我行我素????????
D.明日黄花????? 法制????? 特立独行
3.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
B.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C.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
D.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参考答案
1.C(A斜—邪,?邪基本字义:不正当,不正派。如邪恶、邪念、邪说。B残—惨,惨痛,悲惨痛苦。残,从歺( è 歹),戋( 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怡—饴,饴用麦芽制成的糖浆;D疾—嫉,嫉:仇恨,痛恨,愤世嫉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2.D(明日黄花: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与“命运”不搭配。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名词性;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动词性。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褒义词;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倾向于贬义色彩。)
3.B(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旧社会”和“新中国”的角度思考,前者更强调其对祖国的忧患,与“爱国”衔接较当,后者则重在突出其“实事求是”的品性。对联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字,应选“模”为平(“重”为仄)。)
拓展阅读
我有一个梦想
我想去流浪。
张开双手拥抱大地,一如举起双臂伸向火焰,触摸大地,爱恋大地,尊崇大地。它的平原,它的荒漠,它的高地,它的海域。我要去流浪,去寻找那许多让我感动的万物:破晓的鸟鸣、拍岸的海浪、黎明时的拂面和风、单纯朴实的荒漠。
我想去流浪。
去欧洲的大草原,聆听靠坐在马车上的少年吹奏草叶笛;去英国的古城堡,轻触那古老的石壁,倾听历史的沧桑;去法国的高顶教堂,听听自己的回声在那里庄严地回荡。
我想去流浪。
去西班牙感受那火热的激情,去欣赏那美丽的玫瑰;去水城威尼斯,乘坐小舟在鲜花与歌声中漫游。
我想去流浪。
去古罗马斗兽场,在那里,想象昔日奴隶为生存而不得不互相残杀时发出的悲愤的怒吼,以及奴隶主那无人性的押注喝彩;去雅典,去特洛伊城,去寻找古时英雄及众神的激烈战斗的故事。
我,想去哪里流浪?
是撒哈拉,那片古老神秘的沙漠,那个曾一度吸引着三毛的地方。
我承认,那片土地单纯枯燥,不讨人喜爱;甚至对许多人来讲,那里就意味着忧郁、死亡。但那里,却是最能撼动我心的地方。
那是一片既不优美,也不安适,但却朴实无华的土地。广袤、平坦、空旷、荒芜,几乎永远相似的天空,悄无声息,安宁的土地。每一天,除了太阳从沙漠上升起,运行到山丘后落下之外,很少变化,很少意外,很少新奇,永远静寂、晒烤,不分范围;或者在最后一阵南风的吹拂下,沙堆改变了位置和形状。
我走上高地,面对那辽阔的地平线,四下望去,无挂无碍,往东往西,从南到北,君临一切:山峦、城镇、绿洲和沙漠,或许还有一小队偶尔经过的骆驼。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当我走到沙漠的尽头,那里沙漠与海洋相接,沙漠的天空与海洋的天空相连。在那个广阔与广阔连接的地方,我的心灵也会变得更加广阔吧。
当想结束流浪,想休息时,我会回家,回到亲人身旁。父母也许已体力不济,正需要我照料。我会回去,用爱回报他们,伴他们一起迎接晨曦,送走夕阳。
其实,我亦不知自己梦想的到底是那无依无牵绊的流浪,还是流浪后的亲情牵绊。但有一点我知道,流浪之后,我会更加珍惜与亲人团聚的时光。
希望年老时,我能回忆的不只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奔波,或是无所事事的虚度,我在青春最美时将青春给了自然,在懂得付出爱时将爱给了亲人,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我今生最美的梦想。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学会用心去看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学会拿得起来放得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重新开始新的起点。
学会转移心情,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从悲伤挣扎出来,才会让自己快乐起来。
学会向前看,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来不及回首。
学会坚韧不拨,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战胜生活中好多困难。
学会渴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动力的源泉。
学会享乐,因为这是我的努力付出所收获的成果。
学会奋斗,因为它是我美好人生的伴侣。
学会博爱,因为它可以给我力量,只有博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学会感恩,因为它可以带来融洽,带来快乐,不让自己留有遗憾。
人生之路脚下走,生活之辛心间流。风霜雪雨,傲骨寒霜,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红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塞(sāi)责 贻(yí)误 孜孜(zī)以求
B.商榷(què) 弭(mǐ)谤 鲜(xiān)为人知
C.当轴(zhóu) 相勖(xù) 大有裨(pì)益
D.訾詈(lì) 敷衍(yǎn) 有案可稽(jī)
2.(2019 杭州二中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宅邸 惊惶 颤巍巍 喋喋不休
B.蹒跚 赝品 矮礅礅 高朋满座
C.踯躅 飓风 肺痨病 美伦美奂
D.痉孪 屠戮 妊娠纹 万籁俱寂
3.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入法科者尽可肄业(就学)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B.二曰砥砺(培养)德行。
C.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商讨)可也。
D.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详细知道)。
4.(2019-2019 忻州一中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视而不见。
B.某些监管部门对黑心矿主的违法违规行为心知肚明,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姑息纵容,导致恶性矿难屡屡发生。
C.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俯拾皆是。?
D.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栉风沐雨,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2019-2019 绍兴一中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B.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世俱杯”比赛,与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C.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胜任。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6.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7.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8.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
马丁·路德·金
  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正是美国2200万黑人从事一场创造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长夜的时刻。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蔑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建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唤兄弟情谊的孩子们,却受到消防水龙头的喷射、警犬的吠咬乃至死亡的回击;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轻人,却被虐待和杀害;我深知,就在昨天,仅仅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焚烧;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萎靡不振和痛苦不堪的贫困深渊里饱受折磨。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得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同:非暴力,并非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暴力与压迫,而不诉诸暴力与压迫。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基础,便是爱。
  体现我们对抗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赖于斗争的武器。它意味着: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它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痛苦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受痛苦,而不加诸别人。
  非暴力,寻求消除作为当代人类重大困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后状态,寻求通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舞它的人变得高尚。
  我今天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勇敢的信念。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我不接受这种观点:目前人性的“现存状态”,使人在道德上无法企及那种永远与之相对立的永恒的“应然状态”;我不接受这种观点:人只不过是生命的河流中的漂流物和废弃物,无法对其周围正在出现的事件发挥任何作用。
9.注意第二段段首是“获得”,而不是“接受”。据此分析:这段是说谁的“深刻认同”?
10.分析第三段的几个“意味着”,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说什么叫做“非暴力”。
11.掌握“释句不离段意”的方法,联系第五段首句对“信念”的思考,怎样理解“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的含意?
12.结合“在道德上无法企及”“与之相对立”等语句,解释什么叫做人性的“现存状态”和“应然状态”?
参考答案
1.D(A项的“塞”应读为“sè”,B项的“鲜”应读为“xiǎn”,C项的“裨”应读为“bì”)
2.A(B矮墩墩;C美轮美奂;D痉挛)
3.B(应为“磨练”)
4.D(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心知肚明: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5.A(B“不仅”“而且”后分句换顺序。C项,“俄方希望充分发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成分残缺,“发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作用”。D项,“中央在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结构混乱,应把“在”调到“中央”前面。)
6.宗旨: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守的基础。
7.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8.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9.这里说的认同者指的是国际社会,正义舆论,具体的是近指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们。
10.不遵守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和法律,同时又不反抗地接受触犯这种制度和法律应得到的处罚,而且,只针对制度法律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例如,美国的许多场合禁止黑人进入,属于种族歧视的法律,非暴力运动者无视这种禁令,坚持进入,并且平静地接受白人的辱骂殴打甚至屠杀,或者法律的处罚。
11.历史没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最终令人失望。马丁否定这种观点,作为对第一句“信念”的反面说明。
12.人性的“现存状态”指当前存在着的包括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在内的各种丑恶的不道德的本性;“应然状态”指人类文明追求的理想的人性,具体近指的是民族平等,远指的是人类普遍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