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新课导入 很多同学应该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你还记得《安徒生童话》中的哪个故事呢?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年—1875年),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和“现代童话之父”。
安徒生的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野天鹅》等。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火柴、火焰、蜡烛”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写了几次小女孩擦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读词语火柴围裙可怜暖和火焰蜡烛告诉饥饿温和寒冷挣钱清晨乖巧卷发几乎冻僵薄纱划火柴明晃晃喷香词语解释整体感知 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4)大年夜的晚上,一个赤脚
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10)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看
到的种种幻想。
第三部分:(11—12)小女孩冻死在街头。课文解读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对于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小女孩在大年夜又在干什么呢?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孤独。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让人心疼小女孩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穿着鞋子,为什么后来后赤着脚在街上走呢?从“一向”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家里非常的穷,她自己平时根本就没有鞋子,多可怜的孩子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头,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每个窗子里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对 比富人家里灯火通明,烤鹅飘香小女孩走在街头,又冷又饿。大年夜流落街头又冷又饿,赤脚前行一无所获,不敢回家讨论交流阅读5—10自然段思考: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第一次擦火柴: 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第二次擦火柴: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 火柴燃起来,发出亮光来了。第三次擦火柴: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 有一颗星星落下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段话暗示了小女孩的死,同时也预示着小女孩在下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第四次擦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第五次擦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倆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大火炉——温暖烤鸭——美食圣诞树——快乐奶奶——关爱想让奶奶带她走——幸福寒冷饥饿痛苦可怜悲惨合作探究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寒冷使小女孩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火柴擦燃后出现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变为现实,永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想要留住奶奶。小女孩连续擦燃火柴的举动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通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和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感悟提升 是呀,同学们!美丽的幻想,残酷的现实!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如此美丽可爱的小女孩竟然冻死在街头,无人问津,当时社会是多么冷漠!痛心之余,更多的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度里,当危险与灾难降临时,人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和谐、美好。结构梳理 卖火柴
的小女孩残酷现实:大年夜 下着雪
赤着脚 又冷又饿美好幻象:渴望温暖、关爱
向往幸福、快乐悲惨结局:冻死街头,无人关怀揭露黑暗同情遭遇拓展延伸如果你在街头碰到这位美丽的小姑娘,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试着写一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作特点
1、作者的想象丰富、合理,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
2、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和她在擦火柴时看到的种种幻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这是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关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几句,如,“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天里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可为什么她还是擦着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3、“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
4、“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在教学中,这里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5、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对词语的理解
圣诞树:基督教徒12月25日纪念耶稣诞生,把这一天叫“圣诞节”。过圣诞节的时候,把砍下来的枞树或松树陈设在屋内,用蜡烛、糖果、纸花、玩具、画片等装饰起来,叫作圣诞树。
闪烁:发出光亮。
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体上的东西,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躯体。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而该课文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经典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情感目标:重点学习1—4自然段。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幻象”部分奠定浓厚的情感基础。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并辅以“情境教学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情境教学法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并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既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诱发学生情感,又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了解安徒生。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又突出了本篇教材的训练重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检查预习并理清课文的脉络。
对于本课的生字,由于我班的学生对生字的识字方法掌握得较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读音,并理解多音字“喷”。
再引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讨论,再在集体学习中理清文章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卖火柴、擦火柴、悲惨地死去。”三部分,降低了分段的难度。
(四)学习第一段。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精读“卖火柴”这部分,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这一部分虽不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象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中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读自悟,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
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再归纳出 “可怜”这个词。抓住这一中心词,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
(2)读议结合,精读理解。
1.(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读课文说出是从哪些地方读懂这个小女孩的可怜?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板书:可怜的小女孩)
2.让学生选一两句话读一读或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女孩的可怜。(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比较法”等读出或说出小女孩的“可怜”。师生共同归纳出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寒冷、饥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再放手让学生合作小组读课文,说说又是从哪些语句读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例如:理解小女孩的可怜,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重点指导第二句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我安排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教学中我先扶学这一句,让学生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总结学法,学生学到了学法,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女孩的可怜还体现在“饿”。这一方面比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理解。在理解“小女孩没有欢乐、无人疼爱”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点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打下了伏笔。同时也落实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突破了难点。
(3)回归整体,深化理解,引导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学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孤单、痛苦四个方面后。我再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说说“看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既突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4)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中连续出现三次,教学中不容忽视。我主要用小黑板出示: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
“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感情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安徒生简介
对于中国的少年儿童读者来说,安徒生是他们最早了解的一位欧洲作家。安徒生童话指安徒生创作的一系列童话故事。这些故事脍炙人口,为各国儿童、成年人所喜爱。
安徒生是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贫困生活使他创作的童话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穷人鸣不平始终是安徒生童话的一大主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安徒生的童话中有些故事带有明显的讽刺的特色,如《皇帝的新装》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奉承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海的女儿》《野天鹅》《白雪皇后》则讴歌了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出“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安徒生的童话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大量运用人们的口语和民谣传说;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创造的许多艺术形象,如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等已成为欧洲文学中的典故。
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一生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把天才和生命全部献给了“未来的一代”,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本有多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选集》。认为安徒生的童话只属于儿童是不确切的,有些故事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内涵也许只有成年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安徒生自己曾说,他写童话“不仅为教育孩子,而且也为教育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