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朱德的扁担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路途遥远的茅坪挑粮食上山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这样的情感。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离学生们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鼓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红军”会师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扁担的图片;朱德的画像。
2.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朱德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机板书课文题目的一部分——扁担。
2.学生认读词语。提醒学生注意“扁担”的“担”要读轻声;而在“一担粮食、挑担”中“担”读dàn。
3.引导学生交流扁担的用途,教师相机简单介绍:扁担是指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扁而长。
4.引导学生质疑:这是谁的扁担?教师补全课文题目——“朱德的”,相机指导学生认识“朱”“德”两个字。“朱”字和“未”字很像,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朱”是独体字,在文中表示姓,通常多用于表示红色。“德”字注意右半部分的组成,中间的一横不要丢掉。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5.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朱德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题目中有四个字是本课的生字,其中有两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利用图片,出示题目,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读书时遇到的易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2)课件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在读词中组织学生认读生字。
◎毛泽东 朱德
“泽”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择—泽。可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
◎同志 队伍 敌人 打仗
“志”和“士”进行比较,“士”本义指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志”表示内心目标,所以加个“心字底”。“伍”“敌”“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认读词语后再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同时依托语境理解这组词语的意思。
◎山高路陡
认读词语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相机出示词语“陡坡、陡立”,加深对“陡”字的理解。
◎学习多音字“难”,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
nán:难过、为难。
nàn:难民、难友、灾难。
◎扁担 会师 红军 战士 心疼 不料 敬爱
①指生领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朱、志、师、战、士”是翘舌音;“泽”是平舌音;“仗、疼、敬、争”都是后鼻音;“扁、担、难、战”都是前鼻音。
②开火车读。
③集体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引导学生围绕“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来总结。
4.小组交流汇报:朱德和大家一块儿挑粮。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5.引导学生质疑。
(1)“会师”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再藏了?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这几个字?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做法。把学生质疑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切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导学生朗读,相机讲解“会师”,并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地势险要。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会师”在这里指的就是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及时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2)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从中可以明白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①敌人和红军离得很近。
②敌人就在旁边,红军行动很危险。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分别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
第一句:写红军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第二句:写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要到山下挑粮食。
第三句:写去山下挑粮很困难。
第四句:写大家都争着去挑粮。
(3)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去山下挑粮很困难?
(4)学生交流明确: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相机板书: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5)指导学生再读“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挑粮的艰辛:我们在平地上走五六十里路,白天出发,回来时天几乎黑了。何况山高路陡,战士们还要负重行走。
(6)指导朗读第四句话。引导学生从一个“争”字感受战士们“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
(7)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四、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2.着重指导学生发现本课左右结构的字。提醒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生字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要写得端正、美观,还要注意正确的笔顺。
3.指导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
军: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
扁:半包围结构,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古同“匾”,引申为物体平而薄,如“扁圆、扁豆”。户字头的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的空间,第八笔竖在竖中线上。
担:左窄右宽。“扌”细长,“旦”的“日”宽扁,最后一横稍长。
师:左窄右宽。左边第二笔是竖撇,右边首笔是横,不要写成撇。
伍:左窄右宽。“五”第二笔竖稍斜,横折沿横中线上起笔,末笔横稍长。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生描红,临写。
6.投影反馈并评议。评价关键笔画和部位。修改练习。学生修改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各自练写一个。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范写。从写字、执笔的姿势,到每个笔画的书写,都要规范、正确地引导,以扎实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巩固练习,延伸铺垫
1.选词填空。
敬爱 亲爱
(1)我和( )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了快乐的节日。
(2)他要送( )的张老师一份精美的礼物。
2.联系下文,思考铺垫:战士们因为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及运用能力;二是回顾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分析课文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说说红军挑粮有哪些困难。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不仅能巩固学过的内容,还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中去。
二、推敲感悟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找出原因。
2.学生交流,感受朱德的辛苦:朱德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3.画出描写朱德白天挑粮、晚上研究打仗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4.引导学生交流词语。
(1)选一选,连一连。
挑着 穿着 戴着
草鞋 斗笠 粮食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通过对朱德的穿着和动作的描写,学生感受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①加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不能。动词相对应的对象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随意换。)
②想象负重翻山越岭的困难。
③小结: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一样挑着满满的粮食,这就是“同甘共苦”。
④学生齐读词语。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敬佩的语气读,“一块儿”要重读。
(2)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已经没有时间休息了,他太累了。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朱德同志的忙碌。
②补充资料:白天,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查看地图、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
(3)引导学生明确朱德同志这样忙,这样累,战士们看了心疼。所以,他们就把朱德同志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们以为,没了扁担,朱德同志就挑不了粮了,就可以休息了。
5.小结:这真是朱德同志“累”中见真情,战士们“藏”中见真意呀!(板书:藏。)
6.理解朱德“找扁担,写名字”。
(1)读句子。理解“不料”。引导学生换词理解,体会“不料”就是“没有想到”的意思,并练习说话,如“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
(2)引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的这五个字,是向战士们表明他的决心,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板书:找、写。)
7.体会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1)引导学生思考:看到此情此景,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结:战士们的心里会涌起对朱德同志的无限敬爱之情。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始终抓住“扁担”二字,从战士们的“藏”到朱德的“找”,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扣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推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三、总结升华
1.过渡:读到这儿,你一定了解到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了吧。多年后,当你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根扁担,你会想些什么呢?一定会想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想到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吧!
2.引导学生感受朱德具有“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板书: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3.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位伟人的名字——朱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深情话语,以及学生的再次联想,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朱德同志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发了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四、指导书写
1.出示三个字:战、士、志。
2.指导书写“战士”。观察并说说关键笔画,讨论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战”右部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似弯弓待发,末笔点不要丢掉。“士”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修长笔直,写在竖中线上,末笔横较短。“志”上窄下宽,“士”上横长下横短,心字底卧钩有弧度,第二点稍高,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仿写,写之前强调书写姿势。
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强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五、拓展阅读
1.阅读《丰碑》《三人行》《草地夜行》等文章,课后再读给家长听。
2.搜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在班上介绍。
设计意图:建议学生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讲一讲故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来回五六十里 藏
山高路陡 找
写
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面窄,了解的知识并不丰富。朱德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离学生很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我列举了以下几点较为成功的做法:
1.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课文中人物之间的距离。首先,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再由老师出示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的“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让学生了解当时环境的险恶,为理解下文挑粮的艰苦做了铺垫。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朱德的了解,从而为体会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2.紧扣关键词,想象说话,体会人物品质。本文并不长,简练的语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很好地写出了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老师帮助,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说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