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本文讲述了两只小熊为了分一块奶酪拌嘴,狐狸帮他俩分奶酪,结果自己把奶酪吃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相处要懂得谦让,不然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本文富含想象,幽默有趣,旨在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角色朗读、丰富语言积累,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一、识字方面:(重点)1.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在课题中识记“奶酪”。2.随文识字(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俩”,结合图片理解“俩”。(2)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拌”,联系上下文理解“拌起嘴”。(3)用小儿歌的方法识记“匀”,结合“不匀”理解“匀”。(4)用偏旁归类法识记“嚷”,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嚷”。(5)结合词串识记“整”,联系上下文理解“整”。3.儿歌检测识字:“奶、酪、捡、急、始、拌、吵、帮、仔、瞧、便、匀、咬、整、剩、俩、嚷、公”
二、写字方面:(重点)借助色块,引导观察结构、占格、笔顺、易错笔画、编小口诀规范书写“奶、始”2个生字。
三、课文学习:(难点)以学生课题质疑为主线,通过“读故事”的形式,教会学生“角色体验与情境对话”,感受朗读时人物的表情、动作。做到读谁像谁,在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中,积累分角色朗读的经验。读懂故事内容,领会故事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揭题 质疑课题】
1.出示奶酪图片,谈话交流,认读词语,识记“奶”、“酪”。
2.导出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给谁分”“为何分”“怎么分”“结果呢”。
【板块二 初读检测 随文识字】
1.检测朗读,指导长句。
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
2.随文识字“俩、拌”。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俩”,结合图片理解“俩”,词串巩固。
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拌”,联系上下文理解“拌起嘴”。
【板块三 走进角色 品读课文】
(一)品读“给谁分”“为何分”(2-4段)
第二段:这时有只狐狸跑了过来。
第三段:“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
第四段:“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熊弟弟对狐狸说。
1.点名生读。
2.指导角色语气,做到“读谁像谁”。
3.自由练读。
4.展示朗读,读懂前两问。
(二)品读“怎么分”(5-9段)
第五段:“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第六段:“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1.抓表情“笑”感受狐狸狡猾,随机指导朗读。
2.随文识字“匀”“嚷”。
3.用小儿歌的方法识记“匀”,结合“不匀”理解“匀”。
4.用偏旁归类法识记“嚷”,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嚷”。
5.抓动作“嚷”指导朗读,感受小熊的“计较”。
第七段: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第八段:“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1. 指名读,把握不同角色的语气,指导朗读。
2. 师生合作读第九段,总结“怎么分”的内容。
(三)品读“结果呢”(10-11段)
第10段:“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1. 结合词串随文识字“整”。
2. 通过抓住表情、动作,根据创设的情境读出小熊的“生气”。
3. 引出下文。
第11段:“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
1.指导朗读第二次“笑”,体会狐狸的真实想法,读出得意。
2.体会公平,结合课后题,明白道理。
【板块四 演读课文 情感升华】
1. 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2. 学生配乐展示朗读,德育渗透。
【板块五 写字指导 归类点拨】
1.学生观察,交流。
2.利用口诀指导写好“奶、始”两字,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领,落实“奶”的笔顺。
【板块六 儿歌总结 推荐作业】
1.儿歌串字,巩固记忆。
2. 作业超市,可编可读。
(1)创编故事。(2)阅读《酸的还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