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23 13: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2019泰州 41.)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2.(2019内江9.)阅读右图,在图中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 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3.(2019天水10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 依法治国的政策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4.(2019山西 8.)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来源%:@中*^~教网]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③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来源:中&@
5.(2019漳州20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6.(2019张家界1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共同繁荣发展 C.西部大开发 D.尊重宗教信仰
7.(2018乐山18.)右图表明的信息是( )
(?http:?/??/?www.zzstep.com"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A.我国在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援助 B.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 D.图中标注地区成为独立王国
8.(2018莱芜15.)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9.(2018广西贵港1.)市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它的成立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改革开放政策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二.材料题
1.(2019海南 2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承载着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绣红旗】
材料一 图中的红旗是1949年10月7日在重庆渣滓洞关押的革命人士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所绣。
孙明霞拿出了那面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江姐连连亲着“监狱之花”的脸,“孩子啊,你要记着:当你长大了,当你的孩子也从你手上接过红旗那天,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
——摘编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为保卫红旗,无数先烈捐命沙场。作为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完成以下题目:
A.从以下所列,选出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 。(2分)

B.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请写出你从先烈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品质。(2分)
【“读”国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
(2)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为此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意义。(3分)
【升区旗】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用13亿人的智慧,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回归后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6分)
2.(2019泸州 37.)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体现着政治的指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

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系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构成秦朝政治体系的主要制度(至少两个)。通过这个体系,秦朝建立起怎样的国家体制?(3分)
材料二 以国王的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招募军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保证议会定期召开;法国的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的影响。(3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理解。
材料四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制度 影 响
A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B 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C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根据材料四,依次写出表格中A、B、C所的代表的制度名称。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4分)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C C A D A B B A
二、材料题
1.(2019海南 23.)【答案】
(1)A.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杨靖字、佟麟阁;(每点1分)(2分)
B.精神品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2)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或者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任写两点,每点1分)(2分)
(3)原因: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民族团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任写六点,每点1分)(6分)
2.(2019泸州 37.)【答案】
(1)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三个任意答出两个即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2)君主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或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4)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图一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邮票 图二 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

林则徐、谭嗣同、李大钊、杨靖宇、佟麟阁、黄继光、邱少云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别行成区的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9年12月20日,五星红旗与澳门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8年10月24日,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连接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港珠澳大桥触发的经济末端的细微变化,已经在730多万香港居民和65万澳门居民中悄悄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