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31张ppt+教案+l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31张ppt+教案+l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8-23 10:43:53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周玉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内力作用8/23/20192019/8/23 地质作用地球内能太阳辐射、重力能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使地表趋向平缓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喷出——玄武岩侵入——花岗岩岩浆岩8/23/2019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口湖火山岛火山锥 除了对地表的塑造。火山活动的产物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
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是有用的建筑材料
火山渣等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物质,是21世纪高新“绿色工业材料”
火山灰却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如印度尼西亚盛产甘蔗,中美地区盛产水果 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原因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 内力作用-2.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2.变质作用自古华山一条路 江西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的罗赖马山
从平原上拔地而起,悬浮云端,气势恢弘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断层的基本形式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我们刚才看到了庐山、华山、罗赖马山的拔地而起、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
那世界上的山峰是否都是断层形成的呢?角度1角度21.图中哪些字母或数字是背斜?
2. 总结识别背斜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
岩层的弯曲方向
从中心到两侧岩石的新老关系(1)A、B、C、D四处在地质构造上的名称分别是:
A 地垒 B 地堑 C 向斜 D 背斜
(2)C处在地形上属于山岭,形成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3)图中D地貌名称是谷地;D处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与华山在其成因上相同的是(A)
A.泰山 B.渭河平原 C.汾河谷地 D.喜马拉雅山背斜向斜断层1.石油、天然气埋藏区2.隧道选址5.储水地址4.铁路、公路、
桥、水库应避开3.泉水、湖泊分布地D.底部低凹、易汇集水C.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A.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水库易漏水。E.切断地下水层,
地下水沿裂隙涌出B.由于天然气和石油密度比水小 实际应用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一般以公路为主,以铁路为辅。
因为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3. 地壳运动1.岩浆活动2.变质作用②水平运动—褶皱
背斜、向斜、地形倒置、应用①垂直运动—断层
地堑、地垒及应用喷出活动侵入活动本节学习框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古至今,有多少渊博学士,他们满腹经纶,却以“山人”自诩,留下了旷世的画作和文章… 寄情于名山之间《溪山清远图》宋-夏圭“画中山石坚挺,树木润秀,极尽山水淡远微茫之趣” 寄情于名山之间《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丘陵起伏,峰回路转” 寄情于名山之间《赤壁图》明-仇英绵密画风工整细腻,表现山水之空灵秀美《落霞孤鹜图》明-唐寅 寄情于名山之间“诗情画意浑然天成,观之,如有一股青碧之气迎面扑来。 ” 寄情于名山之间气韵丰盈 寄情于名山之间 杨占山《雲锁群峰》“表现的山体纵横奔放,畅快淋漓,刚劲多变而趣味盎然” 寄情于名山之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由此可见,山水文化已深深根治在广博的中国文化里,其实山水之情不仅仅存在于文化层面,还存在在更高的哲学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哲学… 直击高考—走进时光隧道???????????????????????????????????????
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ATHANKS
FOR WATCHING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2)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2)通过对各类剖面图的判读,学生能够判断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发生先后顺序,并将地质构造的特点应用于生活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使学生萌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实践应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理解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1.配乐导入:分别展示简介喜马拉雅山系、华山北坡大断崖、泰山和乌兰哈达火山群图片。
提问:构成这些自然景观的基础叫做地貌,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并对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思考
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
地质作用的概念
讲解地质作用的概念;以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方面的不同,讲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填表回答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内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岩浆活动
3.结合岩浆活动的图片,讲解岩浆活动的两种方式,让学生分组观察玄武岩和花岗岩岩石,并阐述两类岩浆岩形态差异的原因
仔细观察并思考两类岩石的不同之处及成因
通过岩石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大量丰富的图像资料,补充课外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结合实例,讲解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三种影响
变质作用
5.讲解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典型实例
思考记忆
了解变质作用及典型变质岩
地壳运动
6.引入地质构造的概念后,结合图片,利用断层模型讲解地垒和地堑,并用宁夏平原的例子予以补充拓展
阅读和分析材料,自我学习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既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7.利用教具讲解褶皱结构,然后做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考题中常出现的两种地质剖面图,找出两张图中的背斜结构,再进一步总结出识别背斜的两种方法,并与小组同学讨论商定最终答案。
8.展示一则典型例题,通过题目讲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做题,温故知新
9.连连看:教师要求学生将幻灯片中展示的不同地质构造、它们的实际应用及原因解释这三部分对应连接起来
自我学习,完成连线,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答案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0.讲解一张川藏“之”字形公路照片和一张与山地交通有关,而且体现人地关系和谐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体现的地理原理。
深度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这两幅图不仅讲解山地(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而且强调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小结
11.展现本节课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本节知识,再次强调内外力对地表塑造的不同作用。
积极思考,总结回答
温故巩固
中国的“山水文化”
12.配乐展示一组由古至今的山水名画,让学生感受中国名山大川的魅力,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画中的山大多是讲过的哪种山?并进一步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描述山川的古诗句。
观看图片,引起情感共鸣;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升华课程,将地壳运动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相结合,将本节课提升至文化和哲学的层面,在此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练习
13.展示并讲解一道有关地质剖面图的常考高考题
做幻灯片上的高考题和学案上的评测练习
学以致用,掌握常考题型
板书设计: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2.变质作用
3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当地时间6月5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部的普耶韦火山开始喷发,这是该火山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的烟雾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据此回答1~2题。
1.该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2.在该火山口附近最可能发现的岩石是(  )
A.石灰岩 B.页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A????????? B?????? ???C?????? D
读山地M图,回答4~5题
4.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C.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5.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华山???C.喜马拉雅山??D.泰山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回答第6题。
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6.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二.填空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4)题。
(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__地比较好。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