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林黛玉进贾府》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林黛玉进贾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通过琐细之处了解贾府。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世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字词汇总
字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盥(guàn)沐
两靥(yè) 忖(cǔn)度 嗔(chēn)视 纨裤(wán kù)
词语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可怜:可惜。 态度:神态。
风骚:姿容俏丽。 惫懒:涎皮赖脸。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 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茗碗:茶碗。茗,泛指各种茶。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屏,抑制呼吸。
憨顽:天真顽皮,憨,朴实天真。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是说贾宝玉腹中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膏粱:指富贵子弟。
纨裤: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写林黛玉来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把握重点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文章一开始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父亲林如海也非等闲之辈,可以说她出身名门,有很好的家世门第,就是在她眼中“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就更不凡了。那么,二等仆妇、一等仆妇、贾府主人的用度,就不可推测了。从林黛玉的角度可以看出贾府非同一般。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作者不厌其烦的用了许多“大”字,还说看门的是“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不但表现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暗示了贾府的显赫高贵的地位。“敕造”揭示了贾府显贵社会地位的来历。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费尽周折进入贾府,告诉人们侯门深似海;连续换人说明仆佣、丫鬟等级分明,进退有度,从而显示出贾府的不凡地位。
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这段借黛玉之眼,写出贾家三姊妹的高贵、衣饰华美、极度雍容。同时分别写了写出了贾迎春的温柔沉默和气,贾探春的顾盼神飞、精干脱俗,贾惜春的形容尚小、柔弱。
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绸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这段描写,表现了贾府建筑布局的讲究,突出贾赦院落的“小巧别致”特点。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作者写“荣禧堂”的陈设,从上到下,从大到小,写得细腻而有层次。这里有皇帝的御笔,有权贵的手书,有镶金嵌银的古董,有国外进口的奇珍,凝练而集中地写出了贾府的“豪华富贵”和社会地位。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jì),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耳房内的摆设考究、华贵、屋内的摆设各具特色,细节之处都显示出这个家族的气派,吃穿用度,的确“与别家不同”,说明这个家庭是百年望族、世禄之家。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作者花大量的语言写吃饭的场景,显示了这个家庭处处讲礼节、讲排场,反映出这个大家庭的奢华,突出了贾母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本是贾府的人。她嫁出后,不止一次的拿外边和贾府做对比,发现不同,感受到差异性。就多次告诉林黛玉,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确实与众不同,不是寻常人家。
知识迁移
(2018 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二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一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⑾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⑿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⒁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有删改)
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
答: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
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答:
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
答:
5.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答:
参考答案
1.(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2.(1)突出了古城鲥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3.(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置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问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3)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4.(1)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2)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5.(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拓展阅读
曹雪芹笔下的北京地名
户力平
《红楼梦》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北京,有的说是南京。但书中所描写的景致,却南方、北方兼而有之,其中涉及的地名就有近百个。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还提到了十余个老北京的地名,如鼓楼西大街、苇子坑、水月庵、花枝巷、兴隆街等。
  北京是曹雪芹生活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他在到西山著书之前,曾在清时的右翼宗学府任过职(今西单的小石虎胡同)。应当说,他对京城的人文地理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而且他的创作并非完全是杜撰,而是曹家兴衰的艺术反映;所以《红楼梦》里出现的地名,也应是有现实对照和一定背景的;只是这些地名与他笔下的“大观园”一样,被艺术化了。
  “鼓楼西大街”是《红楼梦》第57回所写的地名,说到它,老北京人再熟悉不过了。它位于西城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元明时称斜街,因位于鼓楼之西,所以清末时又称鼓楼西斜街,1965年改称鼓楼西大街,它是北京城内比较古老的街道之一。从元代开始,沿街的商业就比较发达,并有多家著名的当铺。该街的南侧有著名的恭王府,有人考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此为蓝本而写的。
  《红楼梦》第32回中有个写到:“兴隆街”,是贾雨村在京城的住处。据考证,清代时北京共有五个兴隆街:一个在东郊,三个在外城,只有一个在内城。而外城比较著名的,是位于崇文区西北部的兴隆街,就是现在台基厂路口往南的祈年大街上,有东兴隆街和西兴隆街之分,因胡同内的兴隆寺而得街名。这个兴隆街与曹氏“蒜市口十七间半”故居邻近,曹雪芹应当熟悉这一带的景致,以此街名入书,是有可能的。
  “小花枝巷”出现在第64回里:“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北京曾有多条叫花枝巷或花枝胡同的地方,至今在德胜门内三不老胡同附近还有一条花枝胡同。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这个花枝胡同。但也有人认为,曹雪芹所写的小花枝巷是位于通州城东南角的花枝胡同,此巷在张家湾镇南门内以西,东西走向,曹家当铺就在巷内路南,今遗址尚存;在此巷中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直通西门内大街,被称小花枝巷。由此联想,曹雪芹对这一带的景致也应当熟悉,以此巷名写入书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苇子坑”在第47回中,住在京城北部,特别是德胜门外一带的人都知道,多条公交线路均有“苇子坑”的站名,而老北京人多称其为“德外苇子坑”。早年间,在北京周边,曾有多处叫“苇子坑”的地方,皆因水塘较多,里面生长着许多芦苇得名,并以德胜门外的苇子坑而知名。但从书中的风物描述看,曹雪芹所写的苇子坑应是“德外苇子坑”,因第47回中,还有薛蟠被打的不能骑马,贾蓉只得去前面“关厢”内雇了一乘小轿,将之送回府中云云。“德外关厢”乃是众所周知的地名,明清时北京有两个北门:安定门和德胜门,但安定门内无关厢,只有德胜门有关厢,所以书中的“北门”当是德胜门。
“西廊下”出现在第23回:“贾琏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求了我两三遭,要件事管管,我应了,叫他等着。’”西廊下这条胡同始见于清乾隆《京城全图》,地处阜成门大街北侧,有东廊下、中廊下、西廊下。《京城全图》只此一处西廊下,而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既在乾隆年间,所以有可能是以《京城全图》中的西廊下为蓝本写成的。
第29回有个“清虚观”,其中描写到:“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清虚观在北京只有一处,位于旧鼓楼大街南端与鼓楼西大街交界处,今称清秀巷。朱一新《京师巷志稿》中在介绍“旧鼓楼大街”时,写到街中“井一,有清虚观,明景泰年间建。”因北京只有这一处清虚观,有可能《红楼梦》中的清虚观指的是这里。
“天齐庙”是第80回里的景观:“贾母打发人来找宝玉,说:‘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去。’宝玉如今巴不得各处去逛逛,听见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次日一早,梳洗穿戴已毕,随了两三个老嫫嫫,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天齐庙在北京有两处,一处在朝阳门外,就是今天的东岳庙;一处在西郊红山口,按书中所写是“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再联想到曹雪芹曾在西山一带写书,离红山口不远,所以有可能写的是红山口的天齐庙。
尽管不能绝对肯定,曹雪芹所写的这些地名,就是北京城里的地名,但有一点已得到红学研究者的共识:他所写的这些地名绝非是没有根据的杜撰。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宫绦(tāo)
  B.盥洗(guàn)  两腋(yè)   忖度(cǔn)  瞋视(chēn)
  C.懵懂(měng)  贾赦(shè)  绾着(wǎn)  便宜(biàn)
  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罥烟(juàn)
2.列句中加红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
  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便也便宜(方便)
3.《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这部书又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 朝的小说家????????,他字?????????,号????????? ;后四十回据说是????????? 续写的。
全书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通过对?????????? 的兴衰过程的描写,揭露了????????????? 的荒淫、腐败,显示了????????????? 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由于这部书的伟大成就,历代不少文人学者致力于对它的研究,并创立了一门学问,称之为“??? ”。
(2018 北京高考)“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4~6题。
4.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5.“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6.《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阅读理解
阅读《西江月》,回答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7.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第一首前半阕说宝玉的行为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在世俗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绣花枕头,一个大草包。
B.第一首后半阕说他“不通世务”,实际上不通的是封建社会的“世务”;“怕读文章”,实际怕读的是“圣经贤传”。
C.第二首写他不乐意走由封建家长给他安排的道路,是“逆子贰臣”,奉劝“纨绔与膏粱”子弟不要向他学习。
D.这两首词是作者以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口吻,来指斥宝玉,劝勉青年人的;批评贾宝玉的“强逆”行为,指出青年人的方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8.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2)??????(3)??????(4)??????
9.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啐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
提起这些话来,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过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今忽见宝玉也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A 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B者:他在人前,一处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C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D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12.给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字(只限填一字)。
13.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本是“混世魔王”,根本不想听从别人摆布,所以他不愿去。
B.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宝玉正和袭人、史湘云等谈得投机,所以他不愿去。
C.贾雨村和宝玉年岁相差太大,在一起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不愿去。
D.贾雨村是仕途之人,只注重仕途经济,而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他们的志向不同,所以他不愿去。
14.作者写湘云劝宝玉学些经济学问之后,又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还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对这一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既补叙前事,又为下文宝钗“规劝”一节内容作铺垫。
B.一笔道出了史湘云、薛宝钗、袭人三人在对待仕途经济上的一致观点。
C.暗示了袭人是坚决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决反对“木石前盟”。
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一个不听别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15.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为什么“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阜盛(fù))
2.C(老婆:年老的女仆 )
3.《石头记》、清、曹雪芹、梦阮、雪芹(芹圃、芹溪)、高鹗 ;贾宝玉、林黛玉、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封建贵族、封建制度、红学。
4.B
5.A
6.B
7. D(D项中认为是“批评贾宝玉的‘叛逆'行为,指出青年人的方向”,显然背离了词的主旨。)
8.(1)打量 (2)交谈 (3)送字 (4)摔玉
9.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的性格。
10.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1.表现贾宝玉追求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12. 依次为:喜、惊、叹、悲(这几处所空缺的字是与上文“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中的“喜”“惊”“悲”“叹”四字相对应的。抓住这几个字,再细细体会一下A、B、C、D各句的情感便可以非常容易地写出来了。)
13. D(从贾宝玉一听到仕宦、经济便大为生气以及《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不愿读书等情节可以看出,贾宝玉是非常反对读书为官的。他与贾雨村的最大分歧也当在此。)
14. D(其实贾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至于“混世魔王”,只是王夫人等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看法,这里所表现的也当是其叛逆的精神。)
15. 喜者,因知道了宝玉确是知己;惊者,因宝玉不避嫌疑竟诉了肺腑;叹者,为何又生了“金玉之论”;悲者,父母早逝,无人为自己作主,自身又多病,但恐不能持久。(抓住文中“喜者”“惊者”“叹者”“悲者”等标志性词语,检索有关句子,并进一步作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