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的情节;
2.理解文中“祝福”的含义;
3.体会祥林嫂的悲剧,以及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祝福
祝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岁暮(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谢年、谢神祖的一种热闹的仪式。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请灶神爷上天;预备“祝福”仪式所用的各种“福礼”;“祝福”仪式的举行——包括“拜菩萨”(即“拜神”仪式) 和“请羹饭”(即“祭祖”仪式) 。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生活和劳动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字词汇总
字音
监(jiàn)生 烟霭(ǎi) 朱拓(tà) 不更(gēng)事
贺家岙(ào) 荸荠(bíqí) 草窠(kē) 渣滓(zǐ)
炮烙(páoluò) 惴惴(zhuì) 歆(xīn)享 牲醴 (lǐ)
词语
间或:有时候,偶尔。
俨然: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很少。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寄托,感到十分无聊。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小说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理清结构
情节 内容
序幕:鲁镇祝福及介绍鲁四老爷;
结局:寂然死去;
开端:外逃鲁家;
发展:改嫁生子;
高潮:再回鲁镇;
尾声:再现祝福及我的感受。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把握重点
鲁镇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这个不幸的人的?
鲁四老爷夫妇的态度
全不见怜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
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很能干时,鲁四老爷夫妇就让她干。后来,祥林嫂重回鲁镇,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鲁四老爷夫妇看她全然没有“怜起来的希望”,就“想打发她走”。根据我的推断,“后来终于实行了”。这是鲁四老爷夫妇从行动上表现出来的。
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有一个终极的判断和评价,就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鲁四老爷的同情,固然有他冷酷的一面。鲁四老爷还是有同情心的,但认为祥林嫂“不祥、不贞”,不值得他同情。
“再嫁生子”不是祥林嫂本心,“不贞”不是个人造成的。她本人对“不贞”有过拼命的抵抗,但无能为力。同样,她的反抗本身也是荒唐的。人们把祥林嫂的不幸,归结为她自己的坏,是不成立的,不合逻辑的。
说到底,人们对妇女贞操观的重视,只是为了反映男人的忠。就像琵琶行中的作者和那个歌女,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感。所以说,鲁四老爷的冷酷是现象是表层,他的认识才是根本。
卫老婆子的态度
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卫老婆子也是一个下层妇女,但她对祥林嫂一不同情,二不帮助。她只认钱,是一个势利的人。在文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她让祥林嫂一步步走向不幸。
“绑架”祥林嫂,而且事情做得很成功、很麻利,准确无误。这一切,都是卫老婆子精心安排的。当卫老婆子,谈起这件事时,还说“我真上当”,归结于祥林嫂欺骗她。
柳妈的态度
柳妈是祥林嫂的朋友,和祥林嫂的地位最接近。她帮助祥林嫂,尽力帮祥林嫂想解脱的办法。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对柳妈的相貌描写,表现了鲁迅不喜欢柳妈,甚至有点厌恶。对比喻句的联想,让人对柳妈有点反感。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柳妈的关于封建迷信“来世”的说法,大大地触及祥林嫂灵魂深处的东西。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给祥林嫂想了个办法: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她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一世的罪名。
祥林嫂本身无罪,每件事都是被动的,被强迫的。柳妈让她捐门坎赎罪,并说她如果做了,就能回到普通人的状况,和正常人一样。祥林嫂真的去做了,花了自己的积蓄,希望自己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没有成功,她的自我救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柳妈的目的是帮助祥林嫂,实际上把她向死亡的境地推了一把,给她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一般鲁镇人的态度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表面上看,她们深切同情祥林嫂,是好人;实际上,则不然。她们把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当成了调剂她们很平淡、很枯燥、很悲哀的生活的调味品。没听过的“特意寻来”,听后就“满足的去了”,借此来改变一下她们枯淡的生活状况。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一般鲁镇人,他们性别、社会地位、社会背景、人生境况不同,但是,对于祥林嫂的问题,他们却达成了空前的一致:祥林嫂的“不幸”不是不幸,她的“有罪”才是有罪。
小说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的基本逻辑有问题。这是鲁迅十分关注的问题。他在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大家从一个现象能推演出一个错误荒谬的结论,这是什么造成的。
“我”眼中鲁镇的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祝福是沉闷的、压抑的,令人窒息的,他们的祝福会带来福吗?“我”只是一个“异样分子”,和他们有很深的隔膜。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镇的祝福表面上看很喜庆,但内里很压抑、很无聊。让人看不到真正的祝福,看不到美好的明天。祝福,是为谁祝福?福在哪里?整个社会是沉闷的、压抑的、窒息的,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人“杀死”的。
知识迁移
(2018 宜昌葛洲坝中学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枣(李广田)
①“俺吃枣。”傻子这样说。
②他这样说过多少次了,对爸爸说,对妈妈说,但爸妈都不理他。他依旧是悄然地微笑着,肩着粪篮出门去了。
③名叫傻子,他自己知道。但现在有多大岁数了呢?却连傻子自己也不知道。傻子的爸妈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于是人家也说,“今年傻子十五岁了。”傻子的爸妈都是将近暮年的人,他们几乎没有一刻不把自己身后的事放在心上。没有儿子时,盼儿子;儿子有了,却是这么一个!现在,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给傻子提门亲事,而且愈早愈好,他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晚年见到孙孙,他们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遥远的孙孙身上了。为要早给傻子找得女人,于是说,“傻子今年十五岁了。”却依然没有谁家的女儿肯跟傻子,傻子的爸妈很悲哀。
④傻子的日常生活是拾粪,清早起来,便肩了粪篮出门。他沿着村子的大路走去,凡村子附近的道路他都熟悉。当看见道上有牲畜的遗粪时,他知道用粪锸把粪拾到篮里,然后又走道。不管早晚,只要肚里觉得饿了,就回到家里“要吃的”;夜了,便回到家里安息。不知怎的,这一天他却忽然想到要吃枣了。枣是甜的,他知道。他吃过枣。但他愿意吃更多的枣,他愿意得到更多的枣。他更愿意看见垂挂在树上的枣。“俺吃枣”,屡次地对爸妈这样说了而不被理会,这恐怕也是当然的事情吧。傻子的爸妈听了这样莫明其妙的话,只会感到厌烦,甚至这类的话听惯了,便会听而不闻。
⑤傻子出门带一副笑脸。他常爱把一个笑脸送给路人,送给驴子,并送给驴粪。在路上,他遇见了绿衣的邮差,他微笑着说,“俺吃枣”;遇着肩了大柳条筐的打柴人,他又微笑着说,“俺吃枣”。邮差和打柴人都不睬他,过去了。他又遇到些相熟的邻人,他同样地向他们说了,他们却只回赠他一个微笑。本地的孩子们是总爱同他嬉闹的,只要相遇,便不免有一番恶作剧。孩子们对他说:“什么?你要吃早吗?天不早了,你吃晚吧。”于是傻子微笑。
⑥傻子近来变得有点特别,他肩了空粪篮,在各个村子里逡巡着,在各条大道小道上徘徊着。他象在寻求什么似地。有一次,他竟荡在黄河的岸上去了。他把粪篮丢在一边,倚了粪锸作杖,呆呆地站着向隔岸眺望。“几时这些黄汤能停了下来呢?”他也许在这样想吧,傻子在望洋兴叹了。
⑦就在不久以前,傻子在路上曾遇到三个卖枣的小商贩。他们的枣快要卖妥了,在路上停下来休息,准备着当天要渡河回家。这时候,傻子肩了粪篮走来了。他看见三个陌生人正在那儿吃枣子,他也停住了脚步,并把一个微笑送给了三个陌生人。三个人中的一个说:“请坐,请坐。”傻子只是微笑地站着。三个人中的另一个又说:“请吃枣,请吃枣。”说着,把一把枣子递给了他,傻子就伸了两手把枣子接过。不多会,他默默地把枣子吃光了,于是又微笑着向三个陌生人说:“俺还吃枣。”因为他们已经看出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人了的缘故,其中的一个便嬉谑地说:“好哪,你想吃更多的枣子吗?那么就跟了我们来吧。我们河北的枣子真好,口头甜得很啦。我们河北遍地是枣树,满树上垂挂着红枣子,满地上落下了红枣子,真的,让你尽吃也吃不净啦。”话还不曾说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重整了手车和担子,顺着大路走去了。其中的一个人却又回头来招呼着说:“来罢,同我们到河北去吃枣子吧。”
⑧又是一个冷风的日子,傻子出门去了,但出人意外地,傻子整天不曾归来。已经入夜了,依然不见归来。傻子的爸妈有点忧虑了。傻子的妈妈坐在菜油灯下等得很不耐烦,风敲着门板,风摇着窗格,总以为是傻子回来了,她对傻子的爸爸说:“傻子在暗夜里不知被北风刮成什么样子了。”傻子的爸爸却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兀自走到了街上。街上很荒凉,只有冷风扫着灰土和枯叶。他毫不犹豫地又走向了旷野,于是在对面不见人的黑暗中,随了北风的怒吼,一个老人象饿狼哀号似地呼喊起来了。
⑨次日清晨,天气更冷些,傻子的爸爸还在找傻子。他向各村里去访问,他向各路上去寻觅,他竟找到了黄河的岸上去了。河面上已结了厚厚一层冰,只在河道的中流,隐隐约约似还看得出明水在流着。傻子的爸爸沿着河边走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空粪篮,和一把粪锸,它们都斜卧在河岸上,静静地,似在等待过路人走来捡拾。(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塑造“傻子”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B.傻子喋喋不休地念叨“俺吃枣”,逢人便笑,但没有任何人理睬他,表明人间已无温情可言,人与人之间已冷漠到极点。
C.傻子的父母唯一希望的的就是傻子的亲事,说明他们只是把傻子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他们为自己生个傻子儿子感到无可奈何。
D.三个商贩的出现,加深了傻子对枣的喜爱,既交代了上文傻子近来变得有点特别,独自逡巡徘徊的原因,又为下文傻子的失踪作了铺垫。
E.本文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他人对傻子的反应表现了傻子的处境,而寒风暗夜、尘土枯叶等自然环境则衬托了傻子父母因儿子失踪的悲凉情感。
2.请简要分析傻子这一形象的特点。
3.本文结尾有何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4.“枣”在文中有何深刻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意和自己的理解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AD(B选项,“没有任何人理睬他” “冷漠到极点”不符合文章内容,有些相熟的邻人也回赠他微笑,三个商贩也给他枣吃;C选项“父母只是把傻子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不准确,从父母对傻子夜晚未归的着急可看出,他们还是很在乎儿子的;E选项,“寒风暗夜、尘土枯叶”等暗示和烘托了傻子的悲剧命运。)
2.①傻子逢人便笑,突出其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②傻子念叨“爱吃枣”,表明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③傻子拾粪,突出其勤劳。④傻子在黄河边眺望最后掉进黄河,象征了他也有理想并为此付出生命。
3.①小说并没直接交代主人公掉进黄河,而是通过他的遗物来暗示他的悲剧结局,更显含蓄,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②渲染了凄寂悲冷的氛围,使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显得更加深沉。③象征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升华了主旨,引起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思考。
4.①“枣”象征幸福。傻子知道“枣是甜的”,他希望吃更多的枣,而且“枣子”谐音“早子”,象征傻子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②“枣”象征孤独。傻子遇人便说“俺吃枣”,但没有谁理睬他,反而被人们嘲笑戏谑,表明了傻子不被人理解。③“枣”象征理想。傻子吃了三个商贩的枣后,常在黄河边眺望,想渡过黄河到山西吃枣,象征傻子在追求自己的理想。④“枣”象征悲剧人生。傻子不被人理解,无人同情,为吃枣而掉进黄河,象征傻子为追求幸福和理想而失去生命的人生悲剧。⑤“枣”象征人类普遍生存境遇。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枣”,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是都有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壮,从而引发对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拓展阅读
离婚(节选)
鲁 迅
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是原本帮他们的,七大人又不可靠,连尖下巴少爷也低声下气地像一个瘪臭虫,还打“顺风锣”。但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
“怎么连七大人……。”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是的……。我知道,我们粗人,什么也不知道。就怨我爹连人情世故都不知道,老发昏了。就专凭他们‘老畜生’‘小畜生’摆布;他们会报丧似的急急忙忙钻狗洞,巴结人……。”
“七大人看看,”默默地站在她后面的“小畜生”忽然说话了。“她在大人面前还是这样。那在家里是,简直闹得六畜不安。叫我爹是‘老畜生’,叫我是口口声声‘小畜生’,‘逃生子’。”
“那个‘娘滥十十万人生’的叫你‘逃生子’?”爱姑回转脸去大声说,便又向着七大人道,“我还有话要当大众面前说说哩。他那里有好声好气呵,开口‘贱胎’,闭口‘娘杀’。自从结识了那婊子,连我的祖宗都入起来了。七大人,你给我批评批评,这……。”
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
“来--兮!”七大人说。
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错。
立刻进来一个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对七大人站定,垂手挺腰,像一根木棍。
全客厅里是“鸦雀无声”。七大人将嘴一动,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然而那男人,却已经听到了,而且这命令的力量仿佛又已钻进了他的骨髓里,将身子牵了两牵,“毛骨耸然”似的;一面答应道:
“是。”他倒退了几步,才翻身走出去。
爱姑知道意外的事情就要到来,那事情是万料不到,也防不了的。她这时才又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全客厅里是“鸦雀无声”。她的话虽然微细得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了;他跳了起来。
“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便向庄木三,“老木,那你自然是没有什么说的了,她自己已经答应。我想你红绿帖是一定已经带来了的,我通知过你。那么,大家都拿出来……。”
爱姑见她爹便伸手到肚兜里去掏东西;木棍似的那男人也进来了,将小乌龟模样的一个漆黑的扁的小东西递给七大人。爱姑怕事情有变故,连忙去看庄木三,见他已经在茶几上打开一个蓝布包裹,取出洋钱来。
七大人也将小乌龟头拔下,从那身子里面倒一点东西在真心上;木棍似的男人便接了那扁东西去。七大人随即用那一只手的一个指头蘸着掌心,向自己的鼻孔里塞了两塞,鼻孔和人中立刻黄焦焦了。他皱着鼻子,似乎要打喷嚏。
庄木三正在数洋钱。慰老爷从那没有数过的一叠里取出一点来,交还了“老畜生”;又将两份红绿帖子互换了地方,推给两面,嘴里说道:
“你们都收好。老木,你要点清数目呀。这不是好当玩意儿的,银钱事情……。”
“呃啾”的一声响,爱姑明知道是七大人打喷嚏了,但不由得转过眼去看。只见七大人张着嘴,仍旧在那里皱鼻子,一只手的两个指头却撮着一件东西,就是那“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在鼻子旁边摩擦着。
好容易,庄木三点清了洋钱;两方面各将红绿帖子收起,大家的腰骨都似乎直得多,原先收紧着的脸相也宽懈下来,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好!事情是圆功了。”慰老爷看见他们两面都显出告别的神气,便吐一口气,说。“那么,嗡,再没有什么别的了。恭喜大吉,总算解了一个结。你们要走了么?不要走,在我们家里喝了新年喜酒去:这是难得的。”
“我们不喝了。存着,明年再来喝罢。”爱姑说。
“谢谢慰老爷。我们不喝了。我们还有事情……。”庄木三,“老畜生”和“小畜生”,都说着,恭恭敬敬地退出去。
“唔?怎么?不喝一点去么?”慰老爷还注视着走在最后的爱姑,说。
“是的,不喝了。谢谢慰老爷。”
作品赏析
《离婚》是鲁迅继《祝福》之后,描写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村妇女悲剧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
小说的表层故事是写爱姑找夫家去“离婚”,实质上是写她要在老爷、大人物、洋少爷面前去“评理”“出气”,证明自己婚姻的“合礼”“合法性”。其本意并不是想与夫家闹离婚,而是想争得自己“做媳妇”的位置。她在婆家受尽了虐待和凌辱,最后又被丈夫抛弃,她忍无可忍,勇敢地站出来申诉自己历来所受的屈辱和冤苦,控告婆家的压迫虐待,指斥丈夫的恶行,可最后,在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下失败了。
小说塑造了一个大胆、泼辣、倔强,甚至于有点粗野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她不甘心受压迫和凌辱,敢于在许多陌生男人面前,甚至在地主老爷面前申诉自己的屈辱和冤苦,声言要拼出一条命,闹得她婆家家破人亡。她说话理直气壮、泼辣放肆、毫无顾忌,她要找老爷、大人们去评理,想从他们那里获得“理”的支持,表现了坚强的信念和极大的勇气。结果是老爷和大人们的“理”都是一样的,“同理走散的好”,赞同夫家的“离婚”,休掉爱姑。爱姑从“不平”到“后悔”,再心存感激,还“谢谢慰老爷”,爱姑的心理防线被击破而垮塌。这表现了她的幼稚和脆弱,缺乏斗争的锻炼和经验,见识也有限。这一方面说明农村封建势力的强大,也说明爱姑的脆弱,她的民主意识和反抗精神一闪即逝。这个人物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真实性。作者对她的描写也非常生动深刻,有声有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通过爱姑的悲剧,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帝王专制制度,但远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后的农村,仍是封建势力横行的世界,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2.(2018 淮南二中模拟)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拥戴 编纂 管窥蠡测 恰如其份
B.肇事 冒昧 久负胜名 脍炙人口
C.荣膺 永诀 老成持重 洁白无瑕
D.奢靡 株连 一蹋糊涂 趋之若鹜
3.(2018 银川二中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演员李易峰和张云龙在电影《栀子花开》中分别扮演两个乐队的主唱,在影片中他们的才能不分伯仲,他们对彼此的音乐才华?? ?????。
②从信中看,“民国第一清官”石瑛与张难先、严立等彼此密切关注,相互应和,书信往来极为频繁,正所谓???????。
③老人说,太极拳中蕴含了阴阳五行、为人处世等诸多中国传统哲学,在打拳的过程中他结交了一群? ??????的好友。
A.惺惺相惜、同气相求、志同道合
B.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同气相求
C.同气相求、惺惺相惜、志同道合
D.志同道合、同气相求、惺惺相惜
4.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 )四婶,(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 )懒( )馋,( )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
5.(2018-2018 甘肃会宁一中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本着“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目的,让观众感受到说话的魅力和重要性。
B.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以解决好“怎么种”问题为重点导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C.由于电子购物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范,且一部分买家唯利是图,认为自己随便怎样都可以的不正确认识,造成了网上购物秩序的混乱。
D.作为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的最新载体和平台,互联网正无处无时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以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①)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②)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6.选段空白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仿佛、真; B.好像、确; C.大致、怕; D.大约、像
7.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8.对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的正确理解是( )
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他来,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做什么?
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来鲁四老爷家,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璞遗璞。
住在这孕璞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 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10.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朱拓tà;B.少不更事gēng;D,炮烙páo)
2.C(A.分 B.盛 D.塌)
3.A(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有才能的人互相仰慕,相互欣赏。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便会结合在一起或应和对方的话。志同道合:形容彼此志趣一致。)
4.C
5.B(A项句式杂糅。“本着……的目的”或“以……为目的”。C项成分残缺。“造成了网上购物的交易秩序”缺主语。D项搭配不当。“无……无……都”不搭配,应为“无……无……不”。)
6.D(①联系前文看,祥林嫂给用什么堵住了,不是凭视觉看到而是靠听觉感受,所以选“大约”②因为是“窥探舱里,不很分明,所以不是“真”、“确”,也不是表估计的“怕”, 所以选“像”。)
7.B(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这句话的。)
8.A(联系下文四婶的话,便不难理解。)
9.B、E(B 项是对小说情节中的一个细节的分析,分析出了这个细节的人物心理;E 这篇小说以对话,构建故事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个性,表现现实生活,从此可以判断出,在艺术手法上对话是最为突出的手法。)
10.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
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11.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
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12.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