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感悟作者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其飘逸豪放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李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蜀道介绍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字词汇总
字音
鱼凫(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实词
1.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
2.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3.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
5.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钩通相连)
7.连峰去天不盈尺(满)
8.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虚词
1.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2.开国何茫然(多么)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4.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词语活用
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条件。因此,朝廷要警惕军事叛乱。
把握重点
课文透视
【
噫吁嚱,危乎高哉!
“噫吁嚱”是蜀地方言,三个叹词用在一起表示莫大的惊讶。山太高了,一峰独峙,高耸入云,下面是滔滔的江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站在高山面前,感觉到自己渺小,无能为力,只有叹服、恐慌。所以说,走蜀道比上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从远古写来,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写来,从神秘写来,从不可揣测写来,从诡怪离奇中写来。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地是独立的、神秘的,由于有高山和激流,与外界隔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太白”是秦岭的最高峰;“鸟道”形容蜀道的狭窄,以夸张的手法将秦蜀之间不可逾越的特点表现出来,从侧面表现太白山的高峻。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让人感受到蜀地的神奇,雄峻。“地崩山摧”给蜀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写出了蜀地道路的险峻,山势的奇伟,地形的复杂,地域的神秘,历史的悠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第一句写出山势之高,“冲波逆折”写出江水急湍和水势的澎湃。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从动物的角度,写山势的险峻和高耸。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岭道路艰难、盘旋、曲折,“九折”写出山势的奇险,幽深曲折。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寥寥几笔,把行人的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清晰生动的刻画出来。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巉岩”写岩石的高大突兀,崚崚嶒嶒,高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让人有好像进入到大森林才看到的景象,写出树木的蓊郁高大。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给人的感觉是恐惧、惊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又回到文章的主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写出山势,写出松树,写出奇险,渲染惊险的气象。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写出水势奔腾、咆哮,营造一种惊心动魄的氛围。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总结上文,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询问,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一”和“万”的对比,凸显剑阁的雄险。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由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作者发出深情的呼唤,再三叮咛和规劝,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三次重复文章主旋律,通过感慨写出蜀地的雄浑,山势的奇险,呼应开头,意味深长。
重点分析
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先后出现了三次,并且贯穿全文。文章分别从以下角度来写蜀道之难:
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1.诗的开头通过写“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叙述蜀道的来历;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做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文中写道:“六龙回日”“冲波逆折”“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
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青泥河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
二.文章三次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难在隔绝(蜀道来历) 难在峻绝(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难在愁绝(景物凄清) 难在险绝(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难在危绝(剑阁险要) 难在惨绝(杀人惨景)】
艺术特色
【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
知识迁移
(2018-2018 莆田六中期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拓展阅读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李白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滕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飘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此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喉咙(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所守匪亲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下列各句中加红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雄飞雌从绕林间
5.名句默写
(2018 江苏高考)地崩山摧壮士死, 。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6—8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8.结合上文,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9—11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9.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10.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简要分析其中一句。
11.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你能概括出几点内容?
(2018 课标全国卷Ⅰ高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13题
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2.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3.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D(“塞”在这里应读“sài”)
2.B(“递”应为“逆”,“缺”应为“绝”)
3.D(应为“抚摸着胸口”。)
4.D(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 (1)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7. “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通篇都有夸张手法的运用。
8.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9.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 《蜀道难》首句是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雄奇豪放的基调。
10.“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悬崖峭壁迎面而来,就在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蒸腾升起,人似腾云驾雾。生动表现了山岭的迂回险峻,栈道的狭窄高危。
11. ①春林茂盛繁密;②峭崖高耸险峻;③栈道曲折幽深,时隐时现。
12.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3.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