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
2.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
4. 了解描写音乐的艺术。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遭受权贵打击而被贬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中。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的坎坷失意,顿时难以抑制天涯沦落的痛苦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题解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字词汇总
字音
商贾(gǔ) 谪(zhé)居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 教坊(fāng) 红绡(xiāo)
钿(diàn)头 银篦(bì) 呕哑 (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实词
言
1.感斯人言 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
1.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
1.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2.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3.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
1.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称心如意; 今:志愿实现。
铁及突出刀枪鸣 古:爆发出,突然冲出; 今:鼓出来,冒出来。
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 今:使紊乱的变整齐。
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重点语句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相当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相当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他谪居江州时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把握重点
【
整体感知
文章从“江头送客闻琵琶”开始写起,接着写道“邀见歌女”;然后“江上聆听琵琶曲”,琵琶女“演奏名曲”,让“听者陶醉”;接着引出“歌女倾诉身世苦”,她“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内心充满“悲苦心境”。
歌女的悲惨身世与白居易的遭遇有很多契合,于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成他内心的伤痛。他的迁谪和歌女的被弃有惊人的相似,结合自己的身世,再听琵琶语时,泪水不免把青衫打湿。
沦落天涯
这里的“天涯”指的是江州。白居易听完琵琶曲后,觉得琵琶女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与自己很契合,甚至是自己的翻版,是有原因的。
白居易见到琵琶女时,她在独自弹琵琶,显得孤独、凄苦,好像一朵凋零的花。琵琶女演奏之后讲述了她的身世。白居易带着离情别绪送别朋友,朋友走后孤独的心情横亘心头。琵琶女演奏琵琶,白居易欣赏琵琶。琵琶女的身世和白居易感受到的世态炎凉,有了相似之处。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很多文人喜欢把自己比作弃妇,并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是因为古代的君臣关系就像夫妻关系。夫可以要妻,也可以休妻;君可以用臣,也可以罢臣。君臣夫妻的关系,都是单向的。
琵琶女本是京城女,她原来色艺双绝、名满京城,后来年老色衰、委身贾人;诗人去年辞帝京,当时也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但却获罪遭贬、卧病浔阳。文中逐臣和弃妇的相似之处,成了白居易感情的触发点。
白居易自然而然地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情感是白居易情感的自我表达,但同时具有人类情感和社会状况下的某种本质属性和特征。由个人的、个别的变成大家的、一般的、普遍的。名句就是透过自己写到本质。因为写到本质,所以拥有别人;因为拥有别人,所以变成普遍;因为变成普遍,所以成为经典。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而被千古传颂。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为君翻作琵琶曲”,最后的情况是“满座重闻皆掩泣”,伤悼之情充满全篇,文章在伤感的泪水中结束。
一曲琵琶
文中白居易写音乐达到了极致。本来音乐是不容易写的,用诗的形式来写就更不容易了。但白居易做到了,他把难写之景、难述之状,充分、形象、丰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音乐描写
诗句 音乐特点 主要艺术特色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比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喻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响亮
铁骑突出刀枪鸣 雄壮气势
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运用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了大弦和小弦的美妙与各具特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写出了乐曲的流转和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写出了声音的高亢雄壮。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从侧面突出琵琶乐曲感人的艺术魅力。
妙语点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带着情感去感受音乐,描摹音乐,犹如画龙点睛。】
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以作者抒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全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情感,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知识迁移
(2018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进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2018 全国新课标Ⅲ高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参考答案
1.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C项“作者空对流泉”不准确。)
2. ①B(A项,用“龙吟虎啸”的齐发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用群蜂相聚发出的“嗡嗡”声和蝉的鸣叫声来写琴声;D项,用敲击白玉所发出的声音和黄莺的鸣叫声来写琴声。而B项,“商声”“羽声”分别指五音中的“商音”“羽音”,而非某一种具体声音。)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3. ①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4. 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即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解析: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5.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拓展阅读
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曲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灼烧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江州任职时期,白居易自编诗集十五卷,有诗约八百首。《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最为脍炙人口。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面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è) 迁谪(zhé)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
2.选出加红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老大嫁作商人妇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3.下列各组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B.铮铮然有京都声 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
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8.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9.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10.第①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的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与诗中的哪些句子照应?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3.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1)□□□□□□□ (2)□□□□□□□
14.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8 银川一中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 棠 (宋)苏 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6.(2018-2018 哈师大附中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
(2)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
参考答案
1.C(暂读“zàn”)
2.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3.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4.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
5. 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 B(“夸张”不正确。)
7.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8. 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
9. 地点 人物 情节;凄切
10. 画线句子应为第①段的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11. 手法是烘托。作用是写出听众已处忘我境界,写江心秋月冷照,以烘托演奏的效果。
12. 这与上述两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照应,有烘托作用,表达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13.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解析: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
14.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①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②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
15.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16.(1)唯见江心秋月白
(2)绕船月明江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