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寡人之于国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及思想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写作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
字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弃甲曳(yè)兵 涂(tú)有饿莩(piǎo)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无(wú)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通假字
1.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词语活用
1.河内凶 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归罪
4.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6.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吃
9.请以战喻 动词作名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 古义:黄河; 今义:指河流。
3.请以战喻 古义:请允许我; 今义: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跑,这里指逃跑; 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义: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则,那么; 今义:代词,当“这”“此”讲。
一词多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2.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1.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
2.梁惠王曰(君王,名词)

1.请以战喻(让,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1.狗彘食人(吃,动词)
2.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1.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2.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3.五亩之宅(“的”,助词。)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重点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2.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固定格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把握重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他们的对话,从梁惠王的发问开始。梁惠王有疑问,一连用了“也”“焉耳矣”四个语气词,表现了他的无辜。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上天给的报答不多,而感到感慨,并百思不得其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他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从梁惠王熟悉的事情入手,提出一个看似和梁惠王所问毫无关系的问题。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抓住梁惠王的结论,马上用到梁惠王的问题上。孟子委婉地指出梁惠王对老百姓做的也不好,只不过邻国是“百步”,梁惠王是“五十步”,能“以五十步笑百步”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告诉梁惠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违农时”是说君王要节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人民要节制。物质生活丰富了,老百姓才能“养生丧死”,“王道”才算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进一步为他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蓝图。他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方面来记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前文的“王道之始也”相照应。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实行仁政,做到以下七条:
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农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前三条属于王道之始,后四条属于王道之成。
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狗彘食人食”是指诸侯贵族的行为,“涂有饿莩”说的是下层百姓的情况:用了对比的手法。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用了比喻的手法。】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知识迁移
(2018 天津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 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饮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日:“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瑾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放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日: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腹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活甚众 全:全部
C.以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不以贫故竭力做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殖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
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日:“此真读书人。”
译文:
(2)乡里人皆欷欺流涕日:“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译文: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译文:
(2018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7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6.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
7.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参考答案
1.B(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2.A(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3.D(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4.C
5.(1)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3)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员。徐君天资出众聪慧,读书时只看大概,仰慕古时有侠烈之风的人。喜欢周济他人,注重许诺。乡里有纷争,一定上门向徐谦尊询问曲直对错。徐君一句话就能评判纷争。家道已经衰落,徐谦尊曲意迁就奉养父亲美好的食物,因此徐谦尊的父亲能够同两三位老友在山水间放歌长啸二十余年。一切徭役全部亲自承担,不用兄弟分摊。徐谦尊的哥哥性格刚直急躁,徐谦尊极尽恭敬地侍奉他。徐谦尊的弟弟正在读书,徐谦尊不因自己贫穷,反而竭尽全力帮助他。
明朝末年赋税徭役繁重,首先起事的人往往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扩大义田来资助地方百姓,设置役田供给百姓,直到现在还享受着这些利益。崇祯末年,旱灾蝗灾交互连续发生,百姓饿死在路上,徐谦尊连年减少官府发的口粮来资助乡里百姓,又劝说有余力的人家帮劝百姓,使非常多的人得以保全性命。徐谦尊妻子有个老而无子的兄弟,徐谦尊供养了他二十年,徐谦尊在他死后将他安葬并且每年都祭祀他。徐漾尊的朋友黄某父子死于意外,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悉心照料他们,把黄莱的女儿许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终身都没有感到孤寡的痛苦。黄某的姻亲有个人喜欢与豪侠之士互相矜夸。忽然遭遇大祸,徐谦尊营救他,为他耗尽了家产。徐谦尊把亲近贤人、与人友善作为第一重要的事来教导孩子。清朝初年,州郡有名望的人和义士大多在邓尉山和太湖中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他们不知疲倦地谋求建造舍馆的钱财和生活物资,不再因利益患害和被怀疑而在意。乙酉丙戌年间,群盗兴起。徐谦尊凭借自己的力量保障一方平安,每当听闻盗贼来袭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青壮年防守御敌。贼人非常痛恨他,最终杀了他。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以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是古时游侠一类的人。魏禧说:游侠这类人因为崇尚义气而祸乱国家。徐谦尊因为崇尚道义而庇护百姓,这是他们两者不同的地方。天下兴旺繁盛,上位者使自己品德高洁励精图治来使百姓获得利益,百姓完成职责来供给他的上级,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相安无事,因而盗贼不会出现。天下衰败,高官贪婪放任用武力来督促他的下属.小官吏搜刮剥削百姓。依照侍奉上位者的方式侍奉自己,百姓没了所依靠的人。这个时候。千百户人家聚集的地方,如果有大户人家有名望的人,他崇尚道义轻视财货利益,能解救一地的危急之事,那么穷苦百姓饥饿寒冷时有了依托,遇上大股乱军贼寇的时候有所倚仗,就不肯沦落为贼寇了。又或者畏惧他的威严感念他的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采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嗟乎。这不是单独为徐谦尊说的啊。
6.去无用之费
7.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拓展阅读
经典珍藏
孟庙的树
孙继泉
  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厚的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2.下面的加红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
  B.请以战喻——请让我用打仗来作说明。
  C.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D.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按时进入山林。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7—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不属于孟子发展生产措施的一组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8.填空(加引号的部分用课文原句回答)
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即______与_____。前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后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9.对本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孟子直接对梁惠王的批评。
  C.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D.孟子不仅主张教民,还主张养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018-2018 哈师大附中期中)阅读下面一则文言小段,回答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10.给画红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有关下列句子中加红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得,则非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非也③贤者亦有此乐乎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2.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未之有也???
B.乐以天下???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D.贤者亦有此乐乎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D.孟子与荀子一样,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都主张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参考答案
1.D (A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加:更,更加。C之:衬词,无意义。)
2.A (A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开花;B兵器;C有的人;D这,这种做法)
3.A (①②⑤是结构助词“的”;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代词指“这种情况”。)
4.C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5.D (正确的翻译为“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
6.A(孟子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7.D(注意审题关键词“发展生产”。D是教民,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8.养民/教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BD( B项是孟子对整个统治者的批评,而非直指梁惠王,D项前后顺序颠倒。)
10.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B(①“非”,抱怨;②不好;③“乐”,名词,快乐;④动词。)
12.D(A项中,宾语前置,“未有之也”;B项,状语后置,“以天下乐”;C项中,状语后置,“齐宣王于雪宫见孟子”。)
13.D(D项,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快乐)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