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1讲 《劝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1讲 《劝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3: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3.了解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写作背景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虽有槁暴也 通“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 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以为轮 通“煣”,使弯曲。
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3)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用心;今义:用功或对事物肯动脑筋。
4)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5)而绝江河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托身、安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或体现在某事物之中。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
4)木直中绳,?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用心一也 数词用作形容词
一词多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3)善假于物也 对, 向。

1)青,取之于蓝 代词,指青。   
2)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见者远。
2)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  
3)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6)表承接:锲而不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重点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5)无以至千里。 “无以……”固定格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四段 学习方法和态度:用心。
把握重点

文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停止,而且要无条件的伴随着生命的历程,永远的进行下去。这是荀子思想中的闪光点,这个判断是基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得出来的。中国的现状是:许多人把学习当成谋生和谋职的手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没有直接说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打了两个比方。
他说学习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身,学习对于人的价值就是“青”和“寒”。如果没有学习,人不可能改变自己。学习是“取”和“为”,效果是“青”和“寒”。通过学习,人突破了环境的拘囿,使自己得到提高,从而脱颖而出。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学习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即使失去原来改变的条件,人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经过“?”。人已经脱离一个旧我,变成一个新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对于人的改变,就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就砺”就是学习。这里的学习,可以理解为教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作者把前面的比喻综合起来,从正面谈学习意义和价值。“博学”和“日参省乎己”都是教育的表现形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谈了“思”与“学”的关系。他认为:应该在“学”中“思”。
学习另外的意义和价值是可以提高人的能力。1950年7月,钱学森下决心返回祖国,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学森走后,这位美国海军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为什么说“钱学森能抵五个师”,是因为他的能力。
怎样使人有能力,就是要学习。学习就是“登高博见”,就是“顺风而呼”。如果不学习,即使是“跂而望”“声加疾”,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学习后,就会“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学习还可以使人,“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一段介绍了怎样学习,也就是学习的要素。荀子认为积累是学习的第一要素,也是学习的根本。学习可以达到奇妙的效果,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从人的角度,来说学习的效果。接着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积累的效果,体现了荀子文章说理的生动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上文告诉人们:在学习中要坚持不懈。如果不坚持,“朽木不折”;如果坚持,“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部分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不能浮躁。作者以蚯蚓和螃蟹为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知识迁移
(2018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请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18 全国新课标I高考)《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2018-2018 哈师大附中期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考答案
1.C(索:索要。)
2.D(①说的是方苞离开京城时的感受;④说的是方苞几年来的状况;⑤是方苞想象像现在这样过下去的后果。)
3.B(“心事”是指不能取得功名富贵,死后不能留名于世。)
4.(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解析:(1)“岩”“川”为名词作状语。系:束缚。
(2)虽:即使。自废:自行荒废。
5.(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拓展阅读
精品阅读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②。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俱黑。兰槐⑤之根是⑥为芷,其渐⑦之⑧滫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⑩。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注释:①苕:芦苇的穗。②所系者然也:系的处所使它这样。③蓬:草名。④涅:黑泥。⑤兰槐:香草名。⑥是:指示代词,复指根。⑦渐:侵。⑧之:指芷。⑨滫:臭水。⑩服:佩戴。?游:有目的的旅行。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蓼(liǎo)蓝 靛(diàn)青 其曲中(zhǒng)规 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 埃(āi)土 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 舆(yú)马 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 须臾(yú) 句读(dòu)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红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7. 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8—11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列句中加红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9.下列句中加红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0.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18-2018 温州八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12.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13.你更欣赏谁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A项“中”应读“zhòng”;C项“镂”读“lòu”; D项“参”应读“cān”。)
2.C(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D(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4.C(A项暴:晒干;B项须臾:片刻;D项省:反省。)
5.A (A项定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C项宾语前置;D项陈述句。)
6.B(A项用的是本义,不是比喻义;C项第1、2段谈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D项战国末期赵国人。)
7.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9.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于”,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10.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1.(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1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13.根据对墨子、荀子观点的理解,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看法谈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