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课文的两幅插图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本文语言朴实,几个动词运用准确精当。如,“挂”字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盯”字突出了种葫芦人不在乎叶子上生了蚜虫,它只要葫芦。文中还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透过这两句话表现出种葫芦人的内心。课后练习题也设计了这两个句子变换为陈述句的对比朗读,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学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朗读,指导读好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2.识记“葫、芦、感”等11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借助图片、扩词的方法认识“藤”、“赛”,结合具体语境认识“谢”。
3.指导书写“谢、邻”等8个生字。重点指导“谢”字三部分的长短变化。会写“ 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4.理解“细长”“雪白”“自言自语”3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指导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搜集葫芦图片或实地观察,了解它的生长过程。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葫芦”图片)认识葫芦,板书“葫芦”。指导“芦”在词中读轻声。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艹”的字与草本植物有关),识记“葫芦”。
2.补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自学
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接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好带“啊”“呢”“吧”的感叹句。
5.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随机板书:种 落)
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课件出示:蚜虫 好啊 比赛 感到 奇怪 慢慢
1.借助拼音、去掉拼音读准词语。
可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课件出示:蚜 啊 赛 感 怪 慢
2.同桌合作读。
3.重点指导难认生字。
用联系生活实际扩词的方法(出示“拔河比赛、写字比赛、合唱比赛”图文)认识“赛”;用联系生活说句子的方法(如,想起那次坐过山车,我现在还会感到害怕。)认识“感”。
4.“摘葫芦”识字游戏。
(四)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藤”和“谢”的意思,体会“挂”的用词精当,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⑴自由读,标画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
⑵用上文中的短语,说说葫芦的样子。借助图片,了解“藤”的意思,进而拓词积累“黄瓜藤”“南瓜藤”。
利用选字义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顺势指导“谢”的写法,重点强调“谢”三部分的长短变化。抄写词语“花开花谢”。
⑶再读,圈画出本段中的动词。
对比 “挂”换作“长”的不同,通过朗读,体会用词的准确,感受葫芦的可爱。(板书:可爱)
⑷朗读展示,读出葫芦的可爱。
可采用指名读、同桌合作读、齐读的方式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抓住“慢慢地”“一个一个”这几个关键词,感受表达的生动。
⑴自由朗读。思考小葫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中,相机板书:一个一个)
⑵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课件出示: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可分别指名读这三句话,在对比朗读中,学生会发现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的。首先是叶子被虫蛀了才变黄的,没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慢慢变黄,才一个一个落了的。进而体会“慢慢地”“一个一个”很好地写出了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比赛朗读,学生互评。
(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指导书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强调左右的穿插避让。
教师先引导观察发现这几个字的书写规律,然后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巩固识字。
3.连一连。(哪两个部件可以合成一个字?)
目 艹 虫 忄 咸 口 讠
胡 丁 牙 心 曼 射 阿
完成后,针对学生易错点,纠正反馈。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
种 —— 落
可爱 一个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拼一拼,写一写。
xiè kē dīnɡ zhì chónɡ qí ɡuài
花开花 一 着
2.填一填。
( )的葫芦藤 ( )的小花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反馈评价。
(二)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第2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感叹句,理解“自言自语”, 体会“盯”的用词精当,读懂种葫芦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自由读,标画出种葫芦人内心想法的句子。
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①指导读好感叹句,可采用指名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方式。
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②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语气的不同。
可采用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的方式,发现两个句子的相同与不同(意思相同,语气不同),指导读出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感受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进而体会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蚜虫不屑一顾。
⑵体会“盯”的用词精当,理解 “自言自语”。
①观察第一幅插图,引入古字“盯”,理解“盯”的意思。把“盯”换成“看”,对比体会“盯”字的用词精当。
②根据构词规律,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用“自言自语”说话。顺势指导“言”的写法。强调“言”的第一笔长横变红,抄写词语“自言自语”。
③练习朗读,读出种葫芦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⑶展示朗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价。
2.学习第3自然段,重点读好反问句,体会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生蚜虫不以为然。
⑴指名读。分别标画出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⑵试着填写提示语,揣摩邻居的心情,指导朗读。
⑶指导读好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情感更强烈。
课件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教师可先指导读好反问句,再让学生试着将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然后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情感更加强烈,更能表现出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生了蚜虫不以为然。(相机板书:叶子上生蚜虫)
3.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课件出示:两幅课文插图
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得到?
提示学生借助课文和插图进行思考,思考后先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小葫芦落了)进而教师总结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板书:相互联系)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邻”“想”。(课件出示:邻、想)
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范写指导,重点强调“邻”要左右等宽,“令”的第二笔捺变点。“想”上长下短,“心”略扁。学生练写。
3.抄写词语,做到端正、整洁。
从前 细长 绿叶 雪白 可爱 每天 自言自语 南瓜 邻居 奇怪
教师巡视指导,评价反馈。
4.拓展阅读。
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可先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讨论交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读故事,得启示。《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的道理,希望能给我们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2.布置作业。
续说故事:第二年,假如种葫芦的人重新种了一棵葫芦,小葫芦又长了蚜虫,他会怎么做?编一个故事,说给爸妈听。
板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
相互联系
叶子上生蚜虫 小葫芦落了
作业超市
课堂作业:
1.抄一抄。
花 开 花 谢 自 言 自 语
2.拼一拼,写一写。
xiè kē dīnɡ zhì chónɡ qí ɡuài
花开花 一 着
3.填一填。
( )的葫芦藤 ( )的小花
4.连一连。(哪两个部件可以合成一个字?)
目 艹 虫 忄 咸 口 讠
胡 丁 牙 心 曼 射 阿
5.选一选。
“这点事还用记在心上?”与下面的哪句话的意思相同( )
A.这点事不用记在心上。
B.这点事用记在心上。
6.抄一抄。
从前 细长 绿叶 雪白 可爱 每天
南瓜 邻居 奇怪 自言自语
课外作业:
1.读一读。
我读了( )遍课文。
我做到了:A.正确 B.流利
2.查一查。
3.讲一讲。
续说故事:第二年,假如种葫芦的人重新种了一棵葫芦,小葫芦又长了蚜虫,他会怎么做?编一个故事,说给爸妈听。
4.读一读。
《伊索寓言》之《蚊子和狮子》
《克雷洛夫寓言》之《树叶和树根》
去搜集或实地观察“葫芦”,了解它的生长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