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2讲《 雷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2讲《 雷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
学习目标
1.了解曹禺以及戏剧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文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戏剧
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冲突
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台词
剧中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
特点
戏剧必须有戏剧冲突、人物台词、舞台说明等要素。戏剧的特点: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有戏剧冲突;三是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台词。
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类:话剧、歌剧、舞剧;
按题材分类: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
按结构分类: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矛盾冲突性质分类:悲剧、喜剧和正剧。
作者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1933年清华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字词汇总
烦躁(zào) 汗涔涔(cén) 窟窿(lóng) 咀嚼(jǔ)
伺候(cì) 勾当(gòu) 缜密(zhěn)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剥削和侮辱的鲁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
理清结构
剧本结构
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1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
第2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找周朴园进行谈判)。
主要矛盾冲突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
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矛盾。
写作特色
个性化语言
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使用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由未认出侍萍打听30年前梅小姐的情况,到认出侍萍始而惊愕,继而威吓,进而以钱封口,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当侍萍已死去不再威胁他的地位、声誉时,他可以不忘掉她,一旦侍萍站在面前,他的资本家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对当年侍萍的怀念都服从于作为资本家的他的利益了。
又如鲁侍萍对周朴园,开始尽量克制,显得平静,等到周朴园露出真相,她就悲愤加交地斥责,充分显示了她刚强、自尊、质朴的性格。另外,面对周萍打鲁大海,侍萍欲言又止,随即改口的一段话,把她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识迁移
(2018 云南师大附中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
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
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在院子里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再找一个媳妇,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孩子从学校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2013年5月版《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批斗大会中,裁缝老婆对高女人的质问表现出的是她高涨的革命热情。
B.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作品在生活中的不规则旋律中获得哲理的构思,又以生动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
C.大楼里的邻居们长久地好奇高女人与矮男人的结合,显示出他们的无聊与世俗;看到高女人病后锻炼的情景而心生感动,则表现出他们的友善。
D.高女人是一个普通的化验员,而她的矮丈夫是一个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拿着不菲的工资,邻里的窃窃私语愈演愈烈,也愈加恶毒起来,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平静的相爱。
E.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的冷眼和中伤中,暗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体现了小市民心理中的污垢。
2.请简要分析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请举例并分析其妙处。
4.小说的结尾“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样写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1.ED(B项错在没有心理描写。A项裁缝老婆在批斗会上的表现是源于她嫉妒与落井下石的阴暗心理。C项人们的反应是出于自责和反思。)
2.①裁缝老婆的举动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裁缝老婆是作为高女人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的,是为了反衬高女人的形象;
③作者将裁缝老婆作为典型人物来塑造,是为了批判生活中的这类人物,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关注。
3.①“团结大楼”的住户们对这对夫妻的态度从开始的恶意揣测,到夫妻俩被批斗的第二天后不敢看高女人,再到后来看到矮丈夫帮助高女人进行恢复锻炼时善意的微笑。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揭示出虽然那是一个人性被扭曲的疯狂时代,但人性中最感人的善良心、同情心和廉耻心依旧不死。
②“打伞”的细节描写。最早是高女人打伞,有了孩子之后矮丈夫略显滑稽相地为老婆孩子打伞,再到后来高女人去世后矮丈夫习惯性地撑高着伞。这一系列细节表现出高女人和矮丈夫之间平淡又深刻的感情。
4. ①情节结构严谨,矮男人在妻子去世后打伞的描写与小说中夫妻俩打伞的细节形成了照应;
②人物塑造真实感人,矮男人保持的习惯性地高举伞的打伞姿势,是对亡妻的怀念,成功表现了矮男人对情感的坚守;
③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使得小说余味悠长;
④深化了主题,伞下的空白对于矮男人是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促使人们反思人性的弱点。
拓展阅读
雷雨之妙
雷雨来时,惊天动地
闷热,雷雨之前便是闷热,还有烦躁,与平静相伴的烦躁……
如同弹簧般,当所有的闷热积聚太久时,当黑云浮上天空时,当空气几近窒息时,雷雨将至。带着一切的怒气与恩怨,滂沱而下,震醒世间万种沉睡的生灵。
《雷雨》果真如同雷雨,每个复杂的场景,交织的人物,矛盾的心灵,刹那的爆发,平静的凄凉,都如一场雷雨,一场酝酿着的、策划已久的、毁灭性极强的雷雨。   在雷雨前夕,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那样地被压抑着,像一群弱小的蚂蚁在不断地逃避、挣扎,盲目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甚至活的那样的稀里糊涂,不知从哪里来,更无从知道到何方去。在同一个大蒸笼里,他们似乎毫无关联,但是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郁结,像铁一样,愈磨愈热,直至滚烫。当所有意料之外的人,不可思意的事碰到一起时,每个人心中的热便聚合成一个大的火球,迸发出意料之中的事。于是,铺天盖地的雨伴着惊天动地的雷由天而至!   爱与恨像一张雨水编制的无形的网交结着每一个人。我仿佛看见他们在急风暴雨中扭曲地身形,仿佛听见他们在轰顶的雷声中无力的呼喊。可是,一切无济于事。一声惊天的霹雷,炸停了雨水,也炸开了所有的矛盾,一个个灵魂变得飘渺无边,剩下的,只有一片泛着潮湿味道的土地……】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郁热(yù) 沉吟(yǐn) 汗涔涔(jīn)
B.伺候(cì) 惊愕(è) 昧良心(mèi)
C.离间(jiàn) 卑鄙(bǐ) 哭哭啼啼(tí)
D.谛听(dì) 烦躁(zào) 规规矩矩(jǔ)
2.(2018-2018 衡阳八中期中)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寥廓 凄婉 殒身不恤 B.桀骜 牒血 不能自已
C.攒射 瓦霏 惨绝人寰 D.苍茫 恶梦 不加思索
3.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们____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
②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____,我有的是恨,是悔。
③《雷雨》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由于血缘____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A.暂时 委屈 纠缠; B.暂且 委曲 纠缠;
C.暂时 委曲 纠葛; D.暂且 委屈 纠葛
4.(2018-2018 邯郸一中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茹毛饮血,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前有山坳的狼群挡道,后有凶恶的日本鬼子,她走投无路,扔下发簪,向山涧深处望了望。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5.下列对破折号的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6.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 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 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 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7.曹禺,原名________,他于1933年在大学读书时就写成了处女作________。此后又陆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优秀剧作。新中国成立后还写过历史剧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和________是戏剧文学(剧本)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中戏剧语言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9.周朴园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时,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周朴园听到鲁侍萍的一番话后,为什么会“汗涔涔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周朴园 (向四凤)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边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 漪 (忍顺地)好,先放在这儿。
   四凤放下药碗。
周朴园 (①)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 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②)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 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③)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你说什么?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爸爸的话吧。爸爸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含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爸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 漪 (恳求地)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 (④)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 漪 (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又放下)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 萍 (走至繁漪前,向周朴园,求恕地)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着繁漪,繁漪泪痕满面,周冲气得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周萍正要下跪)
繁 漪 (望着周萍,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光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
(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12.文中①—④处是舞台说明,选出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不高兴地
B.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怒视 冷峻地
C.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冷峻地
D.冷峻地 怒视 不高兴地 忽然严厉地
13.请简要概括本片断剧情。(不超过1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舞台说明,谈谈繁漪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这句台词有什么深层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吟”应读yín,“涔”应读cén) 
2.A(B项,牒血(牒,形声。“枼”本指记载有家世的薄木片。多指文书和证件)——喋血(形容血流遍地,指杀人很多。也作蹀血)。C项,瓦霏——瓦菲(意为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D项,恶梦——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
3.D(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暂时:名词,指短时间。暂且:副词,暂时,姑且。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没有委屈,实际是说反话。委曲:勉强迁就。纠缠: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4.C(A项望文生义,“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B项用错对象“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C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D贬词褒用“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5.D(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6.D(《王昭君》作者是曹禺 。)
7.万家宝  《雷雨》  《日出》、《蜕变》、《北京人》 《原野》  《胆剑篇》、《王昭君》
8.戏剧冲突、戏剧语言  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9.从字面看,似乎是在赞扬侍萍,实际上是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周朴园是一矿之董事长,又以道德高尚自居,但又做过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因此才这样说。)
10.表现了侍萍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愤恨。(侍萍听到周朴园的一番话,联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禁满腔悲愤。)
11.因为鲁侍萍道出了他的一段隐私,击中了他的要害,刺痛了他的丑恶灵魂,所以他汗涔涔,如坐针毡,胆怯神惊。
12.B(例如:①处的台词是“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的周朴园还带有一种劝说的态度,表情不可能是“忽然严厉地”,也不可能是“怒视”。②处是在繁漪不想喝药而让四凤把它拿走之后,周朴园大概没有想到繁漪会这样做,所以“忽然严厉地”才符合剧情的发展。)
13.周朴园威逼繁漪喝药。
14.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繁漪内心非常痛苦,但仍然“忍顺”地消极反抗,“声颤”“恳求”显示了她不愿屈从于丈夫淫威的努力,但在周朴园“怒视”、强迫之下,内心的桀骜不驯使得她表现得很激烈,“忽然”叫四风拿走,“拿起又放下”。最终,面对周朴园叫周萍下跪,强忍住心头怨愤“一气喝下”。
15.我在家是说一不二的,你必须听我的。要不我不仅让你的孩子劝你,我还会收拾你的孩子,你会看在孩子的面上给我喝下去的。(这句潜台词含意深刻,应结合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来揣摩。) 
16.周朴园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家长,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身份,说一不二的地位,上下尊重的秩序,不惜用威逼手段使妻子就范,让儿子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