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梳理单元知识;
2.了解鉴赏古诗词的艺术手法以及诗词中的意象;
3.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而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开始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些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按照各词调字数的多少,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启,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照应的艺术妙境,
字词汇总
提(dī)防 叠巘(yǎn) 凝噎(yē) 暮霭(ǎi)
羽扇纶(guān)巾 酹(lèi)江月 一蓑(suō)烟雨 螺髻(jì)
鲈鱼堪脍(kuài) 揾(wèn)英雄泪 舞榭(xiè)歌台 佛(bì)狸
封狼居胥(xū) 薄(báo)雾 乍暖还(huán)寒 把(bǎ)酒
文本精要概述
理解主旨
《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雨霖铃》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词和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秋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是辛词名作之一。作者借建康赏心亭抒发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一首名篇。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李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但又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
把握重点
古代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互文、通感、反语等。
写作技巧
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柳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柳
(一)送别
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水岸边送别的情景:
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送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二)“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表达陶潜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伤感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那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出名,是流传最广关于“柳”的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蔓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如雪”则把春柳的繁茂写到极致。
【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松、梧桐
松
象征坚贞、孤直和高洁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还有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里的寂寞,哪是梧桐的寂寞,分明是诗人自己的寂寞。
失去妻子的男人也拿梧桐来比喻“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菊
菊花
(一)?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清高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寄托相思
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常以菊花自况,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形神兼备。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菊花写她的相思之苦;《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她凄苦的心境。】
【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月亮
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常常是思乡的代名词。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代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谈谈唐诗宋词中的意象 子规、鹧鸪
子规(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的《忆秦娥》中“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
鹧鸪在古诗词里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代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
知识迁移
(2018 汕头东厦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闲居上饶城北之带湖。该词为其闲居期间记游所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青山、明月怎样的特性和共性?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8 新课标Ⅰ高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青山的傲岸,明月的高洁,以及同样的多情、善解人意。
2.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作者人格化的自我,写青山傲岸、明月高洁,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词中描写岁暮天寒的凄清幽独画面,正是作者被诬罢官后闲居孤寂、忧愤的心境的写照;但作者仍夜夜诵读《离骚》,可见其遭遇不平仍不忘国忧的爱国情怀。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拓展阅读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流行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硬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没有知识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
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单元写作
写作引导
学习展开议论
写作基本常识
议论文纵向层进式结构的基本特征
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所谓纵向论证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议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议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议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
一篇议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落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片议论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映地形成了议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个性化色彩。
写作技巧点拨
纵向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如: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1)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2)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去不了“病”。)
3)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
范文导引
阅读下面材料,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渔夫问:“我为什么要去工作?”富人说:“赚足够的钱,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有汽车和房子。”“那么有了钱又能干什么呢?”渔夫不明白。“可以去夏威夷海滩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那么,我现在又在干什么?”渔夫说。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思维,请守住幸福
时间是一只神奇的手,推动着岁月的轮回更替。我们驾一叶扁舟于人生的江渚之上,寻觅传说中的幸福。
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幸福记录: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惨败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废了;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于是,时间追问历史:“幸福何在?”我迎着时间在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自己心中!”
世间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双面镜,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看,丑死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你选哪一面?幸福其实在于自己的把握。对着丑的一面,你万般痛苦,忘记了镜子可以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遥不可及。而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到丑陋时会翻看镜子的另一面,于是,幸福就属于他们了。
贝多芬就是一位会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还有六分之五,这就是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有时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马”,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
求幸福,就要有点阿Q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被辛辣讽刺的对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容易满足、善于自我开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
面对死亡,是恐惧不已,还是坦然笑迎?尼克松知晓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竟微笑着这样诠释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难定义。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历史的千年余辉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发挥充分的联想,组织丰富的材料,论证生动严密的作文。作文围绕着“幸福取决于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核心论点,分为两层主体内容:辩证的看待事物就能获得幸福和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开解就能获得幸福。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
作文开篇就设立了“寻找幸福”的探求目标,然后列举刘邦、武则天、杨国忠和项羽、唐中宗、杜甫等人的例子,以反思“胜者王,败者寇”的幸福观引出“幸福在自己心中”的求证。接下来,作者深入一笔,以“双面镜”为喻,形象的阐述了“幸福取决于自己怎么看”的道理,将“幸福快乐”与“思维方式”的关联揭示出来。再通过两种不同选择的对比,鲜明的展示了“思维方式决定着幸福感受”。为了进一步证明,作文举贝多芬“由不幸中体会幸福”的事例为证。然后,文章进一步深入,以对“阿Q精神”的积极理解来具体解说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能使人获得快乐幸福,并以尼克松乐观面对死亡的事例加强论证。
文章举证丰富,论证得法,表现了作者较为丰厚的学识积累和比较深刻的认识。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
A.骤 (zhòu)雨 纶 (lún) 巾 一蓑(suō) 还酹 (lèi) 江月
B.罗绮(qǐ) 豆蔻(kòu) 吟(yín)啸 揾 (wēn) 英雄泪
C.遥岑(cén) 憔悴(cuì) 料峭(qiào) 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 樯橹(lǔ) 玉枕(zhěn) 鲈鱼堪脍(h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珠玑 婉约 烟柳画桥 良霄 晓风残月
B.骤雨 羌管 繁花似锦 樯橹 金戈铁马
C.苍陌 吴钩 千里清秋 嬴取 斜阳草树
D.梧桐 憔悴 暗香盈袖 消魂 凄凄惨惨
3.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没有头绪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于礼法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永昼:永远白天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所选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
5.下面的对联分别写了那位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
楚楼秦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
A.①李清照 ②柳永 ③苏轼 ④辛弃疾
B.①李清照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柳永
C.①柳永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D.①柳永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6.下面对宋代词人的姓名、词牌、词中句子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李清照——《声声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7.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8.补充名句
1)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5)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6)这次第,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阅读理解
(2018 遵义航天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惜别
严 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9.上片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0.词的下片后两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8 鞍山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蝶恋花? 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②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金井:对井的美称。②阑干:同“栏干”。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颗星被称为“斗柄”。
11.词的题目为“早行”,上阕从那几个角度表现“早”?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词的下阕写离愁,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颇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边一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太阳于是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逐渐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的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
一会儿,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阅读材料,请以“学会友善”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A纶guān,B揾wèn,D脍kuài。)
2.B(A项“霄”应为“宵”;C项“苍”应为“巷”,“嬴”应为“赢”;D“消”应为“销”。)
3.B(A项“无绪”,应指没有心思,心情不好;C项“风流”,应指英雄业绩;D项“永昼”,应指漫长的白天。)
4.C(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
5.D
6.C(《声声慢》应为《醉花阴》)。
7.D(ABC均为借代,D比喻。)
8.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莫听穿林打叶声;3)也无风雨也无晴;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5)薄雾浓云愁永昼;6)怎一个愁字了得;
7)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9. ①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②“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③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10. 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②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③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11.上阕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来表现早行。首先从视觉写月皎惊乌来表现“早”,接着从听觉上写更漏和辘轳之声表现“早”,最后用“红棉冷”中的“冷”字,从触觉角度写泪湿红棉,因天气尚早冷意袭人所以枕着泪湿的红棉会感觉到冷。
12.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这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行者远去,唯留女子凭高远望,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浓重的离愁别绪。这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13.优秀例文
捡拾洒落的珍珠
友善是天使洒落在人间的珍珠,等待人们发现、捡拾。
———题记
付出一滴水,你会拥有广阔无垠的海洋;付出一抹彩虹,你会拥有一个更美丽的世界;付出一缕清风,你会拥有一个惬意的夏天。友善,是你慷慨的付出。它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哲人和暴君一起在历史舞台上走过,人们记住的是哲人的微笑,而不是暴君的凶残。因为哲人付出的是友善,而暴君显露的是狰狞。
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给你一副沮丧的脸。同样,你付出的是友善,得到的也会是友善。
周文王善待他人,赢得民心,最终成就帝王之业;孔子善待别人,以“仁”为本,最终享誉中外;宋庆龄善待他人,平易近人,最终树立了慈祥的国母形象……
相反,有些人妄想用暴力和凶残来征服别人,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君不见秦二世凶残野蛮,企图以暴力征服人们,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君不见秦桧阴险狡诈,一生总在陷害别人,最终却被人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君不见蒋介石凶残镇压人们的自由、民主,最终却兵败台湾,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观我们的现实。
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得克萨斯州任州长时,友善对待他的朋友,甚至竞争对手。他的友善让两个民主党的副州长连连保证:“一定支持你的工作。”他到中学演讲,让青少年远离酒精和毒品,使青少年的犯罪率下降了三十个百分点。在这个全美犯罪案件最多的边境州,小布什的友善之举让全州犯罪率急剧下降,经济迅速飙升。这也成就了他成为第一个竞选连任成功的得州州长,也成就了他成为白宫主人的梦想。
同样,我们的新一代领导人以人为本,关心民众疾苦,善待广大人民群众,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一代领导人的尊重和爱戴。
因为友善,水绕山转,鸟立树啼,蝶绕花舞,世界变得美丽多姿。珍珠散发的光芒,不像钻石那样眩目,不像黄金那样庸俗,但柔和而高贵,如同哲人脸上友善的笑。
友善如同春风,温暖我们寒冬冰冷已久的心;友善如同夏雨,冲刷掉尘世的污垢,洗涤我们的心灵;友善如同秋水,沉淀我们的焦躁与虚浮;友善如同冬雪,纯洁我们的心灵。友善是天使洒落人间的珍珠,等待我们捡拾,等待我们拥有。
【名师点评】
语言优美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全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气势,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其次,全文紧扣“学会友善”这一话题,运用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有详有略地进行了论证,指出友善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用排比句式结尾,回扣了论点,照应了题目,确实是一篇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