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了解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懂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科学的思想成果。
字词汇总
字音
履(lǚ)行 刹(chà)那 罪孽(niè) 咄咄(duō)逼人
词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样子。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很平常。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和相关联。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生出新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写母亲、母爱与孩子;
第二部分(4—7) 写父亲、父爱与孩子;
第三部分(8—10)写父母角色的扮演以及孩子对父母良知的综合,最终使孩子灵魂健康和成熟。
把握重点
一.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二.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指导孩子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三.作者认为父爱和母爱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呢?
作者认为: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是无条件的;父爱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是有条件的。
母爱积极面: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四.弗罗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良知,建立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之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独立、温和来自母亲,自信、理智来自父亲。
五.最后两段的有些内容看似矛盾,你怎么理解?
例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矛盾吗?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和“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矛盾吗?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和“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矛盾吗?
均不矛盾。
理想的母爱会给孩子安全感的,现实中的母亲应该能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只有拥有安全感,才能学会独立,脱离母亲的庇佑。
这句讲了人成长的过程。由崇拜权威,崇拜父亲,逐渐成长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从而超越父亲的权威。
正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对孩子而言,会感觉到严厉,会害怕父亲,所以理想的父爱才应该宽容,耐心。
六.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爱?
本文把“爱”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母亲应该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不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父亲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作为孩子,应该把父母的爱进行综合,使自己的“灵魂健康”并“达到成熟”。
知识迁移
(2018 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
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①(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文章以________为叙事线索;第3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红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3.“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4.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5.(2018-2018 长春十一高中期中)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①?,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②?。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③ ,改变人的一生。“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参考答案
1. 盌(碗) 插叙
解析:文章围绕盌展开情节,叙述了盌的得到一遗忘一复得一复失这一过程,并由此揭示主旨;文章第3自然段插入了读书的往事,所以是插叙。
2.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解析:可从听觉、视觉、触觉、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该写景段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 ①母亲的话含意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解析:理解母亲的话,要突破表面意思,深深体会其言外之意。表面看,母亲是在安慰“我”;实际上,这是饱经世事的母亲对生活的一种感叹。母亲的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4.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 时,心生懊悔,得 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析:要依据情节发展的过程,分析“我”在发现忘带心爱的 时、等 时、 落水丢失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5.①为人父母率先读书
②离不开书香的熏陶
③大则可以激发人的志向
拓展阅读
父爱·母爱
有一种爱让我震撼,有一种爱让我流泪,有一种爱让我成长,有一种爱让我懂得珍惜、学会坚强……这就是源于血脉亲情、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父爱与母爱。
在我心里,父爱如山。父亲宽阔的肩膀、有力的手臂,是女儿永远的依靠。
孩提时代,多少次躺在父亲的臂弯,听着故事悄然入睡;多少次靠在父亲的肩头,撒娇掉眼泪……那时候,父亲是座山,结结实实,高高大大。架起我去看戏,抱着我去玩耍,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儿。
当我渐渐长大,父亲不再年轻,身板不再挺拔,但父亲仍是我心中的“山”。当我遇到困难伤心难过时,父亲给我温暖的安慰,让我鼓起勇气面对挫折;当我犹豫徘徊时,父亲给我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建议,让我重树信心、果断抉择;当我取得进步、获得成绩时,父亲微笑的脸庞、和蔼的目光又给我无穷的力量……
父亲是山,父爱如山,这“巍巍大山”之中也有“涓涓细流”。父亲细腻的爱,教我感动,也令我惭愧。那是一年夏天,父亲带我坐火车到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天气非常炎热,父亲买了一瓶饮料给我解渴,他为了省钱却舍不得喝。当我一口气喝完了清凉酸甜的果汁饮料,才发现父亲满头大汗,嘴唇干裂得直流血……
在我心里,母爱似海。孕育、抚养、教育……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家的温暖。
每次离家上学,母亲总是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每次回到家,母亲总是忙这忙那,忙前忙后……母亲的爱是细腻的,更是宽广的。她经常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话教育我:“女孩子一定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爱心,爱亲人,爱朋友,爱整个世界。”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懂得了坚强勇敢,教我明白了热爱生活。
母爱无言,任我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爱的感激。母亲为我默默付出,没有丝毫怨言。岁月的沧桑在她的面孔和头发上留下印记,使我更加感叹于无情岁月的流逝;母爱无涯,是母亲让我感觉到家的温馨,是母亲撑起了我头顶上的绿荫,让我在爱的滋润下成长;母爱似海,丰富,深沉,需要我用一辈子去体会。
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在父亲的港湾和母亲怀抱里快乐地成长。也许,只有等到我为人母的那一天,我才能更加理解和诠释这份沉甸甸的爱。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就是这样一种爱,绵延千年,亘古不变;就是这样一种爱,需要儿女一生珍爱。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选项中,每对词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箴言/甄别 诞生/垂涎三尺 为虎作伥/怅然若失
B.旷远/犷悍 粗糙/稳操胜券 济济一堂/挤眉弄眼
C.缥缈/剽悍 熨帖/钟灵毓秀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D.翩跹/籼米 贻误/虚与委蛇 擢发难数/涤荡邪恶
2.(2018-2018 东阳中学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幢小屋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
B.“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C.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咪咪的匆匆忙忙走了。
D.鲁四老爷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3.(2018-2018 巴蜀中学期中)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媒体属性强烈的微博之上,用户更多以获取信息为主;而在朋友属性强烈的微信之上,用户则是在朋友圈里分享体验。微博与微信虽各有千秋,但终将??????????,共建以兴趣为导向的移动社交平台。
②棋盘上一番惊心动魄的缠斗之后,胜利者??????????,连连说着“幸运”和“没想到”,而失利的一方则将遗憾写在脸上,苦笑不已。
③择一段闲情在缤纷繁华的世界里为自己演绎一份清欢,即便春尽花谢、冬来梅开也是属于一个人的山河静世,一个人的??????????。
A.殊途同归? 额手称庆? 物换星移
B.异曲同工? 额手称庆? 物换星移
C.殊途同归? 弹冠相庆? 鸟飞兔走
D.异曲同工? 弹冠相庆? 鸟飞兔走
4.(2018 许昌三校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一)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6.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7.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二)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C (A第二对分别读dàn/xián,第三对分别读chāng/chàng;B第一对分别读kuàng/guǎng;D第三对分别读zhuó/dí。)
2.B(A.苍桑—沧桑C.笑咪咪—笑眯眯D.寒喧—寒暄。)
3. A(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①句主要讲“微博和微信”的共同目的,故用“殊途同归”;额手称庆: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②句修饰下棋得胜者,可用“额手称庆”;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鸟飞兔走:形容光阴迅速流逝。③句根据语境可知,主要讲一个人的时间的变化,没有强调飞逝,故用“物换星移”。)
4. C(A项句子开头部分的主语是“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而句子结尾部分“被国人称为‘墨宝’”的主语应是“水墨画”,前后主语不一致,属结构混乱类错误;B项“防止”与“不要再次”搭配使用,不合逻辑;D项缺少成分,“战斗机”后加“能力”。)
5.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6.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7.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8.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9.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