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提高文化素养;
3.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蒙田
米歇尔·埃康·蒙田(1533—1592),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尔,从小进入教会学校学习,熟谙拉丁语和希腊语,还学习过法律和哲学。1554年起,他先后在法院任职多年,然后归隐田园,潜心研究和思考。他曾在欧洲长时间旅行,成为“罗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里十三世的接见,并且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蒙田身处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随笔集》堪称蒙田思想发展的真实纪录,共3卷,107章。蒙田素以博学著称,《随笔集》内容包罗万象,极为丰富。“大至社会人生,小至草木鱼虫,远至新大陆,近则小书房,都有‘我’在。写法上是随意挥洒,信马由缰,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但无时不流露出‘我’的真性情。”文中屡屡引征古罗马的经典著述,事实与思辨相结合,纵横捭阖,体现了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随笔集》语言平易晓畅,不饰雕琢,毫无学究气。
随笔与其他散文形式相比,内容、形式较为轻松随意,不拘一格。《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帕斯特尔
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同时他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在法国首版。该书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富尔格姆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是《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随笔??
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意图,或是一种快乐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字词汇总
字音
赋予(y?) 厚赐(cì)弥(mí)补 丰盈(yíng) 躁(zào)动不安 枯燥(zào)
词语
躁动不安:因急躁而动个不停。
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垂暮之年:比喻接近晚年。
浑然不觉:完全没有感觉。
枯燥无味:单调,没有趣味。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人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人要想过得正常合理,就要坚守一定的人生准则,这就是作者的信条告诉我们的。
把握重点
1.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会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生命的自我超越。
3.文章中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
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就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4.文章中说:“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对思想的高度重视。
5.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
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被人们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知识迁移
(2018 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标红句。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6.(2018 全国新课标Ⅲ高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
A.①其实这 ②而 ③要 ④确定 ⑤所以 ⑥/
B.①这其实 ②/ ③能 ④认为 ⑤因为 ⑥即使
C.①实际上 ②却 ③会 ④/ ⑤可能 ⑥就是
D.①这 ②当然 ③就是 ④如果 ⑤/ ⑥虽然????????
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大雪的描写并没有渲染强烈的怨恨。)
2. 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本文考查动作描写的作用。明确一点儿:动作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结合语境,可以从这些动作中看出老妇人的品格。
3. 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本文考查句子赏析。一般要从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来思考。本题已经提示紧扣“蹒跚”一词,不难看出其比拟和通感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意思考这两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注意:务必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 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找出“我”心理活动的文字,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主要内容在⑩???段,结合上下文,不难理解其心理的转变及其原因。
5. 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解析:本文是开放题,一般来说,要求想象丰富,合乎作品内在情理;起到结尾作用,语言有意蕴。
6.B(①处是对横线前“有的人”做法的评价,并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误解,应填写“这其实”或“其实这”。②处是对“学以致用”真正含义的阐述,可以不用关联词语。③处,注意横线前后,说的是屏弃功利性可能带来的结果,应填写表示可能的词语“能”。④处,照应开头“有的人”的观点,故填写“认为”。⑤处分析横线前的原因,应选择“因为”。⑥处表示一种假设性的让步,应填“即使”。因此,选择B项。)
拓展阅读
寻找生命的价值
熊怡莎
在心理学上有一座著名的“马斯洛金字塔”:第一个台阶上是人类的温饱;紧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第三阶梯上写着“爱”;爱之高处,就是第四阶梯的“尊严感”;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的是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记得数学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确,人的生命与苇草一样渺小易逝,可是人的生命却比苇草要高贵,因为人在完成生命的一个阶段后,就会有一种熊熊燃烧的内在生命力促使他向上攀登。人只有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寻找生命的内在价值。
可是,这攀登的过程又是多么坎坷啊!有时,还未开始攀登就已经遭遇挫折。知道邓亚萍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经因为身材矮小而被人否定?知道孙雯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因为身材而被人否定?知道杰克·韦尔奇的很多,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因为口吃被人嘲笑?
一直佩服刘墉,他似乎总能以那么理智的心态看待生命:“我们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所以我们不能认命”。细细品味,这竟是一番人生哲理:“人可以被打死,但不能被打败”。邓亚萍成了一个乒乓球时代的旗帜;孙雯成了美国人心中真正的“SUN”;杰克·韦尔奇成了美国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他们始终坚信,人是不可以认命的。
“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深刻;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不简单。保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这就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与体现吧。“简单”不正是刘墉的“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的那种心态吗?而“深刻”的是那人生的经历,因此才会有了舒婷不简单的人生路。冰川横流,山岩上留下雄浑的擦痕;火山爆发,天地间留下丰厚的馈赠;挫折洗礼,生命的痕迹会更加深刻……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其价值何以是一时的成败呢?我们需要的是经历,正是这种经历,造就了金字塔顶端的荣耀。人不可以认命,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什么。人生不应该有“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消极,而应该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人生就像是跑步,我们也许不可能拥有约翰逊、刘翔那样的速度,但并不影响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去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最佳速度啊!
风餐露宿,坎坎坷坷,把性格的懦弱铸成钢铁的坚强;顶风冒雪,磕磕碰碰,把平淡的人生变成瑰丽的诗歌,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承诺了,就要去实现!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衍(yán) 畜牲(chù) 尽管(jìn) 瞬息万变(shùn)
B.弥补(mí) 短暂(zhàn) 削减(xuē) 风和日丽(hè)
C.苇草(wěi) 渊源(yuān) 赋予(yǔ) 碧落黄泉(luò)
D.规矩(jū) 磨难(nàn) 囊括(nānɡ) 丰盈饱满(yín)
2.(2018 银川九中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窈窕 奇岖 生当殒首 命途多舛
B.耘耔 迤逦 上出重霄 有所希翼
C.付梓 猖狂 叨陪鲤对 唇枪舌剑
D.肺俯 沾辱 云销雨挤 平水相逢
3. (2018-2018 长春十一高中期中)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早听说有1300多年历史的河南烩面面条筋道,汤汁鲜美,配料丰富讲究,堪称中原一绝,今日到郑州一尝,果然________,令人大快朵颐。
②作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者,他________,因地制宜地在后山开垦了半亩菜地,每日在地里劳作后方才进食。
③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A.名不虚传 身体力行 鱼目混珠
B.名不虚传 以身作则 鱼龙混杂
C.名副其实 以身作则 鱼目混珠
D.名副其实 身体力行 鱼龙混杂
4.(2018 江苏扬州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等方面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
B.互联网金融放宽了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市场竞争。
C.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在诸力量中的比重大为增加,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地、资源和资本,而是知识。
D.较之于军事力量,作为一种力量工具,文化软实力在对外政策中若得以巧妙使用,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2018 鞍山一中期末)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人很难估量自己天赋的大小,因为当你的潜能尚未实现时,你自己是不知道的。那么,管它是大是小,干脆不要去估量。??????????????????????,只要你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潜能。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受环境和风尚的支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折腾,结果就把自己天赋总量中的一大部分荒废掉了。
A.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B.如果你可以做到的是朝那个方向努力,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C.只要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D.你可以做到的是逐渐认清自己天赋的类型,朝那个方向努力,把它用好,让它开花结果。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之本质在于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的思路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生命的滋味
①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②窗外的槭树,叶子已变一片璀璨的金红,又是一年将尽了,日子过得真是快!这样白日黑夜的不断地反复,我的问题却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一直没办法用几句简单和明白的话,向你描述出我此刻的心情。
③而你是知道的,对现在这个时刻,我有多感激,有多珍惜!我心中一直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一种朦胧的幸福。可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几次话到唇边,就是无法出口,好象隐隐然一种警惕:若是说出来,有些事物、有些美妙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
④而今夜,就在提笔的那一刹那,忽然有一句话进入我心中:“世间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我必须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⑤是的,在命运面前,我必须要承认我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辩和可以控制的了。
⑥就是说,在这世间,有些事物你无法为它画出一张精确的画像来的,一旦真的变得精确了以后,它原来最美的,最令人痛惜的那一点就会消失不见。有些事物,你也不能用简单和明白的词语来为它下一个定义,当那个定义斩钉截铁地出现以后,它原来最温柔的、秋装新款休闲女装最令人感动的那一种特质也就没有了。
⑦所以,我终于明白了,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就烦扰我心中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是不必要和莫须有的啊!因为,世间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解释,也不用解释的啊!
⑧原来,我又想画画,又想写诗,必定是因为心里有着一种想画和想写的欲望,必定是因为我的生命能从这两种创作活动里,得到极大的欢喜和安慰;因此,这实在是我自己的一种需求,一种自然的现象,我又何必一定要想出一个完美和完全的答案来呢?事情的本身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答案了吧。
⑨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这样的一种自然,是要用几千个昼夜,几千个流泪与追悔的日夜才能孕育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尝试与错误才能过滤出来的,要经过多少年来次努力的克制与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几千几万句话才能形容得出来的啊!
⑩然而,这样一种单纯和自然,是用我前半生来做准备的啊!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消逝在岁月里,消逝在风里和云里。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一些,在有意或无意间在忘记了一些。然后,逐渐而缓慢地,我蜕变成今日的我,站在你眼前的我,一个单纯而又自然的我。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忧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无论如何,借着我的画和我的诗,借着我的这些认真而努力的痕迹,我终于得到一种回响、一种共鸣。终于发现了,我竟然不再是孤单和寂寞的了。
?那么,我禁不住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结果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是不是就只是今夜提笔时的这一种朦胧的欢喜与幸福?是不是就只是你的了解与珍惜?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的问题却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在有关“要什么”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所说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指的是什么?“最美的、最令人疼惜的”与“最温柔的、最令人感动的”具体到此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回答有关下面三句话的问题。
(1)“一个单纯而又自然的我”的意思是什么?
(2)“我竟然不是孤单和寂寞的了”这里“孤单和寂寞”指的是什么?
(3)“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作者在文尾还这样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叙述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对生命滋味的追问,对你有什么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项“衍”应读yǎn,“尽”应读jǐn;B项“暂”应读zàn,“和”应读hé;D项“矩”应读ju,“囊”应读nánɡ,“盈”应读yínɡ。)
2.B(A.崎岖、生当陨首的“陨”;D.萍水相逢的“萍”属于字形易弄混的字。字义辨别法能辨别出字形的字: D.“肺俯”应该是“肺腑”;“沾辱”应该是“玷辱”;“云销雨挤”应该是表示雨过天晴的“霁”。)
3.A(不虚传”指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名副其实”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这两个词都表示自身言行的重要,对他人产生好的影响作用,都带褒义色彩。不同是: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鱼目混珠”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而“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指物。)
4.D(A“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合逻辑。改为“由于监管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B “放宽门槛” 搭配不当。改为“降低门槛”。C“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杂糅,改为“财富的主要来源”或“创造财富主要依靠的不再是”;“土地”也是一种“资源”,不能并列。)
5. D(该题中前面是因,后面是果,只有D项才能构成因果关系)
6. (1)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7.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8.文章的思路: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也要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9.作者自觉以前一直没有明白,生命其实是种最自然、最单纯的滋味。能让生命“喜欢”的就好,如创作,如友情,不必寻找理由,也没有理由可寻。
10.(1)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此时的心情。(或: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的感激与珍惜。)
(2)指作者美妙的感受:朦胧的欢喜与朦胧的幸福。
11.(1)指作者经历了许多焦虑不安之后,终于澄净了,体味到了生命单纯与自然的滋味。
(2)指在生命历程中认真了,努力了,却没有听到回响,无人共鸣。
(3)再一次提起对生命滋味的思索,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首段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回环的美。
12.从头到尾都采用了独白的形式。使作者对生命滋味的思索似乎可感可触。
启迪:生命只是一种最单纯最自然的现象,从而坦然地喜欢、感激所值得喜欢与感激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