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5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积累
【键笔下的千古传奇 解题及《史记》简介
文学常识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叙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键笔下的千古传奇 文言知识
字词汇总
通假、释义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通“否”)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捧)
乃设九宾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古今异义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义:尊重;今义:严密、严格、严厉)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出,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宣言曰:“我见相如吧,必辱之。”(古义:扬言;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不忍为之下(古义:不能容忍;今义:不忍心)
明年复攻赵〔古义:(事件发生的)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相如前进缶(古义:走上前去进献;今义:向前行进,进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与自己的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指君王身边的侍从;今义:方位名词)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另一地)
拜为上卿(古义:授予官职;今义:表示敬意的礼节)
即患秦兵之来〔古义:忧虑,担心;今义:祸害、灾害、得(病)〕
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书,书写)
⑵名词作状语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⑶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⑷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着急)
重点语句
⑴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⑵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人”,“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⑶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使不辱于诸侯(同上)
臣诚恐慌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⑷宾语前置句
君何以知燕王(疑问代词“何”做介词“以”的宾语)
⑸状语后置句
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⑹省略句
传(之)以示(之)美人及左右
大王见臣(于)列观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⑺固定句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比……怎么样)】
课文精要
【键笔下的千古传奇 课文内容
理清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1.(1—2自然段)人物简介;
2.(3—13自然段)完璧归赵;
3.(14—16自然段)渑池之会;
4.(17—21自然段)将相和欢。
把握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功劳大 、地位高、声望响
二.第二自然段介绍蔺相如,介绍了什么?
蔺相如地位特别低(舍人)。
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三.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秦王讨璧,赵王无奈。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四.第四自然段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愿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
五.第五自然段在内容上和第四段怎样对比的?
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
六.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是智的体现。
七.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
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
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
蔺相如做的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
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
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八.在“渑池会”上,作者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秦王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九.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十.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国君面对面,生死存亡,没有回旋的余地了。鱼死网破。】
【 键笔下的千古传奇 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十一.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廉 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缪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加红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称:称道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按:按照
C.令秦王怒而缪相如于市 缪:通“戮”
D.一胜而相如族 族:灭族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②以明大王之失信
③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④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对原文分析论证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所以作者独执异议。开篇就对《史记》所记载的“完璧归赵”的事实予以否定,可谓开门见山,先声夺人。
B.首先,文章分析秦真实意图只是想得到璧而不是以此为借口进攻赵,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
C.接着,文章重点分析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辩明秦赵“两无所曲直”,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
D.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会是族灭璧失,是失于利。全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最终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4.(2018 浙江高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夫以秦王之威,____________,辱其群臣。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考答案
1.B(按:审察)
2.D(①介词:因为 ②连词:来 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A(作者不是“就对《史记》所记载的‘完璧归赵’的事实予以否定”,而是对世所赞美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现象予以否定)
4. 而相如廷叱之   相如虽驽
参考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像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像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现在为什么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赵国,而使人们认为秦国理直呢?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拓展阅读
梨花丛中吊廉颇
罗会祥
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憾人心的沧桑。
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角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
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它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
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
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
一年一度梨花开,梨花白了,还会谢,历史在花飞花谢中交替,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升沉。凝视廉颇墓顶的黄土,我默颂清人王佩兰的《廉颇墓》:“气吞六国扫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风。百战边关摧劲敌,千秋日月照孤忠。老成持重兵容肃,权佞交谗计划空。今日荒坟凭吊处,摩挲青史蔚丰功。”梨花丛中,英雄安在?
披着斜阳的余辉,踩着飘落的梨花,我们下山了,耳边突然响起了一支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2.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白白地
B.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没有才能
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4.下面加红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下列句子加红的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使不辱于诸侯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③使舍人怀而逃之
④遣一介之使至赵
⑤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⑤
阅读理解
(2018 全国新课标Ⅱ高考)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完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7.下列对文中加红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9.把文中画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  阃:门槛。此指国门
B.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支:抗拒
C.当是之时,赵几霸  几:数词,几次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虽:即使
11.下面加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B.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跪而推毂
C.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  是以北逐单于
D.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下面句子中能反映冯唐“有真知灼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这一性格的一项是(  )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②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③上怒,起入禁中
④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但他的仕途仍大起大落,作者昭示他们的坎坷际遇,是对封建政治的控诉。
B.冯唐告诫文帝,“委任而责成功”是君王的用人之道,明君当重赏而不当重罚。
C.这段文字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在写作上体现司马迁的风格。
D.文中一些细节之处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如对冯唐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显示了其独有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1.B(A.“质”同“锧”;C.“案”同“按”;D.“庭”同“廷”。)
2.A (徒:只是。)
3.A(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C( C项“所以”意义是“用来……的”;其他三项“所以”的意义是“……的原因”。)
5.B(①动词,出使;②③动词,派遣;④名词,使者;⑤连词,假使。)
6.C(本题断句的关键是要识别句中的几个主语,如承宪、陛下、承宪妻,根据主语“承宪妻”可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的异同可知,B项将“扬言”与其宾语断开,故排除。答案为C项。)
7.D(做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前三个知识点考生相对熟悉,可判定无误,答案自可选定;也可以把“移疾”代入原文,根据文末句,可以推知陈登云上书称病,确实是其求退的婉辞,但是他并没有“受到权臣诋毁”,他是因为原本可以按资历晋升朝廷大臣的文件屡次被搁置不下发。)
8.D(“筹措钱款”偷换概念,陈登云巡视河南,奏请朝廷赈灾,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携带国库钱财赈恤百姓。)
9.(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的进士。被授予鄢陵知县一职,征召升为御史。出任辽东巡按,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快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来)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暗中希求储君有其他人选。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鼓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经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积隐含着邪恶的阴谋,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待到奏章送入内廷。贵妃和郑承宪都很气愤,官僚同仁们也以为陈登云会很危险,但皇上竟然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很久以后,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议论贬低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议论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评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年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谄媚了。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一百人中只有一两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人中,御史却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于是按条陈述数件事来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照年资长短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10.D(C项“几”应为“几乎”。)
11.A(A项“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而”,第一个是“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不必翻译。C项“以”,第一个“用来”,第二个“因为”,“是以”应为“以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因为这”“凭借着这”。D项“乃”,第一个是“于是”,第二个是“竟然”。)
12.A(理解文意,排除③④不难选出答案。)
13.B(B项的理解错误在于“明君重赏而不当重罚”。冯唐告诫帝王的用意是要求帝王“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参考译文:
冯唐的祖父是赵人,他的父亲迁到代。汉朝建主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至孝著名,为中郎署长,侍奉文帝。文帝的座驾经过,问他说:“老人家,您是如何成为郎的?您的家在哪里?”唐皆据实回答。文帝说:“我在代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屡次向我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作战时的事迹。现在我每次吃饭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李齐在巨鹿作战时的雄风呀!您老人家知道他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呢。”皇帝说:“什么缘故呢?”冯唐说:“家祖父在赵的时候,做官而统御将士,跟李牧交情很好。而家父以前做过代相,与赵将李齐相熟,所以臣了解他们的为人。”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高兴得拍着大腿说:“唉!我为何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担忧匈奴为患呢!”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昧死以陈,眼下纵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气,站起来返入禁中,过了好一会儿,才召见冯唐,责备他说:“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臣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避忌。”
那个时候,正当匈奴刚刚大举入侵朝那县,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卬,文帝正以匈奴入寇为忧,于是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古代君王派遣将军的时候,跪下来推着车,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庭外的事则更由将军截断。一切论功行赏及爵封之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回来再报告一声就是了。’这并非是无稽之谈。我的祖父说,李牧为赵将,屯驻在边境,军市的租税都自行用来犒赏士卒,赏赐在外决定,不必受朝廷的牵制。君主既然一切委托他,而但求他成功,因此李可以竭尽他的智能。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能射的骑兵一万三千辆,价值百金之良士十万人,所以他能够在北方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歼灭猎林,在西方抑制强秦,在南方抵抗韩、魏,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刚好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个倡家女,他即位后,竟然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而派颜聚代替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兵所虏杀。现在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的郡守,他军市的租税全用来稿飨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钱财,每几天就宰一次牛,以飨宾客、军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云中郡的关塞。有一次,匈奴曾经入侵,魏尚率领车骑出击,杀敌甚多。这些士卒都是一般下人家的子弟,由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尺借和伍符之事呢?终日只拼命作战,斩敌首,虏敌人,到幕府记录战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来制裁他。该赏的不赏,但犯了法,文吏却绝对按律处分。我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赏赐太轻,刑罚太重。而云中郡守魏尚犯了记录斩敌首的战功差了六级之罪,陛下把他交给执法之吏治罪,削除他的官爵,并判他徒刑。由此说来,陛下纵然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的。我实在很愚昧,触犯了禁忌,该得死罪,该得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都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郡国的车战之士。
过了十年,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后又免官。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之士,乡里推举冯唐。当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也是一个不凡的人,跟我很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