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5讲 《苏武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5讲 《苏武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5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冰雪洗出的风骨 《汉书》及文学常识史书体例简介
作者作品
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家庭
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 《咏史诗》。
《汉书》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书》《史记》之比较
《汉书》 《史记》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体例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两书合称为:“史汉”。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编订的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左丘明),《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 冰雪洗出的风骨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
【冰雪洗出的风骨 文言知识
字词汇总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互抵押;今义:差不多,非常)
我丈人行也(古义: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古义:财物,礼品;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张胜及假吏常惠(古义:临时的;今义:与“真”相对)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 ; 今义:料理、筹划)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妹和弟弟)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大臣;今义:亲密接近)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扶辇下除(古:殿阶;今:去掉,消除)
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问;今义:任凭,不正,许、使)
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壮:意动用法,以……为壮)
剑斩虞常已 (剑:名词作状语,用剑)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斗)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天雨雪 (雨:名词作动词,下)
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其一人夜亡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作动词,抬着)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作动词,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诚甘乐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屈节辱命 (屈、辱: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爵通侯 (爵:名词作动词,封爵位)
一词多义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④虞常果引张胜(招认,招供)
⑤引佩刀自刺(拿,拔出)

①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判决)
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应该)
③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手,起事)
③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发出,派出)
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被)揭发〕
⑤及还,须发尽白(头发)

①少以父任(因为)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来,表目的)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把,介词)
④何以汝为见(凭,介词)
⑤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介词)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身份) 】
课文精要
【 冰雪洗出的风骨 全文总结
理解主旨
本文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把握重点
一、找出课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概括所展现的苏武形象。
1.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愿勿复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苏武形象: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二、文章写了许多事件,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处理的目的何在?
1.详写: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略写:匈奴内乱、於靬王赏识、牛羊被盗。
2.目的:
突出主题,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面对利益诱惑,面对死亡威胁,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表现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三、分析张胜、卫律和李陵的言行,概括三个人物形象。
张胜:目光短浅、贪功心切、意志薄弱、贪生怕死。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定、矛盾、痛苦
写作特色
1.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2.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3.对比映衬、突出人物】
知识迁移
(2018 甘肃会宁四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对文中加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4.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5.(2018-2018 南宁八中期中)用斜线( /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不得超过10处]。
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 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节选自《留侯世家》)

参考答案
1.A(原文标点: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2.B(“西汉”改为“东汉”。)
3.B(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4.(1)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行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就是推辞不接受,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
5.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此,为省略)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
拓展阅读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gōng)庐 廪(lǐn)食 扶辇(niǎn) 诡(guǐ)言
B.窥(kuī)视 单(chán)于 伏弩(nǔ) 熅(yūn)火
C.赏赐(chì) 蛮夷(yí) 自刎(wěn) 溺(nì)死
D.斧钺(yuè) 喟(weì)然 赦(shè)罪 阏氏(yān zhī)
2.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异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下列加红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多次
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离别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连
D.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B.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C.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D.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6.填空:
1)班固,东汉著名的________,《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________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________”。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7.下列各句加红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B.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亡:死亡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
D.加以老母系保宫  系:拘押
8.下列加红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为世大戮
B.①赐钱二百万以葬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D.①因泣下霑衿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河去淹死了。骑马的宦官畏罪逃走。皇上命苏武的大哥奉车都尉苏嘉去追捕,结果他人没抓到,恐惧得服毒自杀了。
B.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何必苦了自己”。他以自己为例,说刚投降时也是像发了疯一样,后来也就习惯了,希望苏武能听听自己的建议。
C.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在常惠见了汉使后,汉使以天子射雁得帛书为辞,才让匈奴最终将苏武等人放回汉朝。
D.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青仁,喜士,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自魏其、武安④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票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④魏其、武安:汉武帝时的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  冠军:第一
B.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坐:与“行”相对,即停止
C.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 簿:军队文书,列有军令惩罚之法
D.票骑亦方此意  方:同“仿”,仿照,跟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  ②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B.①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青之与单于激会也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①以和柔自媚于上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2.下列叙述不能解释众人不太喜欢卫青、霍去病二人的原因是(  )
A.二人都为大司马后,卫青日益权微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的旧友和门下宾客凡转投霍去病的,则得官爵。霍此举有落井下石、不念卫青旧日提携恩情之嫌。
B.霍去病恃宠奢靡,率军出征,武帝则赠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但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全然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C.霍去病少年得志,年方十八岁便官运亨通,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的裙带关系,甚得汉武帝欢心。
D.虽卫青较霍去病爱护士兵,但二人不愿荐士的为将之道一样不被称许。这一方面确是反映君主之专制,大臣只求守法尽职;另一方面,也可知他们是为保全个人功名,怕有夺功于主之嫌而牵累受祸。
(2018 金兰教育合作组织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弟奇,游学洛阳。奋以奇经明当仕,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奋晚有子嘉,官至城门校尉,作《左氏说》云。
(选自《后汉书?孔奋传》)
13.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率妻子 躬:亲自 B.奋谢之而已 谢:拒绝
C.冀当退却 冀:希望 D.甄善疾非 甄:表扬
14.下列每组中加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奋以奇经明当仕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1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
① 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 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 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帝时,孔奋担任侍中。他年轻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每天有四次集市。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晚年著书《春秋左氏删》。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
(2) 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18 西安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①,衣黄襜褕②,著黄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义。”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
注:①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18.对文中画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B.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C.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D.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19.对文章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
B.诏狱指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也可以指奉皇帝命令囚禁犯人的监狱。
C.二千石原指俸禄,后代指俸禄为两千石的官员,包括尚书,所以又可代指尚书。
D.公车原为汉代的官署名称,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及应试的举子。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21.把文中画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
(2)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
参考答案
1.B(A项中的“穹”读qióng;C项中的“赐”读cì;D项中的“喟”读kuì。)
2.D(A项“不幸”古义为动词“死亡”。B项“丈人”古义为“男子”。C项“成就”古义为“成全或栽培或提拔”。D项“面目”古今意义一致。)
3.B(B项“别”是“分开,隔离”的意思。A、C、D三项解释正确。)
4.B(A项中的“斗”使动用法,C项中的“壮”为意动用法,D项中“杖”为名词作动词。B项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5.C(A项“女”通“汝”,“畔”通“叛”;B项“衿”通“襟”,“决”通“诀”;D项“以”通“已”。)
6.1)史学家、断代史、班马;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7.B(B项“亡”,逃跑。A、C、D三项解释正确。)
8.C(C项介词,到;A项①介词,给、替/②介词,被;B项①连词,来/②介词,用来;D项①连词,于是/②介词,通过。)
9. A(不是“大哥苏嘉”,而是“弟弟孺卿”。)
10.D(A项“冠军”,冠于军,位居全军之首,该解释缺“全军”;B项“坐”,犯罪;C项“簿”,根据文书,名词活用为状语。)
11.B(B项“焉”:代词,相当于“之”,句中代“您”;兼词,相当于“于之”。A项“而”:却,表转折。C项“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于”:对于。)
12.C(C项“少年得志”,确实有裙带关系的原因,但也因他本身骁勇能战,屡立军功。)
13.B(B项“谢”,应为“感谢”。)
14.A(A两“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前“焉”为句末语气词,后“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C前“乃”,表因果连词,于是,就,后“乃”,副词,竟然;D前“以”,动词,认为,后“以”连词,表修饰。)
15.B(①④⑥皆为侧面表现,且⑥表现其勇于牺牲。)
16.D(晚年著书《春秋左氏删》,是孔奇所著,不是孔奋。)
17.(1)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
(2)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把他们作为人质。。
(3)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或者黄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志浮躁。
18.B(“使者”作“指”的宾语,不做后句的主语,“郡国”是“督课”的宾语,不是“郡国东”。)
19.C(二千石为郡守的代称。)
20.C(并非真的卫太子,也并非来自首。)
21.(1)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 ,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看上去十分伟岸,暴胜之起身,鞋没穿好,快步迎接。
(2)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击,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拨给(他)精壮的士卒,(让他)担任骠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说:“骠姚校尉霍去病(功劳)两次居全军之首,封为冠军侯。”
霍去病封侯的第三年,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分两路。张骞、李广则一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分两路。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者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一些。(直到)张骞(率部队)到,匈奴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霍去病深入北地,捕杀敌人很多。公孙敖却迷失了道路。武帝因他没有与霍去病会师,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
第二年春,皇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渡过沙漠打击匈奴单于,那些敢于死战、深入(敌阵)的士卒都属于霍去病,李广、赵食其等人则属于大将军卫青。卫青与匈奴单于激烈会战的时候,李广、赵食其率军队另外从东边进入,或者迷失了道路。大将军追逐单于失败,率(军)回来,才碰到(他们)。卫青要派使者回(朝廷)报告,令长史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李广,李广自杀。赵食其赎罪为民。
那时,霍去病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二千多里,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了。(武帝)于是让二人都为大司马。从此,卫青日益权势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的旧友和门下宾客大多离开而投靠侍奉霍去病,就能得到官爵,只有任安不肯离去。
霍去病为人少言辞不开口,有勇气敢做敢当。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没有心思顾家啊!”从此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但(他)很小就当上侍中,被贵宠惯了,并不关心士兵。他率军队出征,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后,膳车丢弃了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此类事情很多。卫青为人仁慈,爱护士兵,靠和善柔顺使自己取悦于武帝,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霍去病逝世。武帝对此很悲伤,调发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列队到茂陵。为他定谥号,合并“武”与“广地”两层意思成为“景桓侯”。
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说:苏建曾责问(卫青)说:“大将军十分尊贵,但天下贤能的士大夫却没有称赞您的,希望将军观察(意即学习)古代名将招选贤士的办法,勉励自己吧!”卫青答谢说:“自从魏其侯、武安侯厚待宾客之后,皇上常常切齿痛恨。那亲切礼待士大夫,招揽贤能者罢黜无能者的做法,是君主的权力。大臣奉守法律遵从职务罢了,为何要参与到招士的行列里!”骠骑将军霍去病也仿照此意,(他们二人)为将之道就是这样。
【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曾祖孔霸,在汉元帝时任侍中。孔奋少年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欲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遭王莽之乱,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为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守姑臧长。八年,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惠,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收敛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
孔奋抵达京城后,授职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作为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一心为国,毫不被贼人所动,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拼力与贼人作战。郡中居住着许多氐人,熟悉山川道路,大首领齐钟留,深为氐人信赖。孔奋便率领督励齐钟留等人,命他们在要道阻击抄掠贼兵,与官军互相呼应,里应外合,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赏了孔奋,拜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任府丞时,已深受官民敬重,他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修行操守。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甄别和表扬善行,痛疾错误行为。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疾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他的弟弟孔奇,曾在洛阳求学。孔奋认为孔奇熟悉经典,应当为官,他自己则称病辞官,居于家乡,在家中去世。孔奇博通经典,著有《春秋左氏删》。孔奋晚年有儿子名孔嘉,官至城门校尉,著有《左氏说》。
【参考译文】
隽(juàn)不疑,字曼倩,是渤海郡人。研究学习《春秋》,做渤海郡的文学官,一举一动一定依礼行事,在整个渤海郡闻名。
汉武帝末年,渤海郡盗贼蜂拥而起,暴胜之做直指使者(朝廷特派官员),身穿绣衣,手持斧仗仪节,追捕反叛的盗贼,并督促渤海郡赋税,向东一直到渤海边,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都根据军法论处,威势震动渤海郡。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贤能,到了渤海郡,就派遣差役邀请隽不疑和他相见。隽不疑头戴进贤帽,身带櫑(léi)具长剑,佩着玉环,穿着宽衣,绕着长带,盛服到暴胜之门上拜见。守门的差役想让他解下腰上配剑,隽不疑说:“剑是有品德的人的武装兵器,是用来保卫自身的,不能解下。请你们退下。”差役禀报暴胜之。暴胜之开门迎接隽不疑,远远看到隽不疑相貌非常尊贵庄严,穿戴看上去十分伟岸,暴胜之起身,鞋没穿好,快步迎接。到厅堂坐定,隽不疑以手按地恭敬地说:“我居住在海边,听说您暴公子的威名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有幸见到。大凡做官的,如果太刚强就会受挫折;如果太柔和就会被罢免,应该用恩惠来推行威信,然后建立自己的功绩,远扬自己的威名,这样,就可以永远享受皇上的俸禄了。”暴胜之知道隽不疑并不是平庸的人,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恭敬地用礼仪接待他,询问当世实行的政策。暴胜之手下各个从事都是从州郡中选拔的优秀官吏,在旁边听了隽不疑的说法,没有不吃惊的。到了深夜,谈话才结束,隽不疑才离开。于是,暴胜之上书推荐隽不疑,皇上令公车征召他,官拜青州刺史。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登基。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有名望的人造反,想先杀了青州刺史。刚开始隽不疑就知道了,逮捕了他们,他们都低头供认自己的罪行。皇上提拔隽不疑做京兆尹,赏赐百万钱。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信。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隽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有时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因为这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忍。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打着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王莽在皇宫周围部署军队,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大声叱令跟随的差役拘捕那人。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 隽不疑说:“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kuǎi)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将他送进处理皇帝直接交办案子的监狱里。
天子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这件事,说:“公卿应当运用经术明晓大义。”从此,隽不疑的名声更大,在朝廷上更受到敬重,在官位的人都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承受。过了很长时间,因病免去官职,死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