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 2.1地球的形状 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 2.1地球的形状 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6 17: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形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5.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6.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地球仪、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地球图片,师:这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大家都知道地球很大,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方圆几里的地方。那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球形)
2.地球很大,一眼看不到头,那你怎么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呢?(学生交流)
3.其实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了,那么我们人类是怎么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形状的呢?那古人是怎么猜想地球的形状的呢?(学生回答)
师小结: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驼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看两种假说的图片)。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 师生交流: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球体的。
教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这也仅仅是这两位先驱的“猜想”,所以人们不信,需要用实验证明。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直接在讲台上用小帆船在平面上航行。(交流:如果真像古人描述的“龟驼说”、“盖天说”那样,帆船应该像这样航行。)再利用地球仪和帆船演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3.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 学生交流。
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球形的,这次实践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一观点确实是对的。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大家有什么
想说的? 学生回答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师:我们每天走在路上,为什么还是感觉地球是平的呢?
出示不同大小的球,一段绳子,将绳子放在不同的球上,学生画出绳子的形状。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确实很大,赤道周长40091千米, 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五、小结:
人们通过飞入太空已经再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