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背景材料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2.文章中心概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3.写作特点
(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循其本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②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2)一词多义
①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
②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③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整个的)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相:原意为宰相,文中指做宰相
(4)重要句子翻译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⑤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①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②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答: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③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答: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④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⑤《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答: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典型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庄子和惠子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3.庄子为什么说“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模拟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
D.请循其本(本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其名为鹓鶵/楚王问其故
B.于:夫鹓鶵发于南海/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而: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夫环而攻之
D.之:我知之濠上也/游于濠梁之上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语段(二)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1.(1)鱼(在河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 (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 可以确定的!【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的重点词有:从容,悠闲自在;是,这是;乐,快乐;句子翻译为:白(在河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2)句中的重点词有:固,本来;非,不是;全,确定;句子翻译为: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 可以确定的!
2.焦点: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原因: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立场的不同--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中的美;另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认识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是他愉悦心境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他顺应自 然、远离现实、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庄子看到水里的鱼,认为“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动物的情感人是不了解的,所以他这么说代表的是自己的一种心情,这里表现的当然是庄子性格洒脱,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心境,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也就不为名利所累,所以自始至终都是自由的。
模拟测试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句意:惠子在梁国做宰相。相:做宰相。B.句意:在国都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国:国都。 C.句意: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游:游玩。D.句意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本:本原,初始。 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其”分别为代词,它的/代词,代墨子; B.均是介词,从; C.“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之”分别为代词,代“鱼之乐”/助词,的。 故选B。
3.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或”,有人;“相”,做宰相。句意为: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BD正确; C.“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不合文意。 故选C。
(一)文译文
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